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具有文化的特性和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启示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促进传统文化精神的复苏和建构;要尊重汉语言“意象组合”的独特性,引导学生穿透文字符号的表层,去探求其前后贯连着的意义、情趣、意象以及潜流着的思想、信念;要重整经典阅读之风,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学习民族文化的智慧,铺就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几千年来民族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薪火相传。这是语文教育应当拥有的文化视野和高度。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培植的过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阅读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小学阶段就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培植的过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阅读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我们小学阶段就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纵观我们小学教育阶段的各个版本的教材,阅读材料是那样的有限,整个阅读量不到30万字,离…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指向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培植的过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益。阅读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的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习得的。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就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纵观小学教育阶段的各个版本的教材,阅读材料非常有限,整个阅读量不到30万字,离《课程标准(实…  相似文献   

5.
就学生个体而言,阅读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基本表征,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语文教育角度讲,阅读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提升国民语文素质与修养的重任,还是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讲,语文教学都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与规范工作.  相似文献   

6.
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可以说,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者,是传承、升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延绵不绝的链条.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阅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化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开展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普遍面临着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等问题.本文据此提出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四条教学策...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基础性教育,通过它可以使得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其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虽然是优势,但不等于靠着优势就能坐享其成地获取语文教学的力量,教师必须让学生去阅读,而且应当是创新阅读。  相似文献   

9.
一、课题提出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肯定都会有过一个大量、专注阅读的阶段,肯定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应首先在课堂上加强对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其次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化阅读中品味作品文化的意蕴,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不仅事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负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略谈个人之管见. 一、依托教科书,深挖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语文是母语教育,人文性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潜隐于我们掌握和运用语文的工具性的过程中,即在掌握母语这一工具过程中的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坚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紧密依托教科书,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于漪曾指出:语文教学对培养一个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意义,热爱自己的民族,首先要从热爱自己的母语开始.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增加学生对文化内容的了解,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本次研究中以传统文化概念和现状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教育就展示着什么样的文化.中国的语文教育就是伴随着在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认清语文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阐述了语文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语文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担负起民族文化的传递的使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传承中华文明,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坚持“读书”为要.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也需要加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抓住了“读书”,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题中之义.“多读书、读好书”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温儒敏先生的诸多观点和建议都是针对现实...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应首先在课堂上加强祖国经典著作的推介和引用;其次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化阅读中品味作品文化的意蕴,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生动丰富的地方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把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既是培养民族自信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文化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特点,决定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是可行的。教师先要搜集、整理和提炼文化资料,全面把握,寻找融入点、融入口,主要依托课堂,通过识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教学活动,紧扣教学流程,选择合理的方式融入。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灵魂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本质和精神灵魂的教育,是民族生命形式和生活语境的教育与传承。语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塑造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灵,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可以说华夏民族的文化本质和文化根基就诞生于"甲骨文"中。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从诗经到现代文学经典都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表达,语文蕴含着民族气质和民族品格,语是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基本表达,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和唯一的,文是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9.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条件的,只有吸收中国文化中有益的部分,中国文化才能变为民族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该融入中国文化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关注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积累,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断层。当代初中生对传统文化不仅知之甚少,而且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对古文化的了解严重不足,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严重缺失。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一、以阅读教育培养传统文化1.初中阅读教育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