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一)个别差异的定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说明个别差异不仅是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而且也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确实如此,天下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世上也找不到两个心理面貌完全相同的人。所谓心理的个别差异,就是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亦即一个人在其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比  相似文献   

2.
早早地结了婚,又不想早早地做母亲,新婚的我整日和丈夫游游荡荡,八小时之外总是在影院和舞厅闲逛。过了不久,终子腻烦了这种日子,便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萦绕心头。 这时,我在师范时的好友来信,谈及她在自学考试中的得得失失,我不禁心头一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何不参加一下自考呢?这个想法一提出宋,首先便遭到丈夫的反对:“自学考试,没个三年五年你能攻下来?很多人都坚持不了呢!我看算了吧!”反对归反对,到了报名的日子,我还是固执地报了名。  相似文献   

3.
清朝有个文人,就是现在的写手,叫张潮,他出了一本集子,名为《幽梦影》,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在于是!”  相似文献   

4.
今天     
有这么一些人,生活在当下,心,却留在昨天。遇到一件快乐的事,其后所有的日子都像抹上了奶油。遇到一件伤心的事,其后所有的日子都似注入了眼泪。每一个日子都成了同心圆,每一个日子都克隆着前一天的快乐与忧伤。只是一件旧事,只是一段旧情,却常常让心情湿透。有这么一些人,生活在当下,心,却交给了明天。  相似文献   

5.
那些哀愁     
日子,回归到原有的单调。心,回归到孤独。而灵魂,却始终找不到寄托,真的有些彷徨。或许确切地说,我不孤独,因为总是有哀愁陪伴着我,我习惯在单调中品味我的哀愁。在多数人眼中,蛾的多情是一种愚昧,它们的忠贞换来的只是灰飞烟灭,扑火,毫无意义。蛾的生与死,是无关紧要的,反倒它  相似文献   

6.
一、课文悟读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入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  相似文献   

7.
《记承天寺夜游》仅84字,“闲”情笼罩全文,围绕“闲”字展示的心绪历程清晰而自然。我们只有与作者同历这一心绪之旅,才能透过“闲”字把握更丰富更隐蔽的情感世界。一、“闲”而早睡。第一句点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并非闲笔。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黄州,至此“夜游”之时已近四年,名义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作者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文章不着“闲”字而“闲”已在其中。二、“闲”而赏月。作者“解衣”之时,蓦然发现“月色入户”,多皎洁明净的月光啊!身处贬所,寂寞中只有它才是感情的寄托物,才能引…  相似文献   

8.
引子在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心理面貌毫无二致的人。同性之间是这样,异性之间更是如些,男人和女人各以其鲜明的性别特色在心理上组成了“男子汉的王国”和“女人们的世界”,形成了男女之间继第一性征、第二性征之后的又一明显差异——第三性征,即心理性差。心理性差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末期。近  相似文献   

9.
关于休闲,《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休闲——(可耕地)闲着,一季或一年不种作物。由这个解释我们只能看到它重点强调的是“闲着”。为了有更清晰的理解,我们不妨再看一下对“休”与“闲”的解释。“休”有停止的含义,“休”也有休息的含义,“休”还有欢乐的含义。正是由于“休”有欢乐的含义,所以人们往往把休闲与娱乐放在一起连用。“闲”的本意是没有事情。“闲”还有两个引伸意,其一是“有空”,其二是“没有活动”。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把休闲更为清晰地描述为:在不进行正常工作的空闲时间里,尽可能快乐地休息。 …  相似文献   

10.
火烧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文学里的芬芳。 其实《火烧》并非“故事新编”,甚至还有耳熟能详的“老故事”,比如为父复仇等母题。但却让我倍感欣喜和震撼,我以为发现之心和转化之魅使得这个短篇熠熠生辉。作者柏祥伟正是因着一颗发现之心和神奇的叙事转化,成就了别致的《火烧》,而这种转化之魅来自作品内在的一种“抒情性”,我所理解的抒情性主要是指作品的一种节奏,一种作者有效把握和呈现感情的方式,时而惊涛拍岸,时而小桥流水,但这些场景的原动力是作者对世界和人的认知和体谅。我恰好是从这种动荡的节奏中看到了民间的世态人情与当下道德沦丧的碰撞、古老复仇话题和当下无助现实的交汇以及人生的浩瀚和时代的病症。  相似文献   

