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齐宣王讲排场、喜欢听乐队一齐吹竽的特点,暗示投机钻营的南郭先生有可乘之机.板书"齐宣王、听齐吹".二、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南郭先生怎样利用机会,投机钻营,装腔作势,滥竽充数暂时成功.板书"鼓"、"捂"、"装腔作势"、"混"、"得到很高待遇".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齐湣王"喜欢"听独吹"的特点,暗示  相似文献   

2.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3.
一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开头一处,用的是歪曲事实,制造论据的诡辩方法。当时,孟子去见齐宣王。齐宣王开口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为求在列国竞争中脱颖而出,齐宣王向往霸道,想向齐桓公、晋文公学习,希望能用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这也是情理中的事。但这一问对孟  相似文献   

4.
<正>齐宣王下令修建一座占地超过一百亩,大堂上要设置三百座门的宫殿,一连修建了三年都没有完工。绝大多数的大臣都不敢劝阻,只有春居对此忧心忡忡,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劝谏齐宣王。有一天,齐宣王和大臣们谈论君主的贤明问题。春居趁机问他:"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也因此而变得轻浮了,您说楚王能算贤明的君主吗?""当然不能算!"齐宣  相似文献   

5.
梁奇 《绥化学院学报》2014,(2):37-39,42
孟轲经齐威王、宣王之世,一生两次至齐.第一次至齐在威王初年,留齐约十几年,曾任卿相一职;第二次至齐在宣王初年,大约在齐六年,开始受到宣王的礼遇,后因“仁政”与宣王君臣产生分歧,再次离齐.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庄暴见孟子》章,论述了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抓住齐宣王爱好音乐的话题,借题发挥,趁机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以实现他“施行仁政”的主张。该章谈话颇  相似文献   

7.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名叫闾丘邛的人,他年纪轻轻,却很聪明,辩论口才也十分了得。有一天,他在路上拦住了国君齐宣王,对他说:"我家里很穷,父母年纪都大了,所以我希望您能让我做个小官,使我能够奉养家中的老人。"齐宣王说:  相似文献   

8.
齐宣王的弓     
齐宣王有个特点,愿意听人说恭维话。他爱好射箭,最喜欢听臣子们说不论多强硬的弓他都能拉开。其实,齐宣王拉的弓,拉开时所用的力气还不到三石(dàn)。齐宣王射箭时,常常为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都知道齐宣王喜欢听奉承话。为了讨好君王,大臣们每次都要先拿起他的弓,试着拉一拉。他们  相似文献   

9.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10.
一般人读<孟子>,总把齐宣王当作孟子实行王道仁政的对立面来否定,认为齐宣王是个目光短浅、狭隘自私、贪财好色、虚伪专横的角色,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相似文献   

11.
王芳 《高中生之友》2011,(Z1):26-29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日:"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日:"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相似文献   

12.
《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两篇文章都涉及了一个历史人物齐宣王,我们对其了解多仅限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实际上,齐宣王是一个非常丰满的霸主人物。 齐宣王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名的齐国国君,这时是各诸侯国攻伐非常激烈的时期,各国为了确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把攻伐作为当时主要的外交手  相似文献   

13.
莫雪花 《学语文》2005,(5):12-12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巧妙设局。掌握齐宣王的心理活动,并逐步启发、引导对方的认识,使齐宣王不知不觉地钻进孟子精心为他设下的“瓮”。最终使他接受了孟子保民行仁政的主张。孟子是怎样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与他展开一场心理较量?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成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总结,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这些活动中的特征和规律。先民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语故事不仅富含深刻的哲理,教人如何为人处世,而且饱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思想,体现着我国人民的经济学思维和智慧。滥竽充数与制度设计[成语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潘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成语释义]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者物品以次充好。[经济学解读]南郭先生不学无术,却能靠蒙骗混饭吃,"滥竽"之所以能够"充数",是由于齐宣王的听竽制度造成  相似文献   

15.
宣王好射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吕氏春秋》)犤阅读训练犦1、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齐宣王好射音:_____义:_____②其尝所用不过三石;音:_____义:_____③中关而止;音:_____义:_____2、补出下面省略句成分。①以()示左右②()中关而止3、翻译句子。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②其孰能用是?③岂不悲哉?4、回答下面的问题。1、齐宣王用过的弓“不过三石”,为么左右却说齐宣王用…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17.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相似文献   

18.
<正>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石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他把自己的弓递给左右的人传看,大家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作拉不动的样子,恭维道:"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虽  相似文献   

19.
尹文子(约前350—前285),战国齐宣王至齐湣王时人,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名家学派代表公孙龙,智达聪敏,“公孙龙称之”(《尹文子》原序)。可见在公孙龙诸弟子中也算显学者之一。齐宣王时,尹文子曾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县北)学宫游  相似文献   

20.
说话要讲究艺术 ,根据不同的需要 ,或锋芒毕露 ,直指对方 ,造成咄咄逼人之势 ,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 ;或委婉曲折 ,循序渐进 ,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众所周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他曾多次向国君进言 ,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孟子说服别人为什么能如同顺水推舟呢 ?就是凭说话的艺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的一次谈话。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要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使齐宣王明白施仁政方能得天下的道理。孟子借“乐”(齐宣王好乐 [yu埁])发挥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他首先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