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13页《蚂蚁怎样走最近》一节中,有一引例:如图1所示,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问蚂蚁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取值为3)分析:蚂蚁怎样走最近,指的是蚂蚁走的路线最短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思路是将圆柱侧面剪开成一个长方形.即把空间中曲面上的路程问题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假设圆柱有上、下底面,我们来做如下的解析、思考与探究.再谈蚂蚁怎样走最近!山东@孟坤  相似文献   

2.
<正>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阶段的难点,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自数轴起始,至几何图形的存在性、几何图形的长度及面积的最值,函数的综合类题目等,其中尤以带系数的线段和的几何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更是难点.而带系数的线段和的几何最值问题最终可转化为"PA+k·PB"型的最值问题.本文就此类问题作归类探讨.此类问题的处理通常以动点P所在图象的不同来分类,一般分为两类问题.一类是点P在直线上运动,另一类是点P在圆上运动.一、当点P在直线上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一点突破教学法所谓“点” ,即一篇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 ,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所谓“突破” ,即以这个点为突破口切入 ,然后逐步延伸、扩展 ,突破教学重点。这种从“点”上突破 ,以此带动对全篇课文理解的讲读方法 ,就是一点突破教学法。它具有四个特点 :1.选择性。它具有较多的选择性、灵活性 ,可根据不同的课文教与学的实际 ,作出不同的选择 ,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 ,有利于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2 .集中性。它具有较强的集中性 ,它可以紧扣每一篇课文一个点来讲读课文 ,由点延伸、扩展 ,以达到突破教学…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如图1所示,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cm,底面半径等于3cm.在圆柱的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相对的B点的食物,需要沿圆柱的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相似文献   

5.
1998年6月3日5点45分,一辆停放在德国慕尼黑车站的城际高铁884号列车正式启动.12节车厢上共有400名乘客,它将行进850公里,最终到达目的地汉堡. 慕尼黑到汉堡的城际高铁是世界上最早、最快速的高铁之一,它于1991年正式运行,平均时速可达200公里.  相似文献   

6.
数轴是代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在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且,我们目前学的每一个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这种表示方法将"数"与"形"联系起来,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石.那么,数轴  相似文献   

7.
另类转化     
<正>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通过转化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例如:如图1,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P13例题)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将空间的曲线问题转化为平面的线段问题,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勾股定理"  相似文献   

8.
文言判断句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最常见的,它有自身特点.在它如何表示判断的问题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与不少教辅用书都有误解,主要是如下两点.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老师问:小猫看见鱼,小狗看见骨头,会怎样向着食物运动?学生:沿直线运动.师:其中蕴含什么道理吗?生: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师:寻求优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整个大自然都充斥这一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路径最短的问题.问题1:如图1-1,已知A、B在直线l的两侧,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 PB最小.生(纷纷举手):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AB,AB与直线l的交点P就是所求的点.(如图1-2)师:这个问题较容易,它是解决路径最短问题的基础.下面我们来看平面几何中的“将军饮马问题”.问题2: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  相似文献   

10.
<正>变量最值问题常常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角三角形的存在为条件,本文分类说明如下.一、平面内直线上点到该直线同侧两点间的路径最值【破解】1作一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连结它与另一点——最短路径;2将已知线段向最短路径两端平移成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得最短路径——斜边.例1(2014年黔东南州)在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是直线y=x上的  相似文献   

11.
平面上有两点A与B,我们可以用各种形状的线把它们联接起来.如图,如果把联接A、B两点之间各种形状的线都拉直的话,可以看出其中线段AB最短.这个事实,我们把它作为线段公理: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可以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有同学要问: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只能回答:这是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前人承认它,我们承认它,后人将继续承认它.联接是衔接的意思,对联接A\B两点来说,既可以用一段曲线来衔接A、B两点,也司以用折线来衔接A、B两点,还可以用一条经段来衔接A、B两点.要…  相似文献   

12.
<正>求线段长度的最值在中考试题中屡有涉及,它能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这类问题通常可以从数、形两个角度来思考.一、从形的角度就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应用一些已知的定理或性质来解决.1.利用"垂线段最短"性质例1(2011衢州中考题)如图1,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PQ的最小值为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数学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下简称“线段公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它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解决有关“最短”的问题时,通过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效果更为显著.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例1 如图1,在一条河的同侧有A、B两个村庄,要在河岸a上修码头M, 使AM+BM为最短,试确定M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学习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时候,大家都会学习到椭圆方程中的几何意义,它们分别表示了椭圆长轴,短轴的端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也是有关椭圆上动点的最值性质,它们表示了椭圆上动点到椭圆中心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从而,在解决有关椭圆上动点的最值问题时感到很困难.而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抓住这一性质的内涵,那么在解决有关椭圆上动点的最值问题时就显得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5.
一个点如果在某函数的图像上,那么这个点的坐标满足函数的解析式,即把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中,解析式左右两边相等.反之,一个点不在函数的图像上,这点的坐标不满足函数的解析式,利用这个关系,当知道一个点的横坐标时,可以求出它的纵坐标,知道一个点的纵坐标时,可以求出它的横坐标,这些都是在解题中最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基本性质,看似简单,但它蕴含了平面几何中距离问题的本质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它在解决平面解析几何的最值问题时尤为重要.笔者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巧用三角形的上述性质探求一类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有关直线和圆的最值问题利用三角形的上述性质可以推导出直线和圆的如下三个结论.结论 1若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则  相似文献   

17.
<正>解析几何中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值(取值范围)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1)两个动点在一个圆锥曲线上;(2)两个动点分别在两个圆锥曲线上;(3)两个动点分别在一条直线和一个圆锥曲线上;(4)两个动点在一条直线上.下面通过例子具体谈一谈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取值范围)的四种类型的探求方法.1两个动点在一个圆锥曲线上两个动点A、B在一个圆锥曲线上,求这两个动点  相似文献   

18.
活跃边缘     
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 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叉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常常是科学的生长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机器人作为当今社会最尖端、最有潜力的科学领域,是各个国家必须提前研究和掌握的一门技术,它就像计算机一样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变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迎接机器人的新时代呢?答案几乎都是从小做起,从教育做起。因此,在当今教育中发展机器人教育更是迫在眉睫。一、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1.枯燥性。教师由于硬件所迫其教学形式仅限于"三点一见":一是点书本;二是点作业;三是点试卷;四是很少有动手机会的"见"实验。教师上之乏  相似文献   

20.
一、知识点聚集1·点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几何学中,“点”就是表示位置的,它没有大小.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2·线段、射线、直线:(1)线段的基本特征是:①笔直的;②有两个端点;③有一定长度.一条线段可以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与字母的先后顺序无关),有时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1,这条线图1段可表示为线段AB(或线段B A)或线段a.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比较可以用叠合法和度量法.叠合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作比较,这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的;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