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水文化史上八大文化整合现象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水中上游地区自古分属陕西、湖北、河南等不同的行政区域,文化差异性大,历史上有八大文化整合现象以不同的形式把汉水中上游地区整体粘合在一起,对整合汉水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水中上游文化作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主要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区域在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人文性差异及其导致区域兴衰的过程。汉水中上游文化因其历史地理位置而致的南北交融过渡与边缘临界的客观特性,决定了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潜在的活性文化资源正如其自然生态资源一样,在近现代混乱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破坏,与贫困经济相应的“低层次文化”现象持续存在。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汉水中上游地区的社会转型尤其依赖于文化的新生。  相似文献   

3.
汉水流域有着丰富的女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汉水源头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汉水中上游的陕西安康市平利县、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汉水流域女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面临着排他性、盲目性、低效性的问题,急需形成一种整合研究、协同开发、产业创新的开发与利用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汉水中上游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众多、五方杂处的地方,建国后又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并形成了多元随意性、功利性、广泛性、区域性和娱乐性特征。移民的生活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社会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一、专题报告简介陕西理工学院刘清河教授题为"汉水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的专题报告,从不同层面阐释了汉水文化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14~16日,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湖北文理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康学院、湖北省社科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社科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汉中、安康等地的专家学者、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校内各相关院系单位的教师代表6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汉水中上游民众的婚俗文化发生了现代转型。其主要特征是利用“喜庆”这一整合方式,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婚礼主持人为了实现“喜庆”的气氛,商家推行的“时尚”文化手段,也同时加速了传统婚俗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华文化内在地存在着的"楚风汉韵"文化特质又表明,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所以,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学校直属的跨学科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以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为依托,"汉水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相似文献   

10.
楚国汉中郡至今仍然迷雾重重,其实汉中郡的建立与楚迁都郢城之后巩固汉水中上游的战略基地相联系,汉中郡的治所在丹水与汉水交汇处的丹阳;汉中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国的战略要地,是秦、楚争夺天下统一权的地理枢纽。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2.
有关区际协调问题的探讨,应突破目前较流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二维(受水区、调水区)系统,进一步把“调水区”维度一分为二——丹江口水库及坝上(简称坝上)和丹江库口水库坝下(简称坝下,又指汉江中下游),在此基础上构造由受水区(X)、坝上(Y)、坝下(Z)所组成的三维系统。在三维系统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关键在丹江口水库坝上;在比较研究中,指出区际协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结果有可能形成“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和经济带”;根据保护水源区的要求,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的实际,论述了设立水源保护区的必要性,提出了设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加快对汉江——堵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进部西北武当山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施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并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14.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武当山与古隆中同属汉水文化范畴 ,是汉水文化中两个蕴藉十分丰富的文化载体 ,在汉水文化的大视野中审视二者之间的异同 ,揭示其固有的、潜在的关联 ,发掘它们内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 ,利用二者的合力效应 ,可为“汉水旅游圈”早日构建出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魅力永存在的三国文化之根在汉水流域的汉中、南阳、襄樊三大历史文化名城。诸葛亮继承和发展了刘邦、刘秀在汉中、南阳崛起的文化遗产,规划了天下三分的宏伟蓝图;汉水名城不仅是三方争夺的焦点和三国名人涉足的热点,而且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和人才中心;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遗存,奠定了汉水名城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供给华北地区,水源地主要在湖北省境内,大坝加高、库区淹没、移民安置、下泄水量减少对湖北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在对湖北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线调水对湖北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引江济汉优化利用两江水资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优化区域规划,加强汉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综合利用长江、汉江两江水资源,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