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画龙点睛     
《双语学习》2011,(5):18-19
南北朝时期,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次,他到一个寺庙去游玩,在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都没有画眼睛。  相似文献   

2.
<正>提到"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先讲讲它的出处。古代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地方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旁边一个人问:"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回答:"点上眼睛,龙会飞走的。"众人都不相信,硬要他画  相似文献   

3.
据传,南朝梁代著名画家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画眼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画上眼睛,龙便会飞走。”人们不信,张僧繇便提笔给壁上的龙点上眼睛,刚点完,便见电光一闪,雷声大作,接着是霹雳一声,几条龙腾飞而去,一瞬间就没了踪影。这神话式的传说,便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画龙要点睛,写文章也一样,要给文章拟  相似文献   

4.
自从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4条龙,将其中两条龙点上眼睛,两条龙成了真飞起来之后,他便一夜成名,整个亚洲都轰动起来了,不论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都知道了“张僧繇”这个名字。张僧繇的家门口顿时成了“大市场”,每天都有很多人等在门外,想见见这位神奇的画家和那只神奇的画笔。张僧繇召开了一个紧急家庭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决定开设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博物馆。由于想看这位神奇的画家和那支神奇的画笔的人源源不断,门票收入越来越多,渐渐地,张家的钱简直堆成了山,张僧繇开始过起穿金戴银、山珍海味的生活,成天吃喝玩乐,再也不愿…  相似文献   

5.
画龙点睛     
提到“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先给大家讲讲它的出处。古代梁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地方名,今江苏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旁边一个人问:“为什么不画眼睛呢?”他回答:“点上眼睛,龙会飞走的。”众  相似文献   

6.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是常用的两句成语,也是人们评论教师课堂艺术时常用的“行话”。“画龙点睛”来源于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传,他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画眼睛。后来他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刚画完,顿时雷电大作,墙壁震破,这龙就飞上天了。“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中  相似文献   

7.
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冠冕一代的大家,他那钩戟利剑森森然的绘画风格,受到历代人们的赞赏。以致在唐代,一个收藏家如果没有其作品,则无颜忝居收藏家之列。据说张僧繇曾在建康(今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却都不点睛。每有人问,他都说如果点睛则会破壁而飞。人们不信,张僧繇只得提笔,先给两条白龙画  相似文献   

8.
生:《金色的鱼钩》结尾一句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老师说这叫点晴之笔,为什么称作“点睛”呢? 师:这个说法出自一个典故。我国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擅长画龙,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都不点眼睛,人们  相似文献   

9.
不该点睛     
张僧繇自从给金陵安乐寺的那两条龙点睛之后,麻烦事也就来了。先是梁武帝要判他死刑。当初梁武帝让张僧繇画龙,纯粹是为了“崇饰佛寺”,所以老张画的只能是那四条未曾点睛的死龙。不料老张多喝了几杯闷酒,便卖弄起本事,夸口说什么“点之则飞去矣”。后来被人将了一军,碍于脸面,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梁代的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作,震破了墙壁,两条龙飞上了天空,只剩下没点眼的两条。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王辉锋 《辅导员》2014,(3):19-21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南北朝时,梁代的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走。听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人作,震破了墙壁,两条龙飞上了天空,只剩下没点眼的两条。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一座寺院请大画家张僧繇为空白的院墙画壁画。嗬,原来画的是四条飞舞的龙。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叫张僧繇的大画家,据说有一回他在金陵(南京)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但就是没有点睛,众人不解,张僧繇说:“倘若点睛,龙便会破壁而飞。”众人不信,于是画家就挥笔一点,果然倾刻之间两条被点睛的白龙破壁腾空而去。这就是“画龙点睛”一典的由来。后来人们常用该成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于关键处用极其重要之笔点明要旨。  相似文献   

14.
张僧繇,是我国官代非常著名的画家\擅长画龙。l大家快看啊r那不是大画家张僧繇吗々我画的龙是不能画眼睛的。若画了,龙就会飞走的!画龙点睛 成语故事@李鹏翔 @郭晨  相似文献   

15.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典故,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画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由此以后,画龙点睛作为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在关键部分加几句点明主旨,使内容更为生动有力。  相似文献   

16.
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我国传统艺术是很讲究艺术辩证法的。书法的疏密、繁简,图画的浓淡、虚实,戏曲的平奇、形神等等,无一不有着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鲁迅不但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湛的研究,而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自觉地运用了艺术辩证法,从而更增加了他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全面探讨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不是本文的任务。这里仅就艺术辩证法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一、“画眼睛”和“画灵魂”画眼睛,就是中国传统画法中的画龙点睛。南北朝画家张僧繇,东晋画家顾恺之,都曾有过画眼睛的故事。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顾恺之主张绘画“以形写神”,尤其注重画人“点睛”。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厥少,于  相似文献   

17.
在成语故事《画龙点睛》中,画家张僧繇仅仅是"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那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乏神韵的四条龙,转眼就"腾空而去"。可见此间的"点睛之笔"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需要。如果不是那一笔,四条龙永远不会腾飞,观赏者永远不会感受到张僧繇绘画艺术的真谛。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尽显自己的教学智慧,依据教学进展和教  相似文献   

18.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这两条流传已久,被人们所脍灸的成语故事,这里既有褒又有贬。这两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画龙点睛”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人家不相信,偏教他画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被墙壁,两条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睛的两条(见  相似文献   

19.
相传我国梁代大画家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未点眼睛的龙,其后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作,震破墙壁,两条龙即腾飞云天,只剩下没有点睛的两条。这就是画龙点睛之妙!教学工作亦如此。有许多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善于启发诱导,在关键之处善于“点睛”,使学生思维活跃,概念清楚,系统明确,举一反三,钻研探索,逐渐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则喜欢“画蛇添足”,自己讲不透,唯恐学生听不懂,多次重复讲解,或者运用多余的比喻,繁复的  相似文献   

20.
相传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画眼睛,“每云:‘点睛必飞去。’”旁人不信,“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睛者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