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诗歌教学是新理念下中学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但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对 "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句法修辞方面堪称集大成,在中国诗歌句法修辞史上承前启后,占据着非常显的地位。本对诗歌句法省略修辞、句法移位修辞以及其他特殊句法修辞进行溯源追流,藉以揭示唐诗句法修辞在中国诗歌句法修辞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魅力主要来自它的语言,读者在细细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体味领悟诗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英诗中修辞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园诗话》是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所著,论及内容包含了诗歌美学、诗歌理论等古典诗歌的方方面面,其中含有不少修辞理论,涉及到修辞的多个领域。本文从"修辞立其诚"、诗之美、辩证思维以及鉴赏品读四方面论述探讨袁枚的修辞观。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6,(3):82-85
阐述人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是通过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完成的。分析艾米丽·狄更生诗歌中的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揭示狄更生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诗歌语言背后的独特认知世界。  相似文献   

7.
韩雪艳 《文教资料》2010,(32):28-29
诗与乐同源.诗歌语言极大地增强了汉语的音乐表现力。寒山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除了表现在语音方面讲究平仄押韵等外,还表现在修辞方面,即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或语言手段以构成诗歌音乐性的美感。诗歌创造音乐美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就寒山诗歌来说.为了达到音乐美,它用了复叠、顶真、回环等修辞技巧。本文以唐代寒山诗歌的语言修辞节奏为视角,通过分析三种修辞手段对其语言的音乐美作了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美在于音韵节奏美、意象美、形式美以及修辞美等美学特征,这也恰好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对诗歌的翻译更应注重对原诗美学特征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把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中去.本文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部分英语名诗进行分析,探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将原诗的音韵美、形式美和修辞美移植到译作当中,从而使原诗的关感在译作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英语诗歌是众多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在英语学习中最难懂的文体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很少懂甚至不懂英语诗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其特殊的修辞格,让众多读者对英语诗歌望而生畏。本文拟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讲解,鉴赏英语诗歌应具备的修辞知识。  相似文献   

10.
对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诸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旨在说明诗歌中诸多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使诗歌的主题进一步深化的作用,更加突出了诗歌的中心思想。表面上该诗是一首爱情诗,而实际上则是一首赞美人的伟大力量的人文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隐"源于原始宗教人神之间的互相交流的隐语方式,诗歌含蓄蕴籍的特点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来实现的,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歌评点,方氏提出了词语修辞的基本要求,论述了响字说、虚字说。方氏词语修辞观的突出特点,是把对词语的修辞功能的分析和诗歌的命意、谋篇结合起来,与作品的题旨、情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夸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但是,由于年龄关系,初中学生往往对这一修辞方式难以全面把握。我针对诗歌形象可感,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尤其是在浪漫主义的诗篇中,夸张这一修辞方式被经常运用的特点,巧借诗歌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造诣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高见  刘莹 《现代语文》2006,(10):25-27
一、引言 诗歌是语言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它结合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体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实现其美学价值.诗歌中普遍存在象似性(iconicity)语言表达.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修辞手段"(卢卫中,2003:60).  相似文献   

17.
十五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它对中国诗歌的体裁、用韵、艺术表现手法、语法修辞、诗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立德 《文教资料》2008,(27):127-128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的课后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对象征化意象的解读能力,但是,面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提问.教材中<我爱这土地>的课后练习强调诗歌内涵而忽略诗歌修辞.因此,本文研究如何通过本诗修辞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试图进一步探讨诗歌教学的拓展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19.
“白银时代”的俄罗斯诗歌,群星荟萃,个性鲜明.甚至同一个流派内的艺术家时常在修辞以及对世界的感受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白银时代”的诗歌解读一直以来是俄苏文学评论界的热点.本文拟从诗歌语言独特的音乐性和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结构主义符号学对“白银时代”诗歌语言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