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2.
刘刚 《记者摇篮》2004,(5):48-48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手段之一,那它就必须遵循新闻理论,遵循新闻的五要素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中大多采用“抓拍”的手法。因为“抓拍”,不干预被摄对象,客观而真实的记录被摄体,真实准确的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完全符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风格和宗旨。虽然在目前新闻摄影作品中有少量的“摆拍”和“抓拍”相结合的现  相似文献   

3.
包临轩 《新闻传播》2005,(11):16-19
传播学者有这样的说法:新闻是历史的草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新闻摄影乃是历史的插图。这样,我们就等于用一句话,概括出了摄影记者身上的不平凡的使命。以这样的高度来看,新闻摄影实实在在是个不轻松的活计。  相似文献   

4.
每当我们翻阅报纸、杂志或上网浏览新闻时,首先映人眼帘的是摄影图片,而真正能够吸引你的视觉去注意它、感觉它、欣赏它、认识它的却是那些视觉冲击力强,蕴藏深刻内涵的优秀摄影作品。无疑,新闻摄影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对其所表现的新闻事件,对读者的情感导向、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报纸已进人“读图时代”,如何提高新闻摄影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换言之,具备什么条件的新闻照片才是优秀的,笔者结合这些年的采访、编辑、实践,想从“真实客观性、情感瞬间性、图文互补性、版面艺术性”,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新闻组照《黄石村民在印尼客机坠毁中遇难》继荣获第十二届(2005年度)福建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二等奖之后,最近又荣获2005年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这也是本人继2003年度新闻摄影《放鞭炮岂能驱邪保平安?》和2004年度新闻摄影《日夜守着电话机,祈盼儿子平安归》分别荣获第十届(2003年度)和第十一届(2004年度)福建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一等奖之后的第三次获省级以上新闻摄影的一等奖。这在莆田当地新闻史上属少见,也是本人始料不及的。但细想起来,这近三年“偶然”的新闻摄影“三连冠”蕴含着一定的必然,也包含着《湄洲日报》老总的良苦用心和甜酸苦辣。  相似文献   

6.
马婷婷 《新闻界》2003,(5):57-58
现在中国新闻摄影原创的“黑镜头”越来越多了,艾滋病,吸毒,矿难,妓女……。然而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决策此类照片的伦理学水平却没有相应的跟进。媒体在社会的转型期,站立在价值世界矛盾冲突的前沿,每一张诉诸于感官刺激的照片都考验着拍摄者、编辑者的道德决策能力。西方新闻摄影在这条路上摸索了很久,尽管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整体上道德水准高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理解他们的新闻摄影作品及其理论在伦理学上经历的困境,将有助于解答我们眼下面临的问题。自由摄影人KenJarecke在违反军事禁令的情况下,拍…  相似文献   

7.
在2009年第52届荷赛中,中国新闻摄影师取得了7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本文以此为契机,对中国新闻摄影参加荷赛的历程试作简略梳理,对本届比赛中国获奖作品所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新闻摄影可以在重大国际新闻题材上大有作为,中国题材值得新闻摄影人进一步挖掘,中国新闻摄影应当进一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新闻摄影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走出去"是一种不错的尝试:走出教条和理论,面对变化着的现实;走出教材和课堂,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新闻摄影魅力并提高新闻摄影技能;走出"国门",在世界新闻摄影潮流中提高新闻摄影的国际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也称“华赛”)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反映世界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人类命运情感的。一个可供全世界新闻摄影人平等交流的全新的平台。“华赛”无疑是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的良性融合。她诠释的是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让世界新闻摄影界对中国有了更多预期与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春 《新闻世界》2014,(6):276-278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体育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本文以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类新闻摄影奖项自2005年设立起至2013年共9届的获奖作品为样本,从照片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段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些获奖照片的新闻和艺术价值。提出中国体育新闻摄影应从竞技体育到大众体育的回归并且体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展示体育运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江畔剑 《新闻前哨》2006,(10):12-14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竞争,向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挑战性课题。让新闻摄影“重”起来,就是报界同仁依据受众新需求发出的理性呼唤。实践表明,让新闻摄影“重”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来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12.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事实上,2007年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乃至世界新闻摄影而言,在看似平静的背后正在酝酿或曰已经在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将不可避免地对于我们今后的事业发展产生重火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视觉瞬间性是摄影本身所固有的特性,但“瞬间”并不代表新闻摄影的全部。平庸的“瞬间”,没有意味的瞬间,就是抓住了,拍出来的新闻摄影作品还是苍白无力的。那么,如何让新闻摄影的“瞬间”变得精彩而富有内涵呢?一、要善于发现“瞬间”体现的深刻内容在办报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来稿,  相似文献   

15.
摄影是瞬间艺术。通过抓取典型瞬间来真实生动地反映新闻事实.一直是新闻摄影的“金科玉律”。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视觉新闻传播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新闻摄影报道已不局限在传统媒介有限的版面上,越来越多的新闻组照发布在互联网上。新闻图片在聚焦新闻事实瞬间的同时.又“图说”了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是有自己的价值偏向的。关注社会问题以及边缘群体,这是新闻摄影自诞生之初就被摄影师们建构的伦理依据。这一共识在国内也越来越多地被践行。同时,在中国当代新闻摄影实践领域,摄影师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也在突破精英主义视角的束缚,正在以平等、同情的心态关注边缘中个体的命运,其最终目的固然是改变社会,但更致力于消除当下的偏见与呈现被遮蔽的人生。《看见·看不见》是以实践建构中国新闻摄影价值偏向的优秀案例。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后,数码技术越来越普及:特别是数码技术在新闻摄影卜的应用更是与日俱增。从报纸发出的照片来看,多数是用数码相机拍的。凡是用过数码相机的摄影者再也不想拿传统相机。因为,数码相机拍摄完毕后,可立即取出存储卡.插入计算机,对其采拍蜥面进行精益求精的后期加工处理。如果是新闻照片可直接发排到报纸版面上去。很显然.数码摄影比传统摄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质效。但数码摄影技术不是万能的。  相似文献   

18.
潘元金 《东南传播》2010,(10):69-71
在影像数码化、纸质媒介的市场萎缩以及传播媒介网络化的大传播环境下,传统新闻摄影的发展面临困境。"JETS"模式是新闻摄影适应媒介融合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该模式在为新闻摄影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的同时,也将在新闻摄影传播的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引起一系列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是用镜头真实、客观地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它既是一种摄影照片的创作,又是一种新闻信息的报道。在“读图时代”,军事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与形象感染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在新闻传播中具有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优秀的军事新闻摄影记者总是善于捕捉新闻事实的重要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20.
“小人物”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演绎着大社会。他们生活工作在社会不起眼的各层面,收入较低,待遇不高。正如先哲所说,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为社会的进步默默地贡献着。因此,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息息相关。正如此,新闻摄影者镜头前的“小人物”,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选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