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颜瑾 《职大学报》2014,(5):68-70
莫言作品主观色彩浓重早已成为共识,但是就这一艺术特色,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这是感觉的爆炸,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另一方认为,这是理性的失范,将会阻碍莫言创作的前行。实际上,理性并没有在莫言小说中缺席,它指引着莫言用感觉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莫言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与他受到世界文学的影响密不可分。正如莫言自己所言,他的写作风格受到一些国外作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福克纳。本文即从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手法三方面来探讨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获奖与其文学创作路径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域文化的创作视野、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神奇世界、自我与艺术的超越,经由这些路径,莫言走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似文献   

5.
走近莫言     
吴应海 《阅读》2013,(Z1):14-15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对中国作家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让我们走近莫言,听听他的故事吧。"莫言"来历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管谟业。据当地的老人说,两岁时莫言曾不小心掉进茅坑里,差点被溺死,哥哥把  相似文献   

6.
由于莫言的生活环境所致,他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大部分的基调是乡村生活。莫言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他一般作为乡村生活中的第一主角,展现我国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日常生活剪影。他所运用的意象写作手法,生动刻画出让读者宛如身临其境的生活片段,充满了对苦难的同情与美好生活的幻想,展现出我国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莫言以"乡村"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与其自身的生活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其作品中也存有一定的认知局限与缺失。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与莫言在很多人眼里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我们发现在他们倾心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王国里却存在着本质的相同点,即对于人性自然、生命自由、生存需求的描摹与凸现,尤其对朴野雄强的生命力的推崇与张扬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由此引发了"阉寺病"与"种的退化"的感叹与忧虑.当然,作为不同的作家,沈从文特有的抒情恬淡、温婉唯美与莫言特有的铺排感觉、张扬狂欢,各具风度,各有千秋,在文学史上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红高粱》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莫言在保定奠基并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莫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主要因素:一是有利的时代背景,二是具有浓郁文学氛围的保定地域环境,三是慧眼识珠的两位导师,四是莫言自身具有的文学素质条件。这四个方面对于莫言的文学起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学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与其说莫言是一个天才,莫若将其定义为"鬼才",这种"鬼"来源于他笔触的诡谲和放荡。他敢于描写一切事物,无论丑的、美的、圣洁纯良的,还是肮脏不堪的,在莫言天马行空的笔下都能变得别具深意。尽管他的文字备受争议,但都让人不得不钦佩这种大胆颠覆的勇气。本文从莫言对人和事物的描写出发,对这种手法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与此同时,也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莫言的描写提出了一定的疑义。  相似文献   

11.
莫言和陈忠实同为以乡土为创作背景的重要作家,二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经典农村女性形象。由女性形象的异同性可以反映出两位作家在女性观念中认知的异同性。本文将在比较视域下,对莫言陈忠实小说展现出的女性观念进行梳理,并探讨其观念和女性创作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在国外频获大奖,引起极大反响。他同时被国外权威人士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由此可见莫言的受关注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而他在法国也获得巨大成功,他的作品被译成法文的数量最多,因而被称为"最受法国读者欢迎的中国作家"。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之《莫言》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莫言笔下的故乡风貌,传递了非常丰富而鲜活的信息:有作家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有来之不易的童年阅读,还有茂腔这样的民间艺术滋养等,这一切为读者进一步探寻作家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开拓了新的通道。  相似文献   

14.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过去四年时光,我们需要对莫言获奖后的提振"核力"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判断。莫言获奖不仅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也给世界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的机会和打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通道。但是,莫言获奖所形成的提振"核力"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还远没有冲破沉重的压力和阻挠,想要改变处于社会边缘化的文学现状,当代文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奋力前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总体上论述了莫言小说的思想及其相应的叙事特征,指出作者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书写,运用寓言化的叙事文体对民间历史进行欲望化的书写,揭开了遮盖于生存景观之上的诗性面纱,探寻民间与人性的真实面貌。同时,也指出了莫言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对永恒性关怀的缺失及对人物内心深度透视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莫言谈到自己的小说创作时曾坦言:“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将其视角进一步打开,也就是“用中国人的方式,讲中国人的故事。”莫言创作的小说《普通话》,恰好验证了这一说法。在缜密的构思中融入出彩的细节,在多角度的对比中刻画人物,在叙事铺陈中“虚实点染”,在情节发展中“推波助澜”,小说《普通话》的这些特点无不烙上了“中国式”的印记,也彰显了莫言小说的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二十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东方作家。他的创作既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题材内容﹑表现技巧方面也受到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在受到外国作家影响的同时,莫言成功地在作品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完美地呈现出来,从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除作品特色与翻译作家共同演绎外,还有电影媒介传播影响、文学出版谋求中外合作、文化软实力增强导致汉语地位的提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莫言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两个极富个性又缺乏可比性的作家。但在他们建造的"湘西世界"与"高密东北乡"的小说神殿里有本质相同点--对人性自然自由的追求,对雄强生命力的推崇和张扬,以及站在民间价值立场上审视生活在故乡的生命。在文风上,两者各有千秋,沈从文抒情恬淡与莫言特有的铺排狂欢,在文学史上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不同作家的书写寄予着他们对故乡不同的情感。莫言在其作品中对故乡表现出了既爱又恨的焦灼,文章试从莫言的特殊经历,对乡土文学的超越和现代知识分子尴尬的精神状态和这三方面分析莫言的矛盾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