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学界,《论语》是公认的儒家经典。近年来,随着对孔子和儒学思想研究的深入,《论语》的文学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学者们就《论语》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论述,认为它是先秦文学的典范,是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笔者对此时有拜读和领悟。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论语》的文体特征、人物描写、语言艺术等几方面的内容作一浅析,略述管见,以期更好地从文学的视角欣赏和感悟《论语》。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围绕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圈,以学会交往为主题,包含四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和交往艺术新思维,其教学目标可归纳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交往品德,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怎样才能实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呢?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学习《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教学便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学者傅佩荣认为,"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国学大师南怀谨说:"《论语》是一本立身、修身、处世的宝典……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是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中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他的主要思想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之中,细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生致力于"为学"。本文从好学、会学、博学三个方面论述孔子的"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儒家思想的最 早经典,更重要的是其文学价值的实现,对中国文 学史及文化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一、反映了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较 为系统的文艺思想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编撰出来的,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一部儒家经典。《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艺思想是极为丰富复杂的。在这诸多思想中,对中国文学史影响最大的,是以“诗教”为中心的较为系统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6.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7.
许金萍 《考试周刊》2009,(44):214-214
《论语》是我国教育大师孔子及其弟子留给世人的一部启迪智慧的教育著作。《论语》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教学思想.本文从为教之道和为学之道两大方面浅析了教者和学者应从论语中汲取的智慧养料。  相似文献   

8.
由《论语》看孔子的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孔子思想长期以来更多强调的是其社会伦理价值,但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一、教育的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被打乱了。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一书中所体现的孔子重视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导言《论语·乡党篇》,据说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为人.除开末章“色斯举矣”前辈学者疑有阙文以外,全篇各章从来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乡党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论语》其他各篇对照,龃龉之处很多.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新江 《现代语文》2008,(12):151-15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记录,或者说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记录。重在记录彼此问的交流。因此,对《论语》的认识,不管是对孔子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内容的认识,还是对《论语》文学价值与写作艺术特征等表现形式的认识,都必须首先从其语言特点开始,从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交流开始。本文试着对《论语》的对话进行研究,作一个粗浅的梳理,供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公冶长》与《卫灵公》中,孔子与子贡有过两次对话,其中孔子的言论明显是相互冲突的。对这一冲突的分析与解释,有助于理解《论语》的根本要义——忠恕之道,并进一步引起对孔子思想中"为我"与"为人"矛盾的探讨。通过研究孔子的言语矛盾及背后的思想矛盾,不仅可以加深对于《论语》思想主旨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洞察中国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痛苦与悲剧。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资料,而且在古代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论语》是出自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之手,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其在语言方面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不愧为古代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正>《论语》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学界历来认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权威材料,可在探寻孔子政治思想体系过程中笔者发现,《论语》中关于孔子刑政思想的记载较少,难以较全面勾画出孔子政治思想全貌。于是,笔者把视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20.
刘金霞 《教育》2012,(15):28-29
《论语》作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之"圣经",它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孔子)耀古今。"《论语》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学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