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唐代官方经学代表著作的《五经正义》,其成书非一时,前后历经20年才正式颁行。《五经正义》的作者也非一人,《五经正义》为孔颖达主持,故其疏文一般题为"孔颖达疏"或"孔疏"。不过,就《五经正义》撰作者而言,这一提法是不恰当的。《新唐书·艺文志》分别详列各经《正义》的作者群和覆审人员,已显示出《五经正义》之著作权不仅限于孔颖达一人所有,而为五组不同疏解作者群所共有。《五经正义》修疏者的师承背景差异极大,对于各经《正义》的思想宗旨和见解,应分别对待,分经研究,不能笼统以"孔颖达著作"或"孔颖达思想"概括。  相似文献   

2.
《史记正义》佚文在日本的突然出现,从时间上来看,是元代彭寅翁刊本流入日本的室町时代中期释灵元以后的事。由于当时中国正值将散失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再以刊本形式宣布传播的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必须考虑到《史记正义》单注本以某种形式舶来日本的可能性。其中的一种解释为:释灵元使用据认为属于其本人所有的《史记正义》单注本,在标有英房识语的元代彭寅翁刊本《史记》印纸上,用墨笔对与三家注合刻本所引用的《史记正义》内容互不重复的《史记正义》佚文部分进行了大量的添写批注,与此同时,还在与三家注合刻本引用的《史记正义》互相抵触的地方做了异同的注释。释灵元的个人藏书在成为释栴室(心华和尚)的收藏之后才得以宣布于世,因此被后世称为《栴室本》。然而,在该版《栴室本》中加入的"添写批注",之后又被其他的元代彭寅翁刊本及南宋黄善夫刊本加以转抄,于是就诞生了这里所说的《栴室本》系统本《史记》。  相似文献   

3.
《诗》之"六义",汉代以前多认为即"六体",《毛诗正义》提出"三体三用"说,风、雅、颂为体,赋、比、兴为用,较为理性、清醒地认识到了《诗》的特点,对后世的解《诗》方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孔颖达主持编纂的《毛诗正义》既是对汉魏六朝《诗》学的总结,也代表了唐代《诗》学的最高成就,对唐以后的《诗经》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孔颖达关于"诗有三训"、"诗是乐歌"以及对于"六义"的深入阐释,是孔氏《诗》学观中最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唐代《诗》学承前启后、兼容并包的风格特点,预示了有唐一代恢宏开阔文化气象的征兆.另外,作为一个全新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毛诗正义》中的许多思想又吸纳和融入了初唐人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对日后的诗歌创作和诗学观念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初期,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编撰《五经正义》,在编撰《春秋正义》时独选《左传》释《春秋》,对《左传》极为推重。表面看和学术发展有关系,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为迎合唐太宗的治国需要和个人需要。其中个人需要和"玄武门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世尚《庄子解》有明显的以儒解《庄》倾向。吴氏阐释《庄子》,不仅表达了"欲合庄与孔而为一"的企图,还常常征引先秦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以解《庄》。吴氏以儒解《庄》既是对历史上"合儒道而为一"的思想的继承,也受到了清初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一味地"欲合庄与孔而为一",吴氏所揭示出的《庄子》"本义"必然会"微失本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学悲喜剧艺术风格角度解读霍桑的小说《红字》,通过对不同文论家对悲喜剧理解的分析,来印证《红字》中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红字》缓和了悲剧本应该有的破坏性结局,体现出了人间正义的终极胜利,这是"春天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小说叙事方式的角度对莫言的《檀香刑》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了比较。《檀香刑》的叙事者由"少"到"多",叙事结构由"线"到"块",叙事风格由"西"到"中",实现了对《喧哗与骚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了《黄帝铭》6篇,但是没有注明细目,后世学者将"周庙《金人铭》"视为"黄帝《金人铭》",作为《黄帝铭》的遗篇之一,没有可靠的证据。而传世文献中经常提及的"金人铭",至少存在周庙《金人铭》、秦《金人铭》和《黄帝金人器铭》等三种,秦《金人铭》与《黄帝铭》无关,周庙《金人铭》见载于《说苑》《孔子家语》,《黄帝金人器铭》首次见载于《太平御览》所引《皇览》,主要内容为"五帝之戒",应当与周庙《金人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献。南宋以来所谓"黄帝《金人铭》"乃是将《黄帝金人器铭》中黄帝相关的部分与周庙《金人铭》连缀起来,将周庙《金人铭》转化成黄帝《金人铭》,或者径直视周庙《金人铭》为黄帝《金人铭》,进而归入《黄帝铭》,而这一转换、归类都缺乏可靠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上博《诗论》发布和研究,推动了《毛诗序》研究。文章认为,《诗论》发现对深化《毛诗序》研究具有启发性。通过考察四个《毛诗》的关键性版本,再结合文献中相关记载,确实透露出了《毛诗序》作者、作期的信息:首先,《毛诗故训传》本为一体之作,《毛诗故训传》本来就包含有《序》和《传》两部分;其次,今所见最早单疏本《毛诗正义》,对考察了解汉代《毛诗》版本样式,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第三,《毛诗正义》发布后,推动了《毛诗》传播,必须重视李善所代表的唐初普遍认可的关于《毛诗序》《毛传》作者的意见。另外,文章还澄清《毛诗序》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15.
《括地志》是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张守节《史记正义》中引用《括地志》解释古地名处甚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文字讹误。本文考察了张守节《正义》所引《括地志》的部分内容,针对其中部分讹误和疏漏,作了订正与补充,成札记十九则。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17.
《罗衫记》(即《白罗衫》)被称为"中国的《哈姆雷特》",是即墨柳腔的常演剧目。越剧《新巡按斩父》脱胎于母题《罗衫记》,两出戏的剧情有同有异,二者在人物功能实现、人物关系设定和细节处理上各有侧重。相比之下,《罗衫记》重视故事的常规性叙述,突出冤冤相报以及儒家传统女性观对女性的规约和要求,突出了戏曲的社会教化意义;《新巡按斩父》情节相对简单,剧情设计主要为"反腐廉政"的主旋律服务,强化了戏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诗经》的"感兴"原理起源于《易经》"兼三才而两之"的宇宙观。古人在这种宇宙观指导下观察宇宙人生,并在其过程中产生了"感",即由单纯的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发展到对内部身心的体验。"观感"的结果是人对天地万象的意义有了极深沉的领悟,并随之产生了"感兴",进入天人一体的意义世界。《诗经》《易经》的意义系统是贯通的,《诗经》之"兴"绝非随意,物象与情感间皆有固定的联系,"取象立言"是"兴"之真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上题中,提出在《系辞传》和《文言传》中可辑出《易传子曰》独立成篇,并多方证明篇中所有"子曰"确系一"子"所"曰",且此"子"确为颜回之师孔子。又提出可从此篇中再辑出《孔子周易通论》精萃短文。从而为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至要至深提供崭新的有力证据。在下题中,从《杂卦传》列出一表,表明在56讼以上的14行皆能"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而在57大过之下的后2行则成无序,显系错简。于是将其更改排列成新表,即使全文完整而顺畅,末段文字也据此作了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