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梁漱溟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前往香港创办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自任社长。作为国共之间的第三势力,民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成为两大党竞相拉拢的对象。因此,当梁漱溟要离开四川去香港时,国民党也没有阻拦,这才有了梁漱溟香港创办《光明报》这段曲折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金青山 《兰台世界》2007,(5X):53-54
本文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为研究对象来追忆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实践活动,并且尽可能地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梁漱溟(1893—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中,梁漱溟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有效得当的德育方式,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一、梁漱溟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1893年,梁漱溟出生于北京。10岁时,梁漱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居于中等以下的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沈从文生平的一点辨正郭可慈俞平伯老人誉为“熟悉京华故事”的邓云乡先生继《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等力作之后,最近又有《水流云在琐语》新著问世(列入辽宁教育出版社的“书趣文丛”第二辑)。读后获益良多,甚为钦服。但其中《老成凋谢之思》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1893-1988)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出生地为北京。梁氏原为元代宗室贴木尔的后裔,“属世代诗礼仕宦”之家。梁漱溟一生历经清末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可谓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见证人。梁漱溟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梁先生思想博大精深,学术颇有建树,对我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先…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用“血雨腥风”形容并不为过:大小军阀连年征战,兵连祸结,生灵涂炭。面对这片惨不忍睹的刀光剑影,刚入中年、一向具有儒家淑世情怀的梁漱溟一面向学一面问政,力图为中国别寻新路。  相似文献   

7.
曹立新 《新闻记者》2004,2(3):60-61
梁漱溟(1893~1988)自称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思考的中心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与学问中人不同的是,对于所思考问题的求解,梁漱溟主要通过的是自学方式。①1942年10月,在为《桂林自学月刊》撰写的自述自学经历的文章中,梁漱溟多次提及报刊,“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7年,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是个有个性、有骨气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始终说真话,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在农民问题的探索中,毛泽东(1893--1976)和梁漱溟(1893--1988)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元配黄靖贤1934年夏天因难产病逝于邹平。他们1921年结婚,共同生活14年,生有两个儿子。按照梁漱溟后来的回忆,他们婚后若干年,关系一般,只是在最后两年,是他们关系最好的时  相似文献   

11.
无论按照传统还是现代的标准,梁漱溟都是一位很难归类的人物。他既是社会活动家又是思想家,早年信佛,又转为儒家,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后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皇皇八卷《梁漱溟全集》中所谈问题之多,涉猎领域之广,盖为近世学人少见。但无论换了多少个头衔,梁漱溟一生最根本的关切都丝毫未曾变过,与其他晚清民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梁先生一直魂牵梦绕的乃是晚清以来的中西问题,也就是中国文化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问题。早年学佛的经历并没  相似文献   

12.
1953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毛泽东和一位极其平常的政协委员梁漱溟之间发生了冲突。先是梁漱溟对毛泽东刚提出不久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谈了几点看法,一是希望知道更多点计划,一是希望政府更多地注意一下农民问题和乡村问题,于是受到毛泽东的不点名批评。毛泽东称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简直是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如这些人了解农民。梁漱溟当然亦不甘于被动,公开站出来反驳,甚至称自己想考验一下共产党,想看看毛泽东有无“雅量”。  相似文献   

13.
1938年1月,在延安,屋外严寒逼人,屋内温暖如春,毛泽东与梁漱溟作彻夜长谈……  相似文献   

14.
<正>梁漱溟(1893—1988),著名国学大师、教育教、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赞誉。梁漱溟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六岁开始读书,但却不会穿衣裤;一共曾在4所小学就读,学的全是ABCD;仅有中学学历,却受到蔡元培赏识,被邀请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长大,  相似文献   

15.
李露 《兰台世界》2016,(4):90-9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梁漱溟最重要的文化思想成就是其创建了将西方哲学、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相融合的"新孔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提出了独到的文化哲学理论和"三个路径样法"的东西文化比较观。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为研究对象来追忆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实践活动,并且尽可能地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的"造社会"论断,促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梁漱溟创新理念,开辟了一条"自下而上"转变社会结构方式的道路。本文介绍了梁漱溟为近代中国发展道路做出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着,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化救国的代表人物。1931年至1937年他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试验,与邹平县结下了不解之缘。邹平县档案馆经10余年的努力征集,建立了"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全宗",计有生平类、论著墨迹类、乡村建设类、实验县类、研讨会类、声像类及其他类等七类档案资料,为研讨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活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是二十世纪最具传奇色彩和声誉的人物之一。从他的一生来看.有几个横断面让人惊羡:其一是1916年.梁23岁.当年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发现.聘请其到北京大学任教。且当时有传闻.之前梁欲考北大而不得:其二是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10月10日.梁漱溟由南京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研究梁漱溟的学术观,并运用其反思我国当代学术出版物编辑的思想误区,校正学术出版物编辑的价值取向,对推进学术出版的健康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