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A的A,B的B"格式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种常见格式。本文拟从句法结构、语义、句法功能、语用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并进行历时的考察,归纳出该格式的格式意义、特点及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郑辉 《现代语文》2015,(1):70-72
根据轻重音不同,对“有什么X(的)”句式进行语义及结构上的分析,并依据“回指理论”与“反问语气”的强弱理论对其语用进行深层分析,从而实现对“有什么X(的)”句法结构和语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产生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同一个句法结构,既可以这样分析,又可以那样分析,表达几种意思,这就是句法结构的歧义现象。例如,《罗宾汉》电视剧里,小约翰对罗宾汉说:“那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就说,你要提防为女人暗害”。“你要提防为女人暗害”这句话就有歧义,所以,罗宾汉反问说:“是被女人暗害,还是为了女人而被害?”又如,  相似文献   

4.
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类较特殊的反问句,形式上虽然与正反问询问句相似,却不需要听话人回答而能表示出肯定或否定的倾向。从句法上来说,其成句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正反问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二是语境的制约,三是特有的语调。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何不”与“何…不…”均构成反问句,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格式,不能混淆。两个格式的不同,主要在于“何”的词性与语法作用的不同。一、“何不”中的“何”是疑问副词,用在动词前询问原因,表示反问,作句子的状语,译“怎么”、“为什么”。杨伯峻《文言常用虚词》:“‘何’作为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用来询问原因,表示  相似文献   

6.
同动式论略     
考察N_2+V_1+N_2+V_2句法结构,对其句法格式进行描写,运用变换、语义分析等方法对这类句法结构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进行分析,描述其语义结构。根据句法结构的语义结构对连动式和兼语式及同动式进行归并,统称为连谓结构。这三种句法结构是连谓结构的三个下位类型,分别称为同体连谓结构、异体连谓结构、同动连谓结构。并讨论了名词的句法接力性对连谓结构长度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7.
只问不答,激发思考,读者可以直接从问话中得到答案,这就是反问。反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准确、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修辞,就能平中见奇、入木三分,比直接说出的答案更鲜明有力,感情、语气更强烈。使用反问,也讲究技巧。联系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反问的技巧,可归纳出以下几种。一、抒情性反问这是一种为了抒发反问者情绪和感情倾向的反问。例如:  相似文献   

8.
表强调的评价构式"X要不要Y"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格式,它并非如传统的正反问那样表示询问义,而是表示一种强调义。例如,"你的厨艺要不要这么好",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厨艺好"这一事实的高度赞扬,含有强烈的褒义色彩。因为这一格式的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笔者试图从构式的角度对这一格式进行分析:首先是构式的鉴定和构式义的归纳,其次是构式对于X和Y的选择压制,再次是"X要不要Y"构式中"要不要"的语法化,最后就是对于前面三部分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句法结构“ V+也(都)+VP的否定形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句法结构“V+也(都)+VP的否定形式”作描写和分析。V代表动词,VP代表动词短语,也可以是重出的同一动词。这一结构就是一般所说的同一动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之间用副词“也”或“都”关联起来的一种固定格式。这种格式常与“连”配合使用,常见于口语语体。 1 结构类型和结构成分 1.1 VP的否定形式有三种:不VP、没VP和V不C(V带否定补语),加上对用来关联前后项的副词“也”和“都”的选择,这—结构可以划分出如下几种下位格式:  相似文献   

