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78年——2008年云南的统计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强于产值结构变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城市化进程对产值结构变化影响较小,而就业结构对产值结构的影响较大;城市化进程和产值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逐渐加强的。因此,科学规划与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推进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我国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6.6%,而城市人口总数仅占有12%左右;到1998年,市区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44%左右,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左右。从城市化速度看,近20年,我国发展较快,1978—1997年,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比1949年—1978年平均增长0.25个百分点,提高了1.5倍。然而,这种速度还只是城市化的“起飞”前的准备阶段的所谓“快速度”。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化速度”每年将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化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同时城市化又必须响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有序转化。城市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调控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供给引导型、需求拉动型、国际分工协调型和制度保证型等。在此基础上应采取城市化合理超前、调整供需结构、加快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建立制度与科技创新体系等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19,(2):57-63
依据我国1986—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对所构建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测算,利用VAR模型,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三者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短期而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具有显著性影响.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方向不同,持续时间都较长.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以释放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文章基于1978-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建设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建设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个较小的负向作用,但在长期内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河南省应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城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深化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1978-2009年河南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河南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和调整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较快.但仍然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我国正面临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宝贵机遇,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使我国国民经济尽快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较快,但仍然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应充分认识到我国正面临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宝贵机遇,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推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使我国国民经济尽快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探讨1998~2008年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响应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重庆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升级,发展态势良好;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发展速度落后于产业结构演变速度,但二者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响应程度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当前 ,中国经济进入了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启动和支持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 ;三次产业的结构升级缓慢 ;区域产业结构高度趋同。针对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结构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输出的刺激下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较好的经济绩效并没有取得与资源的丰裕水平相一致的水平。通过对我国重要资源输出地——内蒙古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匹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995—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正经历着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处于快速转型的行业主要是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匹配的协调性并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快于劳动市场匹配。因此,要想提升内蒙古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和劳动匹配效果,还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化和完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及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从产业结构上看,还是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关系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的配置很不合理,必须进行优化调整.调整的对策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加速乡镇企业的转制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改进转换份额分析法,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5年间我国的产业结构、人口红利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基本都是正向促进作用;2005年之后,人口红利的直接作用开始转为负向,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征兆;2015年以后,以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扩大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变迁开始抑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因此,政府应当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将发展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同时注重培养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专业性人才,重视中老年人力资源的运用,充分利用第二次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将进入一个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国家工业化,同时不失时机地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是今后的艰巨任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进城镇建设,调整城乡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地区优势的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以拓展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推动东中…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巩固规模、提高质量的发展重点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相对于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略显滞后。中职规模快速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定量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双向互促共进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这一规律实实在在地发挥着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是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显著变化的条件下进入发展阶段的,是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选取1978-2012年重庆三大产业和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协整检验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考察了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过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非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但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是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发达国家在其完成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经验,参考借鉴这些经验有利于我国城市化科学健康地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可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的发展快慢不同,所表现出的社会经济特征也不同。我国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即将完成加快发展阶段(城市化20-50%),进入基本实现阶段(城市化50-60%),未来若干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会减缓。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是双向互促共进的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9.
一、职工教育面临的形势1.产业结构的调整给职工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解决更深层次矛盾的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时候,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升级的重要时期。据有关材料的分析显示:到2000年,我国从事第一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变导致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城市化的动因,城市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城市化现状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形成原因.两者之问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并提出两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