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丽娜 《中国教师》2009,(24):34-36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1]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真正  相似文献   

2.
“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互动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在这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能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青少年在接触繁多芜杂的信息之时。知识渠道更多元,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圆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  相似文献   

4.
陈伟忠 《考试周刊》2010,(17):217-217
我一直在追问自己:小学教育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是“学生化的校园环境、科学化的课堂教学、课程化的课外活动、社会化的学校生活”的综合,只有这样的小学才像一所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李艳 《考试周刊》2015,(6):172-173
<正>《品德与社会》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学科本身就具备社会性,强调教育回归生活。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才能使品社教育具有实效。一切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走进生活,这是现代教育的共识。那么,如何将品社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从事品社教学的教育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课题。一、生活即课程任何学科的教材都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融入社会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的,只有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育是为了圆满的生活"(斯宾塞语).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教育就失去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只有教学向学生生活回归,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只有真正正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心灵的唤醒,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活力。为此,彭镇学校将《中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整合的途径和方法》确立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课堂活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如何摆脱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教育的樊篱?叶澜教授的话给我们以启迪:“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东风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即“生活即教育”。所以,“生活数学”教学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王俊梅 《新课程研究》2010,(2):113-113,116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他们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走进课堂,学成后把知识用于生活。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从而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使其沉浸其中.给学生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感觉。初中英语课堂中要实现“生活化”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要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冷静 《少年世界》2010,(1):46-48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挖掘一日活动中各环节资源,树立教育的整体观,适度把握生活环节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幼儿的一日三餐又是生活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目的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生活学习习惯和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吴锐 《考试周刊》2012,(87):187-187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源于和谐,和谐可以产生美,和谐的美术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可以更好地“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的课堂,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只有在和谐的教育中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将适合少年儿童的生活现实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才会充满时代气息、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小青蛙在草丛里跳,小草穿上黄衣服了……一切是那样地有趣,那样地好玩。有人说:“没有生活,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所以,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他们才会有所发现;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才可以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虽然“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但是只有“打开创作的源泉”,才“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一、精雕细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重庆市教委制定了全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主要探讨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打造高效卓越的课堂,体现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和价值,使思想品德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情趣,享受到课堂快乐,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堂。其实,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音乐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音乐过程中的快乐,音乐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具体含义,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把现实生活的现象引入课堂,生活是由愿望、情感、体验彼此间的联系组成的,其实政治就来源于生活。生活才是教育的一个源泉。教育只有在满足生活需要的时候,才能变的有意义。课堂教学同时也是老师和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觉到政治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才会喜欢和愿意学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他强调要在有计划、有目的、有作为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生活实践中去求得知识,获得本领,发展情感、意志和个性。结合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我在这一方面做了“将习作教学融于生活”的探索和实践,有意识地再现生活中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素材,指导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真实体会和感受,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为当前的习作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但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生活引入和交流,而是价值引领的生命历程。只有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基础,实现课堂与生活对接,提炼生活中的品德内涵,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才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激发其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使品德课堂走进生活,真正彰显生命  相似文献   

20.
戴云 《成才之路》2009,(15):37-37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认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才算是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学校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时间,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其实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