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都形成了本民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象——图腾。这些图腾多多少少反映出这个国家的个性。如称中国为“中国龙”,美国为“美国鹰”,印度为“印度象”等。俄罗斯,通常被称为“俄罗斯熊”或“北极熊”。俄罗斯人被称为“熊的传人”。报刊上频频出现的“为什么英国是熊的朋友”等言论,显然是把“熊”看成了“俄罗斯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
神鹰振翼——纵览中华满族的鹰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一带的满族聚居地,仍流传着一句古谚:“鹰狗无价”;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还可看到绘有振翅欲飞的鹰图案;而在其先人墓碑上也有刻着鹰形象的图案。从那些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口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在保留着野神祭的满族宗族中,鹰神是众动物神灵的首神,在他们的神帽上也有鹰的金属模型,这些都是满族历史上崇鹰习俗的遗风。满族的崇鹰习俗可追溯至史前。1972年,黑龙江考古专家在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件兽骨雕成的鹰头,这一骨雕鹰头长7厘米,是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的。其整体态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经测定,这件骨雕鹰首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会被原始初民那种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曾受到道教、佛教、喇嘛教等多种宗教影响,但占据统治地位的仍是萨满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满族姓氏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生形态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野神祭礼”。“野神”即包括水鸟、乌鸦、虎、熊、蟒、野猪、刺猬等在内的灵禽神兽的动物神,其中以鹰神为首神。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  相似文献   

3.
在圣彼得堡居住期间,十二月党人广场是我时常踏访的地方。它位于冬宫西侧,涅瓦河边,与伊萨基辅大教堂相邻。广场上的彼得一世纪念像,因与普希金的诗篇“青铜骑士”同名,而声名远扬。一天,我在街头书摊购得一本《十二月党人》的小书,使我得以看到有关这座广场的历史画卷。19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残酷的沙皇统治下,农奴的命运如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所述:“人人过着奴隶生活,个个都遭厄运。难道要这样过一辈子?俄罗斯人民莫非永远是老爷的财产?莫非要永远把人们当作牲口买卖?”这严酷的现实使一批年轻的俄国贵族军…  相似文献   

4.
笑话幽默     
想吃月饼英语课上,老师见王磊在睡觉,便走过去推醒他问:“homesick(想家)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他回答不上来,老师提示道,“中秋节你想什么?”小王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吃月饼。” (龚 君) 漫画 无题三明治一个美国人在南非旅游时喜欢上了大象。他决定在回家时,带走一头。于是,他在大象的两个耳朵上分别挂了一片面包。在海关,他被告之:“我国法律规定,走私大象属于非法行为。”那个美国人大声申辩:’我认为,我有权决定在三明治里夹什么。”作 弊“汤姆在考试作弊时被开除了。”“怎么回事啊?”“在生理卫生考试中,他数自…  相似文献   

5.
2009年,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也是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值此特殊年份,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在与梅德韦杰夫总统会晤时强调,“这是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涅克拉索夫在1858年创作的著名诗篇《大门前的沉思》中,描写伏尔加河时说:“走上伏尔加河畔,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那回响着的是谁的呻吟?这呻吟在我们这里被叫做歌声……伏尔加!伏尔加!在春天涨水时期,你横扫田野,茫茫无际……”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这条发源于俄罗斯北方中央高原低矮的群山中的欧洲第一大河,流域面积相当于德国、法国和英国领土面积的总和。而伏尔加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含蓄地成为俄罗斯民族的象征,历来被俄罗斯作家、诗人、画家所青睐。2006年,一位年轻的俄罗斯油画家创作了一幅再现伏尔加自然之美的《伏尔加河牧归》油画,使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转移到俄罗斯当代画家的现实主义绘画上来。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备受俄罗斯画坛好评,油画的作者就是当代俄罗斯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德米特里。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与维亚来焦是意大利狂欢节最热闹的两个城市。狂欢节是四月斋前十天的大狂欢,它是完全自我放纵的节日,有一句意大利俗语说:Di carnevale ogni scherzo vale(狂欢节时开什么玩笑都可以)。“蠢人之归”揭开了狂欢节的序幕,星期二忏悔节时,在圣马可广场上烧毁狂欢节面具使之  相似文献   

