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当年为师长的老同事这样告诫我;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今天我作为编辑对来访的通讯员也这样讲。“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这是经验之谈,是不刊之论。它的“版权”属于伟大的鲁迅先生。1931年12月27日,当《北斗》杂志的编辑要鲁迅回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时,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答北斗杂志问》一文,“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一共写了八条。第一条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第二条便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其余各条,诸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基层班组和站段当了10来年业余通讯员,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八不写”,供同仁们参考。一是有损党、国家企业声誉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决不写。二是企业的经营、销售、效益、技术、决策等商业秘密不写,以免给企业在市场竞争造成泄密和损失。三是没有构成新闻五要素的“残缺新闻”不写。四是自己没搞懂的不写。如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东西、新技术很多,自己写稿时,首先要对其中的原理、名词等搞懂,否则,就会“开黄腔”、闹笑话。五是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写。六是指名道姓的批评报道不要轻易写。若遇…  相似文献   

3.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搞新闻报道的农村青年向我诉苦说:“去年写了九十多篇稿件,篇篇都有时效性,分别发往八家报刊,可就是没一篇刊登的,你说这邪门不?”我随手  相似文献   

4.
我从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至今已有12年,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其原因是自己有防假“八法”。坚守“雷池”法。陆定一同志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一直为新闻界所公认。这个“新近”和“事实”就是新闻的生命,也就是写新闻的准则。如果说搞新闻工作有什么“雷池”的话。这就是“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我多年没出假报道,头一条办法就是坚守这个“雷池”,恪守真实的原则,宁可不写,也不写假报道。破私立公法。此话虽是老生常谈,各行通用,但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远比一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别行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干什么得琢磨什么。干新闻工作就得首先琢磨怎么把新闻写好。怎样写好消息?笔者受祖国传统医学学习方法启示,总结了八句话,编成“顺口溜”,把它奉献给初学着:开篇导语要抢眼,讲究时效事新鲜。背景交代不可少,再把事情说完全。语言简洁求生动,议论抒情莫充篇。要使报道有深度.“为什么”上找根源。下面咱们分别解说一下这八句话。一、开篇导语要抢眼,讲究时效  相似文献   

6.
漫语档案馆     
一、题目引出来的话 先立题,再做文章,这是常例。题目立了之后,觉得不象是写学术论文。改成“论”:“论档案馆”或“档案馆论”,好大的题目,写得出来吗?只得“漫”。“漫”者,据《新华字典》解释:“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漫谈、漫不经心、漫无边际。”而《词源》则有“漫语”条云:“不切实、不着边际的话。”妙极了:漫不经心地写点不着边际的话,于我这不学无术者写“学术论文”最为适宜。不妨“漫语”一下。  相似文献   

7.
“现场短新闻”现场感强、信息密集、言简意赅,深受读者喜爱。读的人多,写的人众,因此“现场短新闻”发展势头迅猛。纵观大报,小报,目前无一不视“现场短新闻”为重头稿,鲜嫩、耐读的“现场短新闻”也累累见于报端。但从总的看。写得好的中竟不是很多,不少稿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概括起来大致有八个方面,在此暂且视之为八忌。一忌主题平庸,缺少含金量。首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难忘的时刻》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它除了其它因素外,含金量大是最重要的一点。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8.
写人八法     
年来采访和编辑《浙江儿女》专栏的文章多了些,因此对如何写好人物通讯有一些想法和体会。借用写毛笔字有“永字八法”之说,杜撰《写人八法》这样一个题目。写人手法可以有多种多样,不一定就是这里所讲的八法,也肯定不止这里所讲的八法。即兴所撰,正好八条,无非与同行切磋而已。 八法第一是“品”,说白了,就是写人物通讯,首要一条,是要采访思想政治品格高尚的人,并用我们的笔,把他们的崇高品德予以宣传弘扬。我省18家新闻单位联手开辟的《浙江儿女》专栏,是以宣传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弘扬“同心干九五,奔向新世纪”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写稿切莫赶时髦,这是笔者写稿10多年来的体会。 以往写稿爱赶浪头,“三·八”快到时就写某乡某村妇女如何如何、“三·十二”即将来时就写某地怎样怎样植树、“五·四”来临时就写某单位青年什么什么……结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通过读报、研究报纸的版面,帮了我的大忙。  相似文献   

10.
读了王充《论衡·自纪篇》中的“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的佳句,便联想起那亭亭玉立、英俊潇洒而又“不同面”的美人儿和舞台上发音圆润、尽情抒怀的歌唱演员唱出的“不共声”的歌。并由此想到:写稿要力戒干人一面,老调重弹.陈言连篇;只有写出“不同面”、“不共声”的文章,才使读者感受到“皆使于目”、“皆快于耳”。说写稿要“不同面”、“不共产”,我首先想到1985年2月28日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刊登的小通讯《八个姑娘从他身边走开》一稿。此稿写的是战士邢有根八次失恋不失志的事迹。在改革开放不久…  相似文献   

11.
读了王充《论衡·自纪篇》中的“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的佳句,便联想起那婷婷玉立、英俊潇洒而又“不同面”的美人儿和舞台上发音圆润、尽情抒情的歌唱演员唱出的“不共声”的歌。并由此想到,写稿要力戒千人一面,老调重弹,陈言连篇;只有写出“不同面”、“不共声”的文章,才使读者感受到“皆佳于目”、“皆快于耳”。说写稿要“不同面”、“不共声”,我首先想到1985年2月28日原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刊登的小通讯《八个姑娘从他身边走开》,此稿写的是战士邢有根八次失恋不失志的事迹。在改革开放不久的那…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评论不但要求把道理讲透,而且要求讲得巧妙。转换就是使新闻评论的文意富于变化的一种写作技巧。陆游诗云:“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按原来的思路写下去已经受到局限,经过转换之后,会出现新的境界,使评论的内容正反相出,完整而透彻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古人云:“文章之妙,全在转处,转则不穷,转则不板”。新闻评论的说理转换艺术,方法有八种:  相似文献   

13.
<正>提笔写此短文的这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古语曰:“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明代《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相似文献   

14.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5.
1946年1月11日,是重庆《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陶行知为“贺新华日报八周岁”写了一首诗,题为“新闻大学(社会大学五院之一)”,发表在1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陶行知在诗中满腔热情地赞扬人民的报纸为广大读者的“新闻大学”,并对如何联系实际学新闻知识,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他在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16.
有些报道员写稿不少,采用率很低,原因何在? 一是“脏”:字迹潦草,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乱用,东涂西改,难以辨认,使人望而生厌。二是“乱”: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结构松散,庞杂空洞,文不对题,自相矛盾,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硬“堆”,主题不明确,中心被淹没,看不出稿子  相似文献   

17.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采写短新闻的今天,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容量有限,只有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就不必面面俱到。其实,短新闻与背景材料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背景材料,而在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有一条在全国电视短新闻评选获奖的新闻,题为《黄河奔流千里达到天津》,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资料:“由于路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水到津后每立方约花一元多,市民用水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这一背景资料是…  相似文献   

19.
徐铸成先生在1983年10月间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知老之将至》。文中说:“一九七八年底,香港《文汇报》发表了我的《三十年前》,宣告我冰冻期——冬眠期的结束,直到今天,不停地写,已写了约二百万字,在海内外出版了八本书。”那年,徐先  相似文献   

20.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近日我却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人家是这样写的:“38年过去,弹指1挥间”。照此朗读起来便成了“三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那么,究竟是“三十八年”,还是“一九三八年”,还是“三年八年”?糊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