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叶之青 《师道》2004,(3):16-17
某电视台播过一个记和放羊娃的一次对话,大致是,问:“你咋不上学?”答:“放羊。…为啥放羊?”“卖了羊盖房子。”“盖了房子做啥?”“娶媳妇。”“娶了媳妇做啥?”“生娃。”“生了娃做啥?”“放羊。”据说有一个中学生听了这故事后,进行了大致如下的类推:“读书干什么?”“考大学。”“上了大学干什么?”“找工作。”“有了工作干什么?”“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干什么?”“生了孩子再读书。”这个学生由此产生了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会儿”不见了“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者”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者”、“顺从”的“受教育者”、“适应”的“受教育者”、“投机”的“受教育者”和“反抗”的“受教育者”。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者”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寸步难走。”“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相似文献   

5.
搞笑汉字     
“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行。“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且”对“但”说:胆小的,还请保镖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寸”对“过”说:老爷…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界、创作界,“非理性”“反理性”的一股所谓“新潮”,曾热闹了一大阵子。是的,应当看到它的背景。“十年动乱”,文艺界、理论界的“帮文艺”“阴谋文艺”“帮理论”“阴谋理论”,都曾是“理性”鼓吹阵地,把“理性”抬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金銮殿”之上。物极必反。一股历史的逆反心理,一下子冲垮了“金銮殿”。也许这是对“文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对话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走。“日”对“曰”说: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占”对“点”说:…  相似文献   

8.
O NE一“卜”字加“一”成了(),突然()雨雷声响,“大”字加“一”成了(),一场天火从()降。“十”字加“一”成了(),树()着火火势旺,“了”字加“一”成了(),兔()乱窜好慌张。“火”字加“一”成了(),猴领动物()火忙,“米”字加“一”成了(),提()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火灭好()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推举猴子做大(),“白”字加“一”成了(),森林()兽心欢畅。加“一”猜新字@王宝琪~~  相似文献   

9.
师:同学们,请把预习《荷花》一课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生:我把课文读熟了。(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生:我自学了课后的生字,认识了“荷”“莲”“蓬”“翩”“仿”“佛”“挨”“胀”“蜻”“蜓”“裳”“蹈”这些生字。  相似文献   

10.
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行。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日“”对曰“”说:该减肥了。人“”对从“”说:你们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汉字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由一个同学做“老鼠”,其他同学做“油瓶”。只要“老鼠”碰一下,“油瓶”马上就变成了“猫”,“猫”马上去抓“老鼠”,当“老鼠”感到有危险的时候,就可以叫一声“油瓶”,“老鼠”马上就变成了“油瓶”,而“猫”呢,也随之变成了“老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 ”,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b”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相似文献   

14.
“办”对“为”说:平衡才是硬道理。“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乎寸步难行。“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诊所     
“装潢”是“装饰物品使其美观”的意思。将“装潢”写为“装璜”是不对的。“潢”的本义是“染纸”。最初“装潢”的仅限于书画,后来就不限于此了。“璜”是半壁形的玉,没有修饰的意思。显然,用“装璜”组成词是没有道理的。“安装”与“按装”经常看到将“安装”错写成“按装”的情形”有的人可能认为“安装”是动词,要用到手,所以就加了提手旁儿,其实这是画蛇添足。“按”是四声字,读an.“安”是一声字读an。声调辨清了,“安装”(anzhuang)就自然不会写错了。“黏”与“粘”“黏”读音nian。“粘”有两个读音,即zhan与nian。…  相似文献   

16.
“于”与“於”某晚报曾登载一文,四次提到战国时期一个历史人物樊於期,四次用“于”代“於”。想来并非误排失校,而是原稿就是这样写的。作者、编者是把“于”字当作“於”字的简化字看待了。是的,“於”已给简化成“于”了。但须知,“於”也有不能简化的时候。“於”有三种读音:yú、yū、wū读yú时,“於”通“于”,成了“于”的异体字。简化了的“於”,①作介词:如“对于”、“关于”、“出于”、“胜于”、“于是”等。②作后缀词:用于动词后缀的,如“合于”、“属于”等;用于形容词后缀的,如“勇于负责”、“易于了解”等。凡读wū、y…  相似文献   

17.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兔子有红色的吗?”“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没见过的就没有吗?”“那就不是兔子了。”“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画家没话说了。婷婷画了一匹马。画家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婷婷说:“怎么不对呢?”“马有翅膀吗?”“马没有翅膀。”“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那就不是马了。”“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画家又没话说了。婷…  相似文献   

18.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妈妈!我从哪里来,”“垃圾桶里捡来的!”“那你呢?”“好了好了,妈妈要做家务了。“我没得到答案。“妈妈!爸爸为什么长胡子,”“男的都要长胡子。”“那我是女的,为什么不长胡子?”“长大了就知道了。”“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有趣的游戏     
今天上午,老师带我们到操场玩了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游戏,那就是“老鹰捉小鸡”。一位同学扮演“老鹰”,另一位同学扮演“老母鸡”,别的同学便都是“小鸡”了。我们站成一队,后面的“小鸡”拽着前面“小鸡”的衣服,生怕掉队而成为“老鹰”的“美味”。“老母鸡”站在最前面,紧张地盯着“老鹰”,随时准备“迎战”。忽然,“老鹰”扑了过来,“老母鸡”赶忙张开双臂,用整个身体挡住“老鹰”的去路。“老鹰”往左“飞”,“老母鸡”咯咯咯叫着,带着“小鸡”往右躲;“老鹰”往右“飞”,“老母鸡”带着“小鸡”往左躲。“老鹰”这下没辙了,站在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