10.
"不想"和"不要"对情态助动词"要"进行否定时,在意义上有明确的分工。但大量语言事实证明,"不要+VP"也时常被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主观否定意愿。本文基于CCL语料库的真实语料,归纳出兼语句"我+不要+你+VP"格式中的"不要"所特有的情态意义分布。从总结出来的义务情态"不要_1"和意愿情态"不要_2"出发,对"不要1"进行句法成分的描写和观察,并对"不要_2"的语义偏离现象做出历时和共时层面上的解释。运用语义分析领域的相关方法对"我+不要+你+VP"格式的深层语义内涵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揭示该格式的层次结构和语义指向,以期对"不要"表主观否定意愿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往往被认为是疑问句中的次要类型,其语用作用更是容易被忽视。通过对其定义、译名、语用、翻译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认为它不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疑问句,而且,也是一种言外行为,表达多种间接言语行为,起着其它疑问句所无法比拟的修辞和语用作用在句型转换、言外行为和翻译实践上有它鲜明的特色。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疑问句类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的反问句因其反诘的句型特征,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带有责备和训斥意味的句型,因而让人觉得这种句型缺乏礼貌。其实从语用平面上考察,反问句是一类体现语言礼貌原则悖论的句型,在语用方面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通过对反问句的使用类别和功能进行考察,同时比较英语社会反问句的使用类别,我们认为反问句在两极的状态中显现出忽视礼貌的最强烈的反诘语气;而在绝大多数的言语场合,其主要作用并非是反诘,反而恰恰是言语礼貌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询问句相比,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句法结构上,反问句有其特有的表达式,同时在语义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特指问和是非问有的可以互相变换,特指问内部有的也可互换;深层语义结构中,反问句不存在未知语义成分,从而造成反问句表达判断而不表达疑问对象;语用环境中,反问句必有一个充分条件的语义前提,反问句表达的判断只是这个充分条件的前提的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反问的回应类型与否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回应性对反问否定意义的制约规律。回应性是反问最重要的语用特征之一。回应对象的性质,回应的角度、直接度和句法特征决定了反问否定意义类型。在回应与引发的交互作用下,反问形成知、行、言三个否定域,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两类否定以及特定的否定焦点。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语义、语用和修辞动因四个角度讨论铁岭方言反问句的总体概貌,铁岭方言反问句的结构类型灵活多样,有是非问、特指、正反问和选择问四种形式。根据否定语义表现的不同形式,铁岭方言的反问句从语义上分为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两类。铁岭方言的反问句还具有使用频率高、连续使用和使用范围广三个语用特征以及肯定性让步、否定性让步、推断性让步、扩展性让步和选择性让步五种主观化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16.
从语篇修辞角度指出《庄子》中常常借助语词、句子乃至篇章以表达某一观念或暗传某一思想,因此,它们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语词形式意味、句子表达式意味和篇章结构式意味的分析,认为这些"形式即内容"的言说方式,是庄子为破解"道不可言但又不得不言"这一道言悖论而精心设计的一种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7.
Argumentation is a special kind of discourse.It had its own special type of structure、reasoning mode、cohesion and coherence、rhetorical devices.In this dissertation,the writer tries to discuss how to analyze an argumentation from a discoursal view.Also an example is given to support her idea.  相似文献   

18.
从调研中引出讨论的问题,进而分析paraphrase的含义及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实例,重点对教学中paraphrase的对象进行论述。笔者认为paraphrase的对象是一些难于理解的词或词组、一些不同的句式、一些特殊形式虚拟语气句子和一些修辞句。只有弄清楚了paraphrase的对象,才能进行正确的paraphrase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9.
《琵琶记》中是非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询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三类。是非询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疑问语气词“么”、“那”、“乎”,其中近代汉语新兴的“么”用频最高。是非测度问句只使用近代汉语新兴的测度疑问副词“莫是”、“莫不”、“莫不是”、“敢”、“敢是”,句末不使用疑问语气词“么”。是非反诘问句大多数使用疑问标记,即近代汉语新兴的反诘副词“终不然”、“难道”及古已有之的反诘副词“岂”、“可”。《琵琶记》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是非问句,属于句式糅合现象,其是由是非询问句与否定陈述句糅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留学生对反问句的习得情况,我们对中级和高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项目是四大类十四小类带有形式标记的反问句。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表明: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在反问句运用能力上有显著差异,而在理解能力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学生对反问句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存在显著相关。为此,我们提出了反问句的教学建议:一是在教材编写方面,在反问句的课文设计时少用文化背景因素复杂的情景;二是在教师教学方面,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操练上,让学生在练习中纠正有偏误的反问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