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敲”故事流传千古.贾岛当年苦苦研究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时,他并不在乎和尚在那个月夜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是一味在想象中研究怎样开门才有意境.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却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文学有文学的推敲,新闻有新闻的推敲.以我之见新闻推敲,除了用词的准确、精练、生动外,其落脚点再应放在事实与原因两个方面.先谈事实推敲.在新闻写作中,这是比文学推敲再严肃更重要的任务.例如《陕西日报》曾刊登一条消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太太上山挖药时打死一只豹子.消息传到美国,纽约一家报纸想转发这条新闻,可是在消息中发现几处不大可信的地方.这家报社两次打长途电话到陕西日报社找作者核实,未能找到作者,便不肯轻率发表.后来,借某代表团访华之机,让代表团长充任特派记者,要他核实老妇打豹子的事实.这位特派记者找到消息作者,提了一连串的问题,由作者补充了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2.
诗圣杜甫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刻苦精神,不知感动了多少写诗和读诗的人,1300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而中唐诗人贾岛的“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更是千古传诵的写诗一绝,一个“敲”字写出了夜静更深老憎归来的声音与形象,比原来的“僧推月下门”不知妙了多少!从此,反复“推”、“敲”便成了写诗的人必备的条件之一。“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这首名诗中的那个“绿”字,也留下了一段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  相似文献   

4.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年的佳话。但谁也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贾岛苦苦地研究“推”和“敲”哪个更好,实际上是在合理想象。他并不管和尚到底是推了门还是敲了门,只一味研究怎样开门才具有意境美。文学艺术创作当然有这个特权,可是这正是新闻工作的大忌。既然搞新闻的人也常常嘱咐自己“要反复推敲”,那么可见,“推敲”并不单单是文学艺术家的座右铭。但是,由于新闻和文学艺术往往被混在一起,新闻工  相似文献   

6.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宇,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曰:“‘一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还对贾岛和韩愈为“推”、“敲”二字使用佳话不甚理解,通过从事新闻写作,才有所感悟。今年七月六日,汉中地区暴雨重灾,勉县黄沙邮电支局长戴春生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通信线路,坚守岗位,勇敢抢险。家居支局不足五百米.竟被洪水将家中财产冲走。妻子拉了儿子,手提几十斤麦子于雨后来到支局,不无责怪地骂老戴还要不要家,同时抱住丈夫的大腿咬了一口。这是发生在邮电职工抢险保通信中的动人一幕,为了这个“咬”字,我想了许多。最后还是建议采写这篇通讯的记者用了“咬”字。起初,有些同志建议还是不写戴局长的妻子来到局里责怪,更不同意写上咬老戴的腿。认为写这会冲  相似文献   

8.
给元元打第三次电话的时候,她说:“你现在来吧,不然一会儿我又得去干别的了。”我说:“行。”按照房间号找过去,伸头一看又退了回来。里边布着景支着灯,分明是“第七日”的演播室。左顾右盼之后还是轻轻推开了门,才发现在演播室的一个角落里,孤零零地摆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元元正在打电话。谈话自然从这间办公室开始,元元说:“我经常要写稿子,在大办公室里静不下心,干脆把自己搬到这儿来了。”她环顾四周,接着说:“这已经很不错了,我很满足。”‘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主持人”1993年秋天,一个美丽的小姑娘怀着一个很单纯的…  相似文献   

9.
推敲定律 贾岛于驴背上得旬:"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字,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日:"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相似文献   

10.
薛宝海 《视听界》2012,(6):126-126
我在广东增城有个纪录片节目《今日故事》,编导在网上给我报了个选题“边检站的优秀员工”,可是预采来的故事让我很不满意,比如“母亲去世不去奔丧,留在工作岗位”,我说这是“不孝顺”,在当代不提倡这样的价值观。再比如“助人为乐不计得失,都是同事们的嘴中夸他”,我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不值得拿出来做节目。  相似文献   

