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氏电影     
《中国新闻周刊》2004,(48):93-93
★《没完没了》 冯小刚1999 年拍摄的贺岁片。 该片在当年的贺岁片热中一枝 独秀,赢得了其它五部贺岁片 相加也无法赶超的高票房,虽 然它是冯小刚电影中票房最差 的一部。傅彪因在片中出演了 一个大配角而一炮走红。★《一声叹息》一部深入讨论家庭伦理的电影,据  相似文献   

2.
近来,书市上的“电影书”或“电视书”新书迭出,纸上的光影声色,分外的绚丽夺目。我们受众周围的媒体世界已是“读”的和“看”的一样精彩。 《手机》VS《独领风骚》 岁末年初,中国的影视界着实热闹。著名的“贺岁片大王”冯小刚在2004新年前夕又推出万众“瞩目”的贺岁片《手机》。名人就是资源,《手机》一书也显现了巨大的阅读价值,2003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20万册的豪华首印数和冯小刚的贺岁片并驾齐驱,同时推出。  相似文献   

3.
内地的贺岁片,冯小刚即使不被称之为“鼻祖”,起码也是一个永远无法绕行的建筑。冯小刚曾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到:“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我们不知道冯导演的青春都献给了谁,但可以肯定他的青春有不少都砸在了贺岁片身上。  相似文献   

4.
冯小刚于1997年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至今已10年有余,从《甲方乙方》的1100万元到《集结号》的2.6亿元票房的收入.冯小刚不仅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也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为中国电影如何崛起带来了希望,树立了典范.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贺岁片大师,  相似文献   

5.
在《手机》的首映式上,有记者问葛优、张国立、冯小刚、刘震云这些成功的男士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片中的麻烦而用手机说谎时——几乎所有的中年男人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 《手机》所揭示的中年危机,正是冯小刚们的中年危机。冯曾私下对朋友说,在《手机》中,他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按照老板的需要出炉的又一部冯式风格的贺岁片而已  相似文献   

6.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7.
看客 《青年记者》2004,(11):56-56
近日,在一新闻发布会上,冯小刚当着近百家媒体记者的面发火,因他的住所被《明星周刊》标示在地图上后,正常生活不断遭到骚扰, 他当场对该刊记者破口大骂,说:“我××真想抽你!”并要求合作方封杀该刊。原来《明星周刊》在一个月前做了一期“明星地图”的策划,将冯小刚、赵文卓、张铁林等近20位明星的住所标示在北京地图上,对明星住宅所在小区条件、房型及价格等做了详细介绍。可能是中国特色吧,中国明星的心理承受力也特脆  相似文献   

8.
冯小刚:我不当贺岁片的奴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大腕》在京上映后,期待已久的观众开始重返影院,各大影院的生意重新红火起来,票房收入一路飙升,疲软的电影市场再次出现生机和活力。 虽然业界对冯小刚的电影褒贬不一,但电影院里观众那爽朗的笑声,无疑是颁给冯小刚的最高奖项。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形式,再次满足了影迷的心理预期。这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喜欢冯小刚的贺岁片?他拍的片子为什么具有票房号召力?  相似文献   

9.
2000年国庆节期间,有两部以“家”相招徕的室内情景剧先后“亮相”,一部是《万家轶事》,一部是《家里比较烦》。家的“亲和力”该是很强的吧,而且又有李保田、吕凉、谢园、梁天等大明星加盟,照理是很有观众缘的了。但看来看去,就是入不了戏,总觉得那不过是作编出来的无事的“故事”,与平民百姓的家庭生活并不相干。比如,  相似文献   

10.
小抒 《大观周刊》2010,(32):15-15
这位曾经的贺岁片导演,在经历过了《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的大片洗礼之后,开始有意隐退娱乐圈。近日,冯小刚接受了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的访谈。  相似文献   

11.
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冯小刚、王小丫准备在华艺出版社出书后又“改嫁”长江文艺出版社一事,又把“明星书”推向了前台。“明星书”究竟在图书市场中处于什么位置? 明星利用各种机会抬高自己的知名度:炒绯闻、打官司、拍广告,再加上现在普遍使用的出自传或出写真的方法。出书对明星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多少都能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又到年终岁尾,《三枪拍案惊奇》《花木兰》《十月围城》《越光宝盒》《风云Ⅱ》《未来警察》《大兵小将》《苏乞儿》《孔子》《锦衣卫》《刺陵》《花田喜事》等一部部贺岁大片相继推出,令人应接不暇。而这些贺岁片为争夺票房收入难免一拼,必然要大造声势,以夺人眼球,吸引观众。对贺岁片进行必要的宣传是有益的,但任何事物都应有一个度。有的剧组在对影片宣传时着实有点儿过头,  相似文献   

13.
现在看来,作为1937年当年的7部贺岁片之一,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压岁钱》既不是左翼电影,也不是国防电影,而是多少与此相关联的另一种电影类型,即新市民电影。新市民电影特征是最大程度的强化歌舞元素,注重叙事策略,更强调电影视听语言的娱乐功能,在反映现实人生的同时,保持温和的政治批判立场。换言之,1937年的国产影片,已经只剩下新市民电影一种类型、一种面貌。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师、最佳音乐、最佳美术指导4项大奖,从此中国电影似乎找到了叩开奥斯卡大奖之门的钥匙,出现了新一类影片:中国古装动作大片。中国古装动作大片归属商业大片商业片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类型,以冯小刚的“贺岁片“系列为开路先锋,接  相似文献   

15.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乡村爱情4》这样一部农村的戏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观众比较喜欢。"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春晚的软肋,近年央视春晚一改脸谱化,吸收草根明星加盟。无论是"西单女孩"还是"旭日阳刚",都传递了一种对底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无“星”不成戏,无“星”不成广告——莫非无“星”亦不成报纸? 反正,报纸争聘明星作“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在某些地方已渐成新潮。三月上旬新鲜出炉的《潇湘晨报》,礼聘湖南本土笑星大兵作“晨报大使”。此前,当地另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报纸《湖南广播电视报》,郑重邀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贺岁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释  陈强 《现代传播》2004,(1):114-117
关于贺岁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片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观点 ,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是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学专家胡克、《大众电影》杂志社总编辑蔡师勇以及北京新影联公司经理高军等人 ,这种观点有成为主流观点的趋势。所谓“档期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最为突出的当数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刘沙 ,他是贺岁片《美丽的家》的制片人。所谓“模糊说” ,…  相似文献   

18.
李丹 《青年记者》2006,(8):79-80
一个弥漫着温情和善良的故事,一部能让影院一会儿充满笑声一会儿又听到啜泣声的电影——这,就是张艺谋在2005岁末推出的贺岁片《千里走单骑》(以下简称《单骑》)。  相似文献   

19.
岁末将至,"贺岁片"这一"新民俗"又要陪着老百姓辞旧迎新了,但是什么影片才算是"贺岁片"。"贺岁档"到底是个怎样的时间概念,恐怕一般人很难说清。其实,贺岁片和贺岁档这个概念都起源于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从80年代开始,成龙、周润发、周星驰等大牌明星往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丛书收书3461种,共计79309卷,分装6752函,计36000余册。当时共誊抄《四库全书》7部,还有副本1部,另抄《四库全书荟要》2部,合计312万册。同时,又将其中“罕见之书,有益于世道人心者”,采用木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