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美与丑是人们对事物主观感受的一对不能分开的佳偶,爱美嫌丑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的弱点。人们常常发现事物“美”和赞赏事物“美”的时候,却常常忽视事物“丑”的存在价值。现实生活中正是因为以“丑”显“美”的例子随处可见,才使“美”的事物更显得自然、和谐。本文通过对美神成全他人恋情以及自身的恋情遭遇引述到绿叶衬红花,黑土衬黄金来表达世间以丑衬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的研究者们虽然运用了最现代化的方法,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取得了比前人更可喜的成就,但是,寻找美的本质的最佳定义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原因究竟何在?有人说,是由于没有象研究“美”一样认真地研究“丑”。我以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本来,美与丑是两个对立概念。但在实际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与丑却常常结伴而行,而且,有些事物或现象就同时具备着美与丑两重性。稍一留心,我们就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任何时代,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门类,都不仅不能缺少美,而且不能缺少丑。可以说,美与丑它们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丑,就无所谓美,反之亦然。因此,离开了丑去孤立地探求美,是得不到美的。如果能从丑中求美,就能鲜明地感受到美的特征领略到美的意义。美与丑这种事实上的依存关系,美学家们都看到了,而且也都承认,但在美学研究中却往往只关心美而忽略了丑。  相似文献   

3.
罗谦 《教师》2012,(9):56-57
大干世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归结起来,不外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而“真、善、美”是美,“假、恶、丑”是丑,可见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与丑的东西,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近年来,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缺乏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综观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美的世界。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列为一项教学要求。因此,我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和树也部是很美的。”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似文献   

5.
如今,骨感美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追求瘦也成为大部分女孩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似乎也成为激发她们从事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很多女学生请教我,“如何更瘦”“如何减肥”“xx广告减肥可以吗”等等,似乎体育保健常识、运动与健康等理论讲座都没了,也似乎只有在现在我才是她们最近的老师,我的话她们才感兴趣。她们整体上都不胖,形体协调。她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健康和美丽吗?  相似文献   

6.
故乡杏花     
那是一片诱人的粉红!离开故乡已有四年之久了。是的,日历一页页地翻过,对故乡的记忆也随之蒙上了一层似有似无的纱。但对那片诱人的杏花林,我却记忆犹新。阳春三月,莺飞蜂舞,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是一片花的海洋,因为繁密,天空似乎都被映成一片绯红。只有枯枝,没有绿叶,但杏花依然很美,不得不使我怀疑“红花虽美但需绿叶衬”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美丽,因为芬芳,便招来鸟儿、蜂儿、蝶儿的光临。鸟儿飞到这个枝头上,便开始卖弄歌喉,还不时地张望其它伙伴,颇有几分得意。蜂蝶则钟情于杏花,它们贪婪地吮吸着花…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的任务是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走向理想的美.小说中美的世界应该以美的人物为主,并且刻画出鲜明的个性.在文学作品中,只有美的人物才能感人.当然也可以写丑,但经过作家的审美创造后,丑将转化为一种艺术美,即引起对丑的愤怒或厌恶,从而在内心世界唤起对真善美的撞憬.而在一般情况下,还是以创造美的世界,美的人物为主.在这方面,《红楼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感是美的反映。什么是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确充满着美,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人说:“凡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总是和生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的东西确实有不少是美的,但需要的又不一定都美。环境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吧,有的环境是美的,但也有的就是不美。又有人说:“美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丑  相似文献   

9.
经典文摘     
《中文自修》2008,(5):54-56
花与树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相似文献   