11.
“批判的现实主义是作为‘多余的人’的个人创作而产生的。这些人不能为生活而斗争,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这是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这种提法也适应于曹雪芹。当然,这里所涉及到的“多余人”一词,并非完全套用俄罗斯文学中的“零余者”的解释,只想为我们的作者和他笔下的形象——那种不满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灵魂寻找一个代名词而且。关于《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研究论著真可谓汗牛充栋,这里不想对曹氏生平多加赘述,只想就曹氏思想及其笔下的主要形象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我认为,曹家被抄的惨状…  相似文献   

12.
《陋室铭》是唐代刘禹锡的名篇,这篇不到一百字的短文从表面上看,时时表现出一种与人无患、安贫乐道的意趣。但细细读来,文章的纵深之间却深埋着作者心有不甘又自我劝慰的矛盾情绪。  相似文献   

13.
解词三议     
《现代汉语词典》具有严肃性和一定的权威性,给读者以很大教益。我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同时也曾发现一些不足之处,这里举出来,如果能起到一点“白壁去瑕”或“锦上添花”的作用,那是我所希望的。 (一)“赋闲”《现代汉语词典》注云:“晋朝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因称没有职业在家闲着为赋闲”。这个概念的外延太大,好象所有没有职业的人都可称“赋闲”。我读过的书少,还没见过一个把从未参加过工作的人闲在家里称做“赋闲”的例子,古今都未见这种例子。原来,“赋闲”虽有“没有职业在家闲着”的意思,但在使用的范围上却还有一个天然的限制,即“曾经有过职业的”。这个限制是由出典所带来的——潘岳是作过官(有过职业)以后又才在家闲着的。这种从官场中退出后的“闲居”,才叫“赋闲。”另查(《辞源》,云:“潘岳有《闲居赋》。今称人失职无事曰赋闲”。这就准确得多。这个“失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中,一方面,用人单位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填补重要岗位的空缺而头痛,另一方面,大量的求职者在苦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那些发展迅速的行业,这种矛盾越发凸显。有的人认为好的行业不容易进入,我个人持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个人人喊“忙”(其中不少人是“瞎忙”)的时代,能够以“京城闲妇”自称,这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其实,“京城闲妇”申力雯一点也不“闲”,而是一个时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一颗饱含善良的心勤于思考、勤于笔耕的当代作家。在她看来,“闲”只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活意境,就如同齐白石的国画一样,散淡之中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和境界。  相似文献   

16.
卓玛:高中的日子里,我找不到快乐,找不到应该属于我的自信,这是我有生以来最低谷的日子。你是否明白,对于学习、生活,我都有行尸走肉的感觉,那种低沉、烦闷的心理不止一次地打击着我,我屈服了。  相似文献   

17.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妈妈和隔壁的阿姨正准备一起做泡菜,照顾阿姨家“任我行”的任务当然就落在了我肩上。“任我行”是个刚满一岁的小男孩,长得既壮实又俊朗,可谓人见人爱。但这“任我行”人小鬼大,刚学会走几步路,能“咿咿呀呀”地说几句话,却像是要走遍天下、说满神州似的,整天没闲着。我自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大人们拿出蔬菜,一边说笑一边理菜。那个小家伙也没闲着,就地练起他的“凌波微步”来。也许是冬天天冷,穿的衣服比较多,行动不便,也许是刚学会走路的缘故,他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的,像是在打醉拳,让人看了阵阵心惊…  相似文献   

18.
正情人节当然是情侣们出双入对、庆祝相爱的日子,而所谓为单身人士准备的"光棍节"却成为单身者顾影自怜、集体哀怨的日子。其实,单身一族大可不必急着给自己找"另一半",只需细细体味单身的妙处,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在未来某一刻,最好的人自然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万物人真幸福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对于神仙人不幸福因为人难以达到幸福在哪里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的喜悦里幸福是什么是面包和泪水的混合登上峰顶的感觉是心灵的感应心田的甘露是创造的狂热和梦实现后的微笑[议一议]对于幸福,有诸多诠释,作者对幸福的理解是,靠自己创造,不能靠神仙。创造是心与力的交合,这样的幸福才有微笑。整首诗中,含蓄的诗句,哲理的语言,为“幸福”一词增添了美的意蕴。诗絮飞扬我是一只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我是一只小烈豹一个猎物也抓不到我有一双翅膀不知道怎么飞高我有强健的体魄不知怎么捕猎问苍天苍天告诉我你要多…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对“道”的态度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他的空间追求上:方位的敏感表明对界限内空间掌控心理,对“心闲”的喜爱代表心理空间的追求,桃花源的空间模式代表中国人内向型的空间拓展,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则表明对规则的依违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