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没有形成体系?形成于何时?谁是集大成者?这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有人认为:“叶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王夫之和叶燮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没有提出建立独立的美学学科的意见”。王夫之和叶燮确实提出了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某些观点具有超前的价值,例如王夫之从哲学的高度提出“无象外之道”,在认识论上对“形”(感  相似文献   

2.
对于陶行知哲学认识论问题,历来存在着唯心与唯物的争论。本文以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追溯陶行知思想发展的轨迹,提出陶行知的哲学认识论有其独自的发展逻辑,应分为四个阶段加以概括:1、“知是行之始”;2、“行是知之始”;3、“行知行”;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文章最后提出,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陶行知哲学认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正确把握和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以“道”为中心范畴的老子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之深,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表达方式、感知方式等几个方面,同时美学重要的范畴也多源于老子哲学。  相似文献   

4.
诚信是人之本,中国传统伦理将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诚信有过丰富的论述。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大师王夫之一生以“六经则我开生面”自期自许,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尤其对诚信这一传统范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批判和创新。他从认识论上以及道德修养论上充分肯定诚的价值并将其定义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重新认识和阐释王夫之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的哲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转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 knowledge,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巴门尼德在哲学上首先提出“存在”一词,但我们对该词的理解却始终以物质性为基础,没能把握“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本身意味着开始概念思考,这是对宇宙论哲学的超越。在认识论上,巴门尼德提出理性是知识的来源。这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肇始,也是对其时代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兴观群怨”之“兴”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前人孔安国、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人对此都做出过解释。清人王夫之用“情”把“兴观群怨”四者统一起来,立足于他的情景观和现量说,对“兴”这一范畴做出了新的独到的解释,把我国的诗歌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虽然在世界观上坚决反对佛道的虚空灭寂论,但在认识论和知识论上却全面吸收了佛教法相唯识宗的思想,其对"能所"范畴的改造,对"现量"观的创新,都丰富了中国传统的认识论,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佛学的思想资源,他的认识论不可能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顶峰.  相似文献   

9.
虚与实,原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长期讨论的议题之一。例如,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就认为:“实不窒虚,知虚之皆实”,“虚必成实,实中有虚”,揭示了虚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既然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都具有虚与实的两个方  相似文献   

10.
如何从总体上理解与把握世界,是王夫之关注的哲学问题之一。相对于对存在的思辨构造,王夫之的注重之点更多地指向现实的世界。在王夫之看来,存在的沉思所应涉及的,并不是超验的对象,而是与人相关的世界:“以我为人而乃有物,则亦以我为人而乃有天地。”(《周易外传》卷三,《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96年,第905页)“天地之生,以人为始。……人者,天地之心也。”  相似文献   

11.
庄子哲学在认识上强调认识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言说性,即“不知之知”,这一颇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识色彩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认识论的发展;;《庄子》强调动静统一、超越时空、重内在体验的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国古典文论创作论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实践是认识论中的重要范畴,是作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标志。近一段时间来,哲学界一些同志还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足见实践这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到底什么是实践?应该如何理解实践范畴?对这一问题人们并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对此,我想就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就在教学中怎样阐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问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认真领会新的教学基本要求 ,准确把握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和教科书的一个最主要、最鲜明特点 ,是将实践范畴从认识论中提升出来 ,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那么 ,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呢?首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虽然原有的教科书将实践范畴放在认识论中 ,似乎它仅仅是作为与认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出现的 ,似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儒家认识论体系的开展、“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来具体分析儒学的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实现“内圣外王”的认识论方法,意在为中国哲学认识论之合法性作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识论的特征,学术界似乎早有定论,即庄子的认识论是绝对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但是,笔者通过对庄子认识论的全面考察,却发现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庄子认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相当复杂,其中明显地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尖锐矛盾。庄子认识论的基础是他的“道”论。在庄子哲学中,道与牧是相对立的范畴。他把对道的认识称为“大知”、“至知”或者“真知”;而把对物的认识称为“小知”。庄子对真知极为笃信、崇尚,而对小知则倍加怀疑,甚至彻底否定,由此便构成了他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在前一层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不在于哲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方法和对结论的表述上。通过对康德的认识论命题“先天综合判断”与孔子的认识论命题“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比较可证明这一观点。从思维方式差异的对比上,也可为“中国的思想和科学开始领先于西方而最后又为西方所反超”这一学术公案寻找到一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不仅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而且是世界观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没有它不能说明“物质”,也不能证实“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观和世界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是世界中的最普遍的东西,却是世界观中最普遍的东西;只有把握科学的实践观,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和辩证的特性,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的递进发展是近代哲学的主流方向之一。康德认识论和塞拉斯认识论,尽管各属不同流派,时间跨度较长,但是二者认识论的基础主义特征相当明显,将二者纳入基础主义的范畴进行比较也是合理的。因为,塞拉斯的认识论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他又是英美分析哲学的代表,比较二者的认识论能够发现一些异同,也能够对认识论的理解有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重构了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以约翰·S·布鲁贝克为起点,为知求知的认识论、为世求知的政治论与入世求知的实用主义认识论为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这三种论调都以高深学问为原点,并受特定理性指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理性三论”的“反理性压制”批判打开了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的再讨论空间。在百家争鸣中,中国经由马克思主义启蒙,依循具体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脉络,从以知渡世的实用主义政治论走向基于共同善而探究高深学问的共益论哲学,为普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体社会缔结教育契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本体的开显方式,儒释道三教互异:儒主张“格物致知”、“立象尽意”;道强调“以无为本”、“得意忘象”;释倡导“以心印心”、“转识成智”。直到王夫之哲学才以“践形”显道、“知行一体”的实践把握方式对之实现了终结,并首开知识论路向和召唤主体性原则之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