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一.导入课前大家都诵读了柳永的《雨霖铃》,下面请大家完成一道高考题,请一名同学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自己的课堂作业本上。(20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  相似文献   

2.
目前,教师在表扬学生问题上,存在着这种情况:有个教师,发现某生每天放学后就读书、写字,晚上十点钟还不睡觉,便立即提出表扬,说该生学习刻苦,是大家的榜样。还有一个学生,老师教一课就背一课,同学称他为“背书能手”。老师发现了,又马上提出表扬,号召全班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3.
第一部分:1.同学们,请看屏幕:(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玩具厂的工人师傅要制作一批儿童玩具,需要把一段圆木锯成五段。想一想,需要锯几次?[评析]仅仅几个字,便使学生感到“奇”和“疑”。一个崭新的生活情景,给学生带来了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乐趣。根据这段文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如果解决不了,待会儿咱们全班一块动脑筋来解决,开始吧!(全班分小组讨论)[评析]阅读后,小组合作研究,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问题还在迷惑着。把尚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提供给全班讨论。2.哪个小组还有问题?请你们组…  相似文献   

4.
“十·一”期间,李老师带领全班46名同学到海底世界参观.购买门票时得知:门票每人40元,50人以上(包括50人)按团体票八折优惠.此时,李老师把同学们集中起来,口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购买门票,花钱最少?”  相似文献   

5.
笔者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教学,从他们不同的新课引入教学片断中引发了一些思考。一、两节课的新课引入片断片断一: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将进行一场比赛。(将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同学做A组题,第二组同学做B组题。(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题目分发下去,统一时间开始做题)A组题目:375 300摇摇摇100 574摇摇摇127 60860-500摇摇摇453-400摇摇摇753-100B组题目:375 301摇摇摇99 574摇摇摇127 58860-498摇摇摇453-397摇摇摇753-99(规定的时间后)师:做完全部题目的同学请举手。(第一组基本上做完了。第二组才几个同学完成)师:…  相似文献   

6.
师:已请同学们在课前自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节课,并收集有关“小数”的信息。现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并说说你通过自学对“小数”有哪些认识。生:小组交流讨论,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讲给组内同学听,并谈一谈对“小数”的认识。师:刚才同学们在组内进行了交流讨论,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参与。现在各小组同学议一议,把你小组收集到的“小数”的信息和同学们对“小数”的认识进行整理。再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做交流发言。生:各小组同学把他们收集的有关“小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出对“小数”的认识,并推选出一名代…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出示:全班42个同学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指名读题,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短时间沉默后,少数同学试图举手发言,但显得犹豫不定,信心不足。)师:假设租用的10只船都是大船,那么一共可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年轻老师的一节思品课,课题是《不隐瞒错误》。这位老师在让学生明白了不隐瞒错误的道理之后,又采用辨析讨论、看录像、实话实说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深化明理,指导学生行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最后,不知是老师突然来了灵感还是课前的预先设计,这位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我们前几天收的班费到现在还有一名同学没有交上来,可他妈妈在电话里说钱已经给他了,学了这一课以后,这位同学能不能主动站起来说说原因啊?”老师的话音刚落,全班几十名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一个小男孩,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是谁没交班…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数学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主渠道应放在课堂上,优化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今后数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本学期高三(2)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实施了“分组教学法”实验,高三(4)班为对比班,在此谈一些体会,望同行批评指正.1 实验目标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求解问题,达到“2+2>4”的效果,使他们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较大提高.2 实验程序(1)分组:把全班…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课上,我带上装有水的喷壶、培养皿、土壤、蚯蚓,胸有成竹地走进三年级(2)班教室。课前,我结合教材,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备好了课,并布置学生寻访、观察蚯蚓,让同学们在本次课上将蚯蚓带到课堂上。把自己的发现向老师同学汇报,大家共同分享每个同学的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一张白纸,两支彩笔,写出自己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发生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初二(九)班孩子第一堂正式的青春期性教育课就这样开始了。同往常一样,上课前的教室里一片乱糟糟的样子。同学们搬动桌椅,重新布置教室,忙乱和嬉闹中,难掩自己内心的兴奋与忐忑。4张桌子拼在一起,周围摆满椅子,全班50名同学被分成6组,他们今天就要这样面对面、大大方方地讨论曾经讳莫如深的“性”话题。  相似文献   