8.
曾有一个学中文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中国人太喜欢“吃”了:商人谈判要在饭桌旁,朋友聚会要一起吃饭,就连恋人见面也免不了这道“重要程序”。吃饭,好像是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确,大多数俄罗斯人很不习惯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吃”上,他们经常简简单单地用面包、香肠和沙拉来打发一顿,节省很多时间。不过,正宗的俄式大餐同样有其精妙之处,让人过后难忘。氛围重于口味俄餐起源于法国。1717年,出访法国的彼得大帝初尝法国大菜,立刻钟情于这一美味。为了不出国门就能吃上地道的法国菜,他选一名法国厨师带回俄国。一时…  相似文献   

9.
话“酒旗”     
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怀宛陵旧游》:陵阳佳地昔年游,谢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酒旗”是唐人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本文拟就它的传承与演变作些探讨。一、酒旗作为商业招幌始于春秋何谓“酒旗”?《辞海》:酒旗:即“酒帘”、“望子”。...  相似文献   

10.
人的面孔表情常常会伪装,而眼睛则不会。眼睛里的表情是真实的,它能反映人的全部精神世界,故尔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年)说,根据眼睛可以判断一个人。那么,我们从俄罗斯文坛泰斗的眼睛中,又能看到哪些暗含的精神品质呢?在俄罗斯诗人中,普希金的眼睛无疑是最富有特点的。同时代人认为,普希金的眼睛反映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是一双蔚蓝色的、聪明的、敏锐的、闪耀着光辉的眼睛。正如同时代人所描述的,普希金的面孔并不美,但他的智慧和眼睛的光辉却是著名的。H.N.波烈伏依说,诗人…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岁末,从西伯利亚刮来了一股强劲的舞蹈旋风。来自俄罗斯国立“戈登科”舞蹈艺术团的演员们为北京观众献上了一台美妙绝伦的俄罗斯民族舞蹈。那欢快明朗的节奏,豪放热烈的舞姿,使整台节目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演员们在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衬托下光彩夺目,美丽耀眼。 俄罗斯国立“戈登科”舞蹈团是与“小白桦”歌舞团、“莫伊耶夫”歌舞团齐名鼎立的俄罗斯三大民族歌舞团之一。该舞蹈团自1960年成立以来,以热烈剽悍的舞蹈形式,演绎着俄罗斯历史悠久的丰富文化、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神奇美丽的大自然,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演员们线条优美,舞姿迅疾,卓尔不凡……。姑娘们身轻如燕,飘逸灵动;小伙子翻飞跳跃,生机盎然。《集市》、《巴勒娘》、《卡林卡》、《快乐的饲养场》、《我的西伯利亚》、《水井边》等一系列舞蹈所组成的是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俄罗斯风情艺术长卷。 俄罗斯国立“戈登科”舞蹈团建团数十年来的足迹遍布俄罗斯大地,他们的节目受到俄各大媒体和观众的好评:1967年该团荣获“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共青团”金奖;197O年荣获“共青团列宁”舞蹈艺术金奖,1973年荣获柏林第十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等。几十年来,不断的舞台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俄罗斯人...  相似文献   

12.
幽默两则     
幽默两则(一)一个男青年在受雇的几周后被叫到经理办公室。“这如何解释呢?”经理问道,“你在申请工作时,对我们说你有五年工作经历,但现在我们发现这是你的第一个工作。”这个年轻人听后说:“你们的广告中说你们需要富有想象力的人。”(二)一个人对站在科学博物...  相似文献   

13.
暖意融融:俄罗斯茶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俄罗斯,对茶炊在家庭生活和朋友聚会时的绝妙作用,如果只字不提,无异于一种极大的不敬。列夫·托尔斯泰写道:“茶炊代表着家庭的安宁与祥和,衬托出主人的好客。聊天时,它更是兴味盎然的催化剂。”同为文学巨擘,陀斯妥耶夫斯基对茶炊的描写却迥然不同:“在所有的事故或者不幸中,茶炊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尤其是在那些可怕的、突如其来的,甚至是怪诞的惨剧中。”在古俄罗斯,茶炊文化非常盛行。人声鼎沸的小酒馆里,古旧的院落中,无论是富商的豪宅还是平民的陋室,都可以听到茶炊里欢腾的水声,都可以看到旁边摆放着盛有柳兰或是…  相似文献   