11.
这篇小文章,两年前就想写,标题打算叫做《我也“左”了一回》。一想,这个标题不大好,因此放下了。这两天注意到一个新情况,很高兴,便又来了劲头,并且改用现在这个题目。是怎么回事呢?请让我往下说。两年前,一家出版社出我的一本书,我要求看清样。责任编辑是老朋友,表示求之不得,十分感谢。又千里迢迢打电话来,简直是用恳求的语气说:“请你老人家一定要注意数目字。”我很奇怪何以他这样郑重实事,过去似乎没有这么严重。他说,他们去年有一本书,被查出来两百多个错。他说绝对不可能,那本书统共才十多万字,哪能错那么多?自…  相似文献   

12.
话中有画     
“当今流行的酒吧、蹦迪、吸毒、颓废、上床等内容,我是没法写好了,在那些新生代作家面前,我很惭愧。”——著名作家王蒙说“愧对”新生代作家。你们报社能给我多少钱?我写一个字5元钱,两千字就是1万元。”——上海《青年报》的记者近日向王朔约稿,王朔自报身价。“我是个音乐制作人。我做音乐只图  相似文献   

13.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公正”我想,对这六个字,怕是谁也不会反对的。但真要做到这六个字,却也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很难。较为久远的事情,譬如“亩产万斤粮”的报道,还有“文革”期间的“农业学大寨”等等,都不用再提了吧。那种“浮夸风”的产物,那一类虚假的报道,它的恶果我们已经早就品尝。我想就关于环境保护的报道来说说非真实报道所带给我们的恶果,尽管还并不是全面的。我国的环境保护状况究竟做得  相似文献   

15.
唐初的诗,大多很自然,到晚唐,却有些过于偏重字句的雕琢了。摭言载: “乌初赴名场,于驢上吟‘乌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遇权京兆尹韓吏部,呵喝而不觉。泊拥至马前,则曰:‘欲作敲字,又欲作推字,神游诗府,致冲大官,”愈曰:‘作敲字佳矣。’”  相似文献   

16.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爸爸王芸生生前很喜欢这两句诗,曾一再问我:“你知道这两句诗的诗魂是哪两个字吗?”我说:“当然是勤和苦两个字喽!”他点点头,“知道这两个字,到懂得这两个字,以至做到这两个字,不容易呀!路很长!很长呀!……”接着,他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每每在此时,我从爸爸的目光中,似乎就看到了他一生苦学苦斗的坎坷路程。我和爸爸一直生活在一起。三十八年来,从他的身上得到了许多知识和启发。我是学文搞艺术的,在创作剧本过程中每当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轶事、历代的典故、甚至怪字和难题,我张口就问,爸爸是每问必答,原原本本侃侃而谈。从历史  相似文献   

17.
穆青走了。我很喜欢众多新闻媒体给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大家冠以“一代名记者”的头衔,虽然他生前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确实,穆青是以“一代名记者”立世的,毫无疑问,他的名字,仍会以“一代名记者”传世。有关报道的一个细节格外值得我们新闻同行重视、动容:“了解穆青的人都知道,他很少给人题词,实在推不过去的时候,他题的永远是四个字———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勿忘人民。字字千钧。不仅做官的要牢记这四个字,做记者的,同样要记住这四字箴言。它应是我们的“四字经”。穆青同志正是这“四字经”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18.
不值得     
有时候,我们的话语里最危险的一句话是用“不值得”三个字开始的。 我们常常发现能用的时问不多。可要做的事却不少,我们会说:“只剩下半个钟头,不值得做这件事。”“不值得”三个字的确很危险,因为这等于说,把整个半小时浪费了。把这些浪费的半小时加起来,如果按照一个礼拜做5天,每天浪费半小时计算,一年加起来就有130个小时,等于16个工作日全没有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9.
上午做完课间操,我正准备回教室,刚走到楼梯中间,只见从楼上匆匆地跑下来一个人,我还没有来得及躲开,就被撞倒了,一直滚到楼下。我很生气,刚要开口骂他,他急忙把我扶起来,嘴里说着:“对不起。”不知为什么,我听了这话,就没有那么生气了,也不由自主地说:“没关系。”一场一触即发的吵骂,就这样无声无息了。我一边拍着灰尘,一边想“对不起”这三个字的作用还真不小哩。我们有的同学经常失礼不道歉,还无理搅三分,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好汉。其实,同学之间没有啥大不了的矛盾,互相谦让点,啥事都好办。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对不起”与“没关系”…  相似文献   

20.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