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生。这意味着,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在当今社会很突出,尤其表现在片面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和过度的评价上,忽视了完整个体及其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之一:快乐学校教育到底要给孩子什么?答案真的太多!我想,如果让一个孩子来回答,也许,他需要的是快乐!我想用每一天的快乐连缀起他们的童年,用每一天的快乐为他们的人生奠基。因为,学校是为孩子们营建的,它应该成为孩子们人生起飞的基点,它所赋予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孩子们欢腾的乐园、学习的殿堂、展现自我的舞台、自信的摇篮和历练的天地。杭州天长小学曹晓红之二:四个特点不能少一、具有开放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重视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二、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做到人本性和开放性。三、注重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正>我觉得学校应该办成孩子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样他的一生会走得更好.老师应该是孩子一生遇到最亲的人,学校是孩子到过最好的地方,我们可能改变不了大环境,一个学校可能有几千学生,作为一个校长,我们要更多地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也要作为一个防火墙,让校园真正的安静宁静.真正地遵循教育规律去办教育.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充满信心的.  相似文献   

4.
我觉得学校应该办成孩子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样他的一生会走得更好.老师应该是孩子一生遇到最亲的人,学校是孩子到过最好的地方,我们可能改变不了大环境,一个学校可能有几千学生,作为一个校长,我们要更多地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也要作为一个防火墙,让校园真正的安静宁静.真正地遵循教育规律去办教育.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充满信心的.  相似文献   

5.
写在前面     
"特殊教育尤其是培智教育对于特殊孩子有用吗?"其实在不少人心底一直存有这种疑虑。"什么时候培养一个大学生出来?"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往往还会面对这样的质询。"与其花这么多的钱办特殊教育,还不如为这些孩子买养老保险来得实在。"于是有人设身处地,善意提醒。特殊教育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也许从有特殊教育开始,质疑就没有断过。陈旧的教育观认为,特殊教育是基本无用的,因为它不可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特殊学校教师只要有爱心就行,  相似文献   

6.
近期拜读了荷兰大教育家珍妮特·沃斯与新西兰戈登·德莱顿撰写的教育巨著《学习的革命》,着实让我受益匪浅。而其全新的教育观念又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写到:“从开始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大部分孩子就被这样教育着———答案已经被找到了。”的确,很多年来,教育一直束缚在一种模式当中,并日趋教条和死板,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因此受到严重的阻碍。作为一名教育者,一旦忘记了教育的创造性,那么,教育的意义就会所剩无几。诚然,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教师上完一节课也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任务。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如此,那么,知识本…  相似文献   

7.
如今的孩子从踏入学校门槛的那一刻起,就彻 头彻尾变成了个忙人。完成学校的那一摊子功课不 算,周末还要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训练班、兴趣班、 补习班,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孩子们自己的选 择还是为了完成任务。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但应该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案,如何对他们正确施 教,这个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完全解决过。  相似文献   

8.
手工课     
在麦克荷学校一年级听课时,有一天班主任劳拉老师告诉孩子们,上午休息时间过后,是手工课。话音刚落,孩子们一片欢腾:“啊!”有的孩子高兴得从座位上站起来。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有点困惑,手工课不就是用手做点小东西吗?有什么可以吸引孩子们的?到了手工课,23位学生被分成两组  相似文献   

9.
"你想到了什么?是一只小鸟。你的想法真有趣。"我正在和低年级学生一起讨论他所画的奇形的黄颜色区域。我很不理解学生创作的画面,所以好奇地问。他的回答让我真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孩子说:"这块颜色是小鸟,他正在快乐地飞。"孩子的想象力真让我佩服。我随口问:"你觉得它幸福吗?""幸福。"简单的答案却让我深思,什么是"幸福"?对小鸟来说,幸福也许是指自由飞翔。对孩子们来说,小鸟的幸福就在这块黄色的有趣的造型中,可孩子们的幸福又在哪儿?对教师来说幸福又去哪儿找?新教育的诞生,使我懵懂地意识到孩子们幸福了,教师才能幸福;教师幸福了,孩子们才能幸福。朱永新教授说过新教育是"幸"教育,是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生活里,作为美术教师的我想去课堂中找寻那种幸福。  相似文献   

