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品读】 一种美妙实用的段式——从《苏州园林》说起 《苏州园林》里有这样一个小段: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教例简述]此教例根据宋子江老师的论文《也得细细讲个片段》(《语文教学之友》89.10)改编。教学内容为《苏州园林》第四段,课时安排为《苏州园林》讲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1.诵读《苏州园林》第四段,用序号标出段中的句子。2.讲析此段的结构,顺序。(这一段共11句。开头一句总说,笼罩全段,是一个中心句。②⑧两句说假山,④至(11)句说池沼。“假山和池沼”的语序,也就是这一段的说明顺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所说的字词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应该是在识字中、在阅读中体现着字词教学。字词教学体现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5.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人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我认为反之也合乎学习语言的规律。要写文章,最起码要懂得如何构词造句。词、句、段、文环环相扣,是写好作文的四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  相似文献   

6.
随文识字,是公认的较好的识字法,它遵循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循序渐进的认知序列,也是在教学中最常使用的。随文识字较好地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识字和阅读并重,在阅读中识字,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7.
“碰到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和原句意思相反。”这是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语法知识短文《句子的主干》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读者分析句子找主干时处理句中否定词语的方法。但按照这种方法分析具体的语用实例,并非完全行得通,有的甚至会出现明显的错误。原来,教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学中虽重视语感、淡化语法作用,但高三复习备考中涉及句子时,都与句子成分密不可分,而高中、初中语文课本中没有关于句子成分的内容.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句子成分是什么。所以有必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作为一个专题补上句子成分一课。同时。重视句子成分的分析,对于做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试从高考考点中列举一些实例来阐明句子成分分析对高考复习备考的重要作用。一、“正确使用虚词”考点例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根据句意,句子的主干应是会议展开讨论,而前一句子只能作会议的状语。故应在前句之前加上介词“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相似文献   

9.
一、模式的提出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明确结构 ,体会情感 ,是为了休闲 ,是为了获取知识 ,是为了学习某种技能……答案肯定是因人的需求、兴趣而异 ,不应有统一的规定。可是 ,教学是社会化的行为 ,纳入教学的阅读 ,要有统一的目的 ,这种共性的规定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兴趣、感悟、需求就构成了矛盾。我们是怎样教学生读书的 ?我们坚信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一篇文章的结构、中心、写法、语言都要到位 ,达到参资的要求。这样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的程序大都类似 ,从正音正字、分清层次 ,到总结中心、写法。可是 ,我们这些教…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计说明: 一、本设计含第三册书第四、第五两个单元的12篇说明文。用17个课时完成。 二、讲读课的设计,力求突破重点难点,着重于怎样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自读课的设计,仅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第四单元 苏州园林 要点:体会采用比较,描写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安排二课时。 一、课前展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学挂图) (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二)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各地园林的标本) 二、研读②~⑥段,要求: (一)②段与③④⑤⑥段间含有什么关系? (总分)如此安排结构,对苏州园林特点的说明起到什么作用? (二)列出这部分文字的提纲。  相似文献   

11.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把作文教好了,那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教师近几年来都在着手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与探索。下面谈谈我对"点、线、面"作文教学法的初步探索。一、注重"点"的训练"点"的训练即词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会正确运用,才能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加强词语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理解、表达的能力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12.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文言实词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失分的理由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不牢靠,在备考练习时缺乏正确得分意识的引导。如果学生在文言实词释义时树立三点意识,就会免去无谓的失分。一、语言环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  相似文献   

13.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教材把划分节奏作为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是因为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我们知道,文章是由语句组成的,而语句是作者传达情感、反映主题的载体。怎样透过语句来把握写作意图呢?其实是语感问题,而它可通过训练划分语句节奏来解决。一、根据语法知识来划分节奏一个句子一般由主干和枝叶两部分构成。如果把一个句子按主干所在位置划分为两节或三节,即主语/谓语/宾语,在朗读时,节与节之间稍作停顿就成了。下面举例分析。(1)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例(1)完全是按语句的主干划分的,但实际操作要…  相似文献   

14.
高中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第五、六册)有一个任务: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现以第五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抽象化文本与具体化教学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批评。一、读一读:咀嚼语言文字的芳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往往对已学过的教材不屑一顾,认为教过了的教材过期了,没有回头重读的必要。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有的学生跟着起哄,读高一时,丢了初中的课本。读高二时丢了高一的课本;进入复习阶段,丢了所有的…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实行有目标控制、以一个单元教材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整体教学。本文专门说说初中语文单元目标教学如何备课的问题。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 1.把握三点:(1)领会《大纲》精神,“纲”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是语文学科教、学、考、评的法规文件。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是“纲”与“目”的关系,纲举目张。《大纲》的要求就是定  相似文献   

17.
在指导学生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第五自然段时,对句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足取的”,学生提出了疑义:这个句子有语病,前后矛盾.指代不明,不合乎语法规范。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句子没有语病,合乎我们的说话习惯。双方各持一执。我说:《苏州园林》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你对这个句子有争议,敢于向名家挑战,质疑的精神可贵,但应该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个难点,这是由文言文的特点决定的。除了时空距离因素外,还可用"雅"、"洁"二字概括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因此,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中学教学极重视字字落实。即使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高考复习时也强化训练学生掌握120个实词、18个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知识,但事实上学生做起题来仍然困难重重。因为还有一些重  相似文献   

19.
在指导学生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第五自然段时,对句④“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这是不足取的”,学生提出了疑义:这个句子有语病,前后矛盾,指代不明,不合乎语法规范。也有的学生认为这个句子没有语病,合乎我们的说话习惯。双方各持一执。我说:《苏州园林》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你对这个句子有争议,敢于向名家挑战,质疑的精神可贵,但应该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我安排了提出对、错的同学分为甲乙两组,课外找…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词汇表孤立地教词汇,有很多负面效应:(1)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无法把词汇识记内化;(2)词汇再现场景单一,重现率低,学生学得枯燥乏味;(3)词汇教学主次不分,平均用力,学生负担重;(4)词汇缺乏组织性、系统性,学生学得杂乱无章,边学边遗忘。教师惟有立足于词汇的意义教学,坚持质与量并重、逐层加深、理解和识记交替互补,才能根本解决上述问题。 1.词、句、景结合,掌握词汇意义和用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