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2.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3.
陈卓琼 《青年记者》2017,(12):59-60
1995年1月6日,《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栏目,其人物报道从这时开始在特稿版以一整版的形式出现,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第一篇人物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就出现在这个时期.2004年6月,“冰点”改为《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如今《中国青年报》的人物通讯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个是每周三报纸第10版的《冰点·人物》专版,在该版的头版位置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大多为2000~3500字.  相似文献   

4.
《河南日报》3月5日二版刊载的一篇小通讯《柘城呼唤养蜂人》,值得一读。就其内容而言(?)报道没有停留在柘城油菜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的一般报道上,而是抓住油菜需要靠科学增产这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柘城呼唤养蜂人”的信息。“柘城的油菜已发展到15万亩”,而且养蜂人到那里,“食宿提供方便,蜂蜜就地收购”,这使柘城具有吸引力,也解除了外地养蜂人的后顾之忧。这篇通讯,在写作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短。全篇不过500余字(不包括标点符号),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完,符合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6.
(一) 所谓“短通讯”,包括小通讯(微型通讯)、新闻故事(小故事)、短特写、短速写等,一般只有四五百字、五六百字。同长通讯相比,限于篇幅,没有广阔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结构,而只能集中笔墨,写一个横剖面、一个活动侧影、一个生动镜头或一瞬间发生的故事。然而,这些“侧影”、“镜头”、“片断”并不是随时随地就可拾取的。作者只有心中有了“大”(宏观意识、全局情况),才能从众多纷繁的平凡事物中敏锐地发现和抓住这种“小”(能折射时代特色的典型小事);而写好这种“小”,又能成功地反映出“大”。《桌上的表》的作者张明介绍采写《桌上的表》的经过时说,1948年3月解放洛阳时,他提任突击部队的一营营长。战斗中,指战员英勇顽强,有关素材可以写成一篇长通讯;其中,部队遵守政策、纪律也很出色,一营被光荣地命名为“洛阳营”。到底写些什么呢?挑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改版,我奉调从工商处到二版编辑室工作。那是1989年初。到编辑室头一件事就是清理存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仅人物通讯就有数十篇、近百万字。这些人物通讯,绝大多数2000字左右,有新闻性,但往往被冗长的叙述、过多的描写所淹没。如果“排排坐,吃果果”,一天用一篇,需两三个月才能登完,岂不新闻变旧闻,“鲜鱼”变“死鱼”了吗? 怎么办?我思索了一两个星期。后来想起了《人民日报》的“凡人新事”。它一人一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很受欢迎,以至后来应读者要求,汇集成册,出书发行。我又想起前几年工商处开辟“四化闯将录”专栏的经验:新闻要写  相似文献   

8.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9.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0.
邓涛 《新闻三昧》2005,(4):29-30
《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研究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反映社会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是时代赋予新闻记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12.
在倡导采写短新闻的今天,能不能和要不要适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主张“能”和“要”的人认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持相反看法的人认为,三五百字的短新闻,容量有限,只有把新闻主体事实写清楚就行,就不必面面俱到。其实,短新闻与背景材料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背景材料,而在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背景材料。有一条在全国电视短新闻评选获奖的新闻,题为《黄河奔流千里达到天津》,最后写了这样一段资料:“由于路远,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水到津后每立方约花一元多,市民用水每立方才收八分八厘。”这一背景资料是…  相似文献   

13.
今年四月十七日,《陕西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条两千字的人物新闻,主题是《集体“百万富翁”支书两袖清风》副题是《三原县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李天成一心为了大家富,艰苦创业不谋私》,并配发了题为《一心为公就是无声的命令》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当有人得知这条人物新闻是由一篇八千五百字的人物通讯改编成的之后,开玩笑骂我的“刀子”太“(?)火”了,改稿是否有“挂一漏万”之嫌?这就促使我把此稿的编写过程及点滴体会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穆青同志讲:“报纸应该有更多的速写、特写,只写生活中一个片断,不要全是有头有尾的通讯。战爭年代,有许多通讯都是短通讯,很生动。在这方面要提倡。时间短,内容新,又生动活泼,现场感非常强。”本文向读者推荐的我省两篇获奖作品:《争奶奶》、《置身窗口不中“风”》,就是属于这类报纸喜用、读者爱看的短通讯。有的老报人赞扬它是新闻诸体裁中的“优良品种”。它们受篇幅(每篇800多字)的限制,没有广阔的画面、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结构,在文词上也没有刻意雕凿,只是从生活的海洋里撷取一朵浪花,或从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主张把通讯写短,并提出人物通讯最好只写其生平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事例,所举的例证是《史记》中的曹沫传。但有的同志说,《史记》里那样写可以,报纸上那样写不行,只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我仍然坚持人物通汛“只写一例或数例”的主张,反对写一串或一堆事例,因为不如此人物通讯就短不下来,长风就刹不住。认为写一个事例“太干瘪,撑不起来”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空言无力,还是举正拿在手边翻阅的《旧唐书》中的《白孝德传》全文为例。白孝德,安西胡人也,骁悍有胆力。乾元中,事李光弼为偏裨。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铁骑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为什么要短新闻媒体必须强调多写多发短新闻,这一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什么叫短新闻?短新闻是报刊上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种体裁。它主要是一个量的概念:字数少,篇幅短。一般短消息应把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短通讯和短评论在800字以内,最长不超过1000字。新闻为什么要短?一是新闻规律决定新闻要短。新闻就是告知信息。当今  相似文献   

18.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20.
人非生而知之,我也不例外。我在大学读的是狄更斯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培根的散文。那时梦想的是当一个翻译家或英语教师。没想到毕业后组织上一声令下,我就来到新华社,一干就是30年。记得分配到新华社对外部第二天,组长就给了我一堆关于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的材料,有分社来稿,有剪报,要我用英文编一篇人物特写。面对这堆材料,我茫然不知所措。万般无奈,只好耐心看完材料,动手写一篇英语作文。辛辛苦苦干了三天,洋洋洒洒写了万把字,送给英国专家改稿,不到半小时就给退了回来,要我按新闻写作的要求重写。就这样写了进,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