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闽西汉剧迄今有近3百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其发展可分为两个起落阶段,第一阶段为清光绪前后(1875-1908),是闽西汉剧始期的“乱弹”向“外江戏”转型期,也是闽西汉剧的全盛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今,为“外江戏”向“汉剧”的转型期。在这演变过程中,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队伍日益壮大,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获得“南国牡丹”之美名。中华大地剧种博大繁多,汉剧与其他剧种同是华夏文化之瑰宝,其表现手法最具特征当数剧种的唱腔、音乐。因此,认真分析、比较剧种唱腔、音乐是研究判断剧种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闽…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19-23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原称"外江戏"是以皮黄(又称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新编广东汉剧《诗娘》音乐唱腔优美,旋律幽雅,丰富地运用了广东汉乐、客家民间小调等地域性很强的音乐元素,是历史剧中的现代戏。  相似文献   

3.
广东汉剧,也称为粤东“外江戏”。关于广东汉剧的源头,史学家、理论家、艺术家们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有关广东汉剧源流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即使有从音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也只是比较简单、零散而不够系统的探讨。在此以其唱腔、音乐形态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并结合湖北汉剧的唱腔、音乐特点等,对其进行分析、对比,寻找、确认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广东汉剧与京剧同源异派,曾是粤东地区盛开的一朵鲜艳奇葩。为潮剧、正字戏、西秦戏等粤东各民间小戏的进一步完善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外江乐班是本戏种早期形态赖以生存的土壤,而粤东四大戏班为外江戏的生发、传播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探寻其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艺术形式多样化、艺术作品多产化的新时期背景下,广东汉剧作为古老剧种,它既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同时,广东汉剧也在发展中遇到了各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汉剧为湖北地方大戏,属皮黄剧种。民国时期,汉剧达于鼎盛,尤其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剧占据了汉口的绝大部分戏园,成为大众娱乐最主要的形式,观看汉剧成为汉口市民娱乐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民国时期的各种汉口小报,记录了其时汉口"看戏人"的种种情态,提供了当时汉口城市大众娱乐文化生活的生动鲜活图像。本文对这一时期汉剧戏迷的构成、消费支出和看戏娱乐生活作了初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不少人正津津乐道“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数字化教育”的时候,可曾想过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数字鸿沟”?5月中旬笔者有幸考察了广东省几所中小学,深切地感受到了“天壤之别”的切肤之痛。 信息技术装备优越的广州九十七中、阳江一中 广东无疑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坊间素有“不到广东不知道钱少”的戏语。广州市区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街道上名车喒川流不息,可见广东省的确是富甲天下。广州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也是首届一指的,我们选择了条件一流  相似文献   

8.
黄梅戏在湖北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湖北黄梅戏理论研究的人才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申报立项的“黄梅戏艺术研究”课题下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即黄梅戏声腔及其发展研究;黄梅戏表演研究;黄梅戏剧目及起源研究。要通过这一研究为从整体上促进黄梅戏艺术在湖北发展作出努力,并在相关的学科研究领域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是晚清民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其思考往往超越时代,即使到今天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譬如他对“外熏”与“法自在性”的关系的思考便暗合当下学界对外缘现代性与自发现代性的划分。文章着重梳理章太炎对学术与政见、“独”与“群”、“外熏”与“法自在性”的关系以及对个性、道德等论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北平研究院作为民国时期最重要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之一,其“会员制度”与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制度”一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1948年北平研究院第一届90名“会员”的产生过程及会员的年龄、籍贯、学历、任职、去向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进行比较。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术精英群体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理解中国现代学术评议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之重要意义,并体察社会使命、学术自由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