14.
从学角度进入城市化建设,让城市“会说话”,拥有“叙事”的能力,地名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对象。而老地名作为历史的言说,该怎么让它“接着讲”,是个颇费思量、众说纷纭的问题。北京城里旧有臭皮胡同、猪毛胡同、裤腿胡同、鹰房胡同,民国间为了讲求明,分别改为受壁胡同、朱茅胡同、裤堆胡同、英房胡同,这些新名字令人费解,谁也弄不懂什么意思。老地名该不该改名?又怎么改?这类和老地名有关的困惑一直在继续。  相似文献   

15.
1995年晚秋,带着昔日记忆中的辉煌,带着今天依旧诱人的魅力,享誉全球的俄罗斯‘勺。白禅”舞蹈团在时隔整整物年后,又一次地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北京,把她迷人的舞蹈姿容,再一次地献给了一直将她铭记于心的中国人民。1951年,在莫斯科“埃尔米塔什”剧院的舞台上,观众首次欣赏了来自加里宁城的优位小姑娘演出的俄罗斯民间环舞。她们在民间乐曲(田野里有株小白禅卿悠扬悦耳的旋律中,身着长长的红色无袖长衫,排着整齐的队型,迈着统一的步伐,行云流水般款款地走来,宛若一棵棵挺拔俊秀的小白样树一样,端庄典雅,秀美健问,她们的表…  相似文献   

1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中国谚语,去了解和认识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也是恰如其分的。这是我在俄罗斯工作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俄罗斯人的性格,天然的孕育于俄罗斯这方水土。形容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可以概括为一个“大”字。俄罗斯是全球领土最大的国家,它拥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辽阔无垠的大平原和呼啸弥漫的大风雪……于此相互映衬的是俄罗斯人高大魁伟的身躯、粗旷顽强的气魄和豪爽豁达的脾气。  相似文献   

17.
何思玉 《寻根》2008,(4):60-62
1899年的一天,时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从药店取来几服中药,将要煎熬时,有一味名叫“龙骨”的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稀奇古怪的花纹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他寻思良久,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古代的文字。他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判断出这些有字的甲骨可能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闻古五帝三王发动起事必先决耆龟”的占卜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世界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碧蓝的涅瓦河水冲刷着瓦西里岛的花岗石堤岸。两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守护在河滨码头的司芬克斯雕像静静地面对着一栋三层高的米黄色楼房。大楼正门上方四根巨大的希腊式廊柱间,矗立着罗马神话中的大力神赫尔库列斯和百花与青春女神芙罗拉的大理石塑像。门楣上镌刻着一行简短的题词:“献给自己的艺术———1765年”。这就是享誉全球的俄罗斯高等艺术学府———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1765年是这座俄罗斯高等艺术教育圣殿奠基的年代,艺术科学院古典主义传统的黄金时代是在斯特洛甘诺夫…  相似文献   

19.
班迪尤(BENDIGO)的中国大龙,驰名整个澳大利亚。记得1991年我刚来澳留学时,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澳洲朋友,就向我介绍过它的来“龙”去“脉”,那津津乐道,如痴如迷的神态,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当时我曾想,外国朋友都如此珍爱这条大龙,更何况我这“龙的传人”?我一定要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曾先后播放了俄罗斯宫廷秘史的几个故事,里面前后贯穿着一个重要人物,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1672-1725)青少年时代的朋友、后来的宠臣、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884—1727)和小沙皇彼得二世(1715~1730)执政时的执掌,实权者,赫赫不可一世的缅希科夫(1673—1729)。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是如何在俄罗斯伟大的转折时期浮沉起落的?剧中女皇和小沙皇多次轻蔑地称他“一个卖馅儿饼的”等等又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