12.
提起口语交际教学这一话题.就有教师说:“口语交际课没有阅读教学课好上,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话匣子打不开,话说得比较生硬,一两名同学发言过后,剩下的几乎都是统一模式.缺少创新……总感觉没有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如何改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山东教育》2004,(7):60-61
中师毕业10周年聚会,我们惊奇地发现,竟然数我们7班的同学“混”得最好:全班43名同学,涌现出了13名县级优秀教师,提拔了8名中小学校长,另有12名同学被拔高为中学教师。而当时的7班在年级里是很不被看中的,一次先进都没评上,带我们3年的“老班”一次先进教师和优秀班主任都没碰着边,算得上是领导眼里“平庸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问题聚焦: 在“市级骨干教师汇报课”活动中,一位教师上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小数乘整数”一课,课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过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撕碎的个性     
长春某实验小学三年级某班在2004年4月1日这天,全班46名学生的田字格作业本被语文老师撕掉了百余页。起因是老师多次强调不要用小贴纸(因为用了就像是在本子上打了补丁,不美观,好多学生还是用了,在这次作业中竟然有同学还把字给写错了,也是十分不应该的!教师在课上作了即兴演讲,题目是《我的手发抖了》。  相似文献   

16.
不要再回避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有意无意的回避一些问题,致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既影响了学生能力的主动发展,又阻碍了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1.回避新问题(1)回避学生不会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认为大部分同学会了,答案对了即可,而忽视个别不会的同学,忽视答案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些不会的同学,以及错误的原因,才正是教师应该点拨的。当个别同学遇到某些不会的问题时,老师往往说,“这个问题课下再看看”、“不会的课下抽时间复习复习”然后就草草了结教学过程,学生则会“积劳成疾”,无法学会。(2)回避学生的心声。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上,一位…  相似文献   

17.
孙宏 《广东教育》2004,(10):52-52
为了使文言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尝试了“变学为讲”的教学法。学习《陌上桑》一课,我先安排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就课文内容提一个问题,要求将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后,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课堂上讲解,通过讲解帮全班同学也搞清这个问题。这下可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展示、表现一下自己的高明。有很多同学来问我讲某某问题行不行,我都充分肯定其思路,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师:请大家看一段录相,注意观察录相上反映的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 (放录相,内容是自然界中狂风) 师:哪个同学告诉大家,录相上反映的是什么自然现象?刮风是怎么回事呢?风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川 《广东教育》2004,(1):48-48
我曾听了一节三年级的校级公开课,其类型是口语交际课——《对别人的劝阻》。上课一开始,执教的高年级教师从创设情景入手,指定四名学生上台表演。其情节大概是:一个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玩弄圆珠笔,而且东张西望,影响另外三个同学做作业。教师围绕这一情景展开提问、讨论、仿说、评价。课上了一半,突然有一个高个子男孩提着书包匆匆忙忙地离开教室。正当我感到莫名其妙时,听到老师在说:“为了感谢这位大哥哥的帮忙,请大家鼓掌!”哦,原来刚才两次扮演“反面人物”的那男孩,是教师从她执教的高年级的班中临时抽调过来的,现在完成了任务要回去…  相似文献   

20.
在“一课三教”、“磨课”等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围绕的讨论重点不外乎两个——“本次活动有何不足?”、“下次活动作何改进?”可如此“研磨”出来的课。结果仍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这种是什么——怎么办的线性思考。多是解决教的问题。从幼儿的学法角度思考得较少。更何况一起参与研讨的教师。无论知识背景、教学意愿、行为策略、教学理念等各不相同,在各执己见的讨论中。对执教者的教学改进缺乏一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集体支持。因此。无论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