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基于研发模型的知识生产与经济增长路径分析框架,并运用我国31个省份和53家国家级高新区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和对比检验了我国非高新区产业和高新区产业的经济增长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非高新区产业知识生产不存在显著的规模递增效应,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均为稳态收敛型,高新区产业在知识生产方面存在显著的规模递增效应,对应的经济增长路径均为持续加速型,显示出高新区产业的强大发展潜力。研究结论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测算1990-2005年31个省市的生产性公共资本存量基础上,通过研究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发现:非生产性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公共资本却有利于省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包含公共资本和公共支出的结构变量的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新古典经济增长收敛趋势。上述结论为政府公共支出的增量规模与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最后给出改变目前省区公共支出状况的政策建议,也将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本文建立能源效率随经济收敛而收敛的微观机制模型,并运用中国第二产业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劳均GDP差异的收敛,其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差异也在收敛,但该收敛速度较慢;位于正中部的湖北、四川等地作为中国内陆经济增长的龙头,其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却在与沿海的差距逐渐拉大;这些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内部的科技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胡健  焦兵 《资源科学》2013,35(5):983-990
为了探究自然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效应,本文首先利用系统GMM方法考察了环鄂尔多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环鄂尔多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为0.412,且在1%水平上显著;其次,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检验了环鄂尔多斯区域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收敛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自然资源开发使得环鄂尔多斯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东部地区增加了约2.7个百分点,相比于环渤海湾地区增加了约2.2个百分点,相比于珠三角地区增加了约2.8个百分点,相比于长三角地区增加了约2.4个百分点;最后,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影响环鄂尔多斯区域经济收敛的渠道,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资源开发促进环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资本投入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区域内教育、科技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因素的推动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建议环鄂尔多斯区域在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开发战略实施的同时,要更多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区域经济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5.
赶超和收敛是思考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免或脱离中等收入陷阱经常用到的两个重要概念,由赶超和收敛又衍生出经济赶超、技术赶超、经济收敛、技术收敛四个关系非常密切却又有不同的概念。本文回顾了这四个概念是如何伴随着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而出现和演化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四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厘清这四个概念,对系统思考我国由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型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软科学》2015,(8):77-81
在空间经济视角下改进了Barro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和Mankiw-Romer-Weil条件收敛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108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存在着绝对β收敛,绝对收敛速率为1.41%~1.68%,半衰期周期为41~49年;在控制了劳动力、实物资本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FDI、地方政府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变量之后,长江经济带存在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率为1.41%~1.59%,半衰期周期为44~49年;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外溢乘数约为0.13~0.35,说明经济带内存在若干个促进经济收敛的"中心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主要原因,但溢出效应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这导致了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经济增长收敛以局部收敛为主。  相似文献   

7.
在最优行业资本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金融深化机制,探讨了金融深化对资本结构收敛目标及其调整速度的影响。分析表明,金融深化往往伴随着最优负债率的上升和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资本结构收敛目标随着金融深化表现出非平稳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行业内差异的收敛性总体都很显著,但各行业大类在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首先结合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能源强度收敛性的存在;其次,采用我国2000—2012年相关数据,基于不同收敛模型的设定——σ收敛和β收敛模型,以及不同的估计方法——系统GMM和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全国和高收入组、中收入组以及低收入组的能源强度收敛情况,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能源强度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2)从不同收入层面来看,高收入组、中收入组以及低收入组分别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3)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研发强度、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强度收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胡春生  莫秀蓉 《资源科学》2016,38(12):2338-2347
资源型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是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十三五”时期“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标需要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经济收敛的角度对1999-2013年间69个资源型城市与135个其他城市的经济差距进行了考察,发现资源型城市收敛更快,二者差距正在缩小。进一步地,对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的结构分解表明,资源型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①西部资源型城市和衰退型资源城市整体经济的收敛速度更快;②成长型资源城市除二产外,其他产业未收敛;③成熟型资源城市的二产收敛速度较低;④不含东北三省数据,东部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速度依然最高;⑤近年来,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收敛趋势有所放缓。最后,本文指出,当前国家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在突破瓶颈后,将开辟出新的增长路径。这种情况下,资源型城市必须跟上转型浪潮,以防止艰难缩小的经济差距再次拉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广应用是一国的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用简便实用的形式描述了资本、劳动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本文基于Solow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模拟并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指出了我国经济仍依赖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我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初始专业化水平与城市间经济收敛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初始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市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也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通过影响区域专业化模式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一条可以实现却又充满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1952-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的经济收敛性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地区间经济在1952-2011,1952-1978,1979-2011这三个时间段中都呈现收敛态势,但改革开放之后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影响下收敛速度有所放缓。俱乐部收敛的回归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改革开放后,中部和东部之间的俱乐部收敛已经消失,但西部没有能够融入到东、中部经济增长的总趋势中,还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收敛与区域发散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议题 .以山东省为案例 ,首先运用塞尔指标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 ,结果表明 ,山东省在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存在着一个波浪式收敛和发散过程 ;然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成因进行初步分析 ,得出了一些对山东区域经济区划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守华  禚金吉  何嫄 《科研管理》2011,32(4):152-160
运用塞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尤其是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集聚;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变化趋势上总体表现为发散性,尽管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收敛性;还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这种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的成因,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受经济水平、产业R&D投入强度、技术吸收能力、公共科研机构知识溢出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4-2017年期间我国各省市的TFP增长测算以及分解,通过广义空间两阶段二乘法(GS2SLS)检验了我国省际TFP空间收敛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研发、开放以及市场化对我国TFP收敛性的影响。结论表明,我国省市间TFP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从收敛条件来看,决定落后地区的TFP追赶和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化,其次是人力资本和开放,研发投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比较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差异性,以便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给出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基本原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提取出投入总量、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出、知识产出和绿色产出五大综合评价因子,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评价模型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β绝对收敛法对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在2002—2011年间整体上处于增长状态,创新效率的整体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起阻滞作用,规模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各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增长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从东北、东部、中部到西部由强到弱的梯度分布,而且β绝对收敛检验表明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在地区间不存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资本溢出、技术进步对GDP的面板数据模型,运用计量回归方法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物质资本溢出、研发资本溢出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总体上比较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00—2008年我国1271个县(及县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对我国县域经济β收敛进行实证研究。经济计量结果发现,我国县域经济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地区间的空间正向效应缩小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差异,促进了我国县域经济的趋同。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县域经济具有不同的空间相关效应和收敛特征。同时,我国县域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4—2017年期间我国29省份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测算以及分解,通过广义空间两阶段二乘法(GS2SLS)检验省际TFP空间收敛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研发、开放和市场化对我国TFP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省际间TFP不存在绝对收敛,只存在条件收敛;从收敛条件来看,决定落后地区TFP追赶和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化,其次是人力资本和开放,研发投入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4,(2):16-20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将金融发展要素分为基于金融结构论的金融中介发展指标及资本市场发展指标,运用1993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的真实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并建立了反映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在长期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资本市场;在短期,我国金融中介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