10.
绿叶赋     
美丽的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创造的奇花异草千姿百态,一朵朵鲜艳娇美的花姹紫嫣红,婀娜多姿。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有人喜爱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有人钦佩兰花的幽香沁人心脾;更有人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此为话题,写出了溢彩流光的千古佳作。可是,谁又曾注意过那微不足道的绿叶呢?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的确,如果世界上只有红、橙、黄、青、蓝、紫这几种色彩,单单没有绿色,哪能谈得上“美丽”二字呢?我喜爱绿叶的色泽青翠,更爱它不争名夺利的高贵品质,因此,我制作、收集了树叶…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丑可以化做艺术美,一切丑的东西一旦经过了艺术表现就成为美的了。丑形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这几乎是被公认的美学准则。正象美概括了美丑两方面一样,审丑也涵盖了审美。丑的艺术形象是丰富的,而审丑力也同样是一种欣赏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还以丑为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也  相似文献   

12.
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是两个概念。美的形式是指具体内容的完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美是指独立于具体内容以自身的结构组合表现出来的美。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又象是一个概念: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和美的形式相对立的是美的内容。笔者认为任何艺术品的形式、自然物的形式有美丑之分,而内容却没有美丑之分,只有真假、善恶之分。为什么呢? “美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力量的感性显现。”所谓感性显现,就是在感性形式上的显现。个别性、形象性、鲜明性是感性形式的特性。而独立于美的形式的所谓“美的内容”是不具备感性形式的内容,不具备个别性、形象性和鲜明性。没有感性形式就无所谓美或丑。  相似文献   

13.
语文阅读中开展“审丑”教学,是抵达作家精心构建的“审美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在“丑”的映衬中感受美的丽质;展开辩证,在“丑”的分析中把握美的本质;进行批判,在“丑”的否定中发掘艺术真理,最终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审美核心素养的根底诉求。  相似文献   

14.
丑小鸭的“丑”似乎是公认的了,几乎没有人持怀疑的态度。但是,天鹅真的比鸭子丑吗?说它丑,那是用鸭子的标准来衡量。它个头大,不合鸭子的口味,因为鸭子以小为美;它的毛灰灰的,不是鸭子常见的色彩,因为鸭只钟情于那不成熟的嫩黄。鸭子群里,自然是鸭子说了算,因而即使是白天鹅,也难称  相似文献   

15.
衣裳     
有一日,美与丑在海岸相遇,她们说:“我们下海洗浴吧。”然后脱衣,下海,游泳。过了一会儿,丑回到岸边,穿上美的衣裳走了。美也上岸了,却找不到自己的衣裳,但又羞于赤身裸体,便穿上丑的衣裳走了。  相似文献   

16.
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特别的艳丽,十五的月亮因为深蓝夜空的“衬托”显得格外的光辉灿烂,穿入云霄的山峰由于白云的“衬托”显得更加挺拔高耸,……“衬托”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这一手法在写作上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中有美 ,也有丑。美与丑的斗争不仅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 ,而且还涵盖了历史的各个层面。在历史美育中讲清二者的斗争规律 ,有助于学生热爱美 ,痛恨丑 ,更有助于学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那么 ,什么是历史美呢 ?历史美就是和谐 ,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这两种和谐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后实现这两种和谐。因此 ,又可以说 ,历史美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 ,也可称之为审美理想。我在《理想教育是历史美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教学问题》 90 .6)一文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说…  相似文献   

18.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马克思语),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结晶。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大量的“审美结晶”,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无疑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净化灵魂,也使大纲规定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落到实处。需要说明的是,审美对象不仅不排除“丑”,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了“丑”,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换,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着愈丑”(朱光潜《谈美书笺》)。对丑的分析与批判同样也是我们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承认美的力量的同时,不能忽略丑的力量,它们在持续对应中,平衡我们的感觉。正所谓,有丑作为参照,才能凸显美,没有丑,也就评判不出美。美与丑的这种关系,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丑。在文学文本中,为了凸显矛盾,使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常常塑造美的形象,又塑造丑的形象。读者在进行审美的同时也应对"丑"进行判断、品评、  相似文献   

20.
孙敬堂 《学周刊C版》2011,(7):197-197
寓语文教学于美的欣赏之中,就是说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不难看出,寓语文教学于美的欣赏之中,是符合教育学原理的,也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