10.
邢荣 《辅导员》2012,(15):67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对于尚处于懵懵懂懂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热爱祖国是什么?不仅仅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也不仅仅是会唱国歌就可以了,作为老师、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把爱国主义情愫深深种在孩子们心里,继而让它生根发芽。培养孩子的爱国心,我想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  相似文献   

11.
刘学军 《山东教育》2002,(31):14-16
作为校长,我经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一所优秀的学校应当具备的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任何学校发展水平的提升,任何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成,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是否具有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教孩子5年,为孩子想50年。我们临淄区金茵小学自建校以来,就响亮地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围绕这一思想,我们构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张扬孩子的个性,使我们金茵小学成为孩子们自由呼吸和歌唱的乐园。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适合我的孩子吗?如果我的孩子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我能做主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吗?儿童教育究竟是政府的责任还是父母的权利?目前,欧美国家关于孩子“在家上学”相关的立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相似文献   

13.
袁淑伟 《中华家教》2012,(11):10-11
很多家长在微博、论坛、茶余饭后,一边热转和热议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该为孩子报哪个补习班,对所谓"减负"措施不屑一顾。家长们大多处于一种焦虑、烦躁甚至心口不一的境况下。专家们说,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那么,是谁制造了教育恐慌?家长:无奈的选择程程妈妈:在孩子三年级之前,我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但是三年级之后,我发现情势不对。为进一所好中学,身边同事的孩子都在报补习班,孩子们都变得"身怀绝技"。如果再不让孩子多学些东西,怕是难以应付以后的竞争。所以,我赶紧送程程去补  相似文献   

14.
我曾这样问过班上的孩子:“爸爸妈妈爱你们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爱——”“他们是怎样爱你们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小女孩回答说:“我烦透妈妈了,早上我要穿裙子,她不让,还打我。哼,还爱我呢!其他孩子也高声应和起来,班上气氛热闹极了。没想到这个活动演变成了“控诉会”,我大吃一惊,孩子们为什么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呢?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理财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财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学校也重视“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上“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我儿子的学校里还举办过几次相关的模拟社会活动。一次是同学们自由组合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这个活动前后搞了一个月,孩子们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筹资金,有些五花八门的公司,根本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原型。比如,有个公司的产品是用糖果烘干“组装”成一棵“小树”,每棵叫价五美元。这个公司靠“生产”社会上没有的、新奇的“产品”来取胜。我儿子成立的是一家卖中国字画的公司;有个印度…  相似文献   

16.
《湖南教育》2014,(3):44-46
一所小学内的家长和学生们经历了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体验教育。老师们形容的情境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一起,一家五口坐帆船出海旅游,突然间,海上起了大风浪,把船弄了一个小洞。娃娃们必须从5个人当中放弃一个人,这艘船才能继续前行。〈br〉 有孩子选了爷爷,也有孩子选了爸爸,但更多的孩子选了自己。而当做完了这个艰难的选择,不少孩子已是泪流满面。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孩子们继续被要求选择放弃一个亲人。一轮又一轮,直到船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选择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和孩子都留下了眼泪。有家长表示,这个过程就像是“让娃娃想象亲人们一个一个地死去。”〈br〉 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希望孩子们知道选择的痛苦,懂得珍惜眼前父母、家庭的爱,不要到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但是,也有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对于太小的孩子,这样的“体验”是否过于残忍?〈br〉 教育的本质源于生命自身,童年的体验似潜在的溪流几乎影响整个人生。这样的“体验教育”,是助力孩子的一生成长,还是只是一段“残忍”经历?“体验教育”该如何以“体验”孕育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7.
2年前,我开始走访各个学校,与学校老师合作进行学习共同体研究。到目前为止,我访问的学校已超过2500所。然而,我最初走访的1000多所学校,基本都没有什么收获。我常常这么说,可能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失败过这么多次。老师和校长部非常顽固,教育管理者也是如此,家长更不用提了,加之孩子们也是很顽固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改变...  相似文献   

18.
蔡娜 《现代教育科学》2009,(6):62-63,68
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教育基地,以子女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塑造孩子的宗教、道德、智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并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论述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当有新教师来到学校,校长就会给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教育文汇》2005,(1):40-40
一天,下课铃响了,一群孩子聚在绿色大厅旁,边指点边说着什么。我经过此处,一个学生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花问的两只蜻蜓(仿真)不见了?”我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找蜻蜓。蜻蜓可能掉进水中了?可能被谁拿走了?是学生吗?也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