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西叙事理论中,叙事结构都是研究重点。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不同话语,往往讨论的是共同话题,这是中西叙事理论可比性的前提。将叙事学叙事结构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结构理论加以比较,发现叙事学结构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序列"、"深层结构"三个概念分别对应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主脑"、"段"、"大纲",二者存在着不同话语共同话题的情形。对二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西叙事结构理论,也有益于中国叙事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的创作以鲜明的戏剧化品格与民间文化意蕴著称于世。他不但自幼形成了浓厚的戏曲情结,就连其后来的交际圈与生活圈也洋溢着戏曲的氛围。自步入文坛以来,他更是一直关注戏曲、思考戏曲,并将吸收与借鉴陕西地方戏曲元素视为文化使命。从艺人生活的再现到剧种命运的忧戚,再到演戏情节的巧用,以及戏文、曲谱的穿插,贾平凹对地方戏曲元素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移植与汲取。贾平凹对传统戏曲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体认与理解,他向戏曲内蕴与意境的自觉"皈依",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境界;而他对艺人精神的倾心礼赞与人格认同,更折射出个人对文学理想的坚执以及对当下文化的忧思。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空间叙事研究大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来自于"空间"转向之后的叙事学界对学科自身的再思考;一种倾向于就已有的对空间叙事理论(或言叙事理论中的"空间")的研究成果,观照、剖析具有叙事性的不同媒介的作品。就小说艺术而言,关于空间叙事问题研究大致集中的热点有两个:第一,真正结合文本实际,探讨"空间"叙事问题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从叙事作品中文本所建构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空间"和人物视点角度出发用眼睛和言语看到并讲述后所建构的"空间"研究探索叙事规律。第二,则属于对空间叙事问题的外围研究。主要表现为据佐伦、列斐伏尔、弗兰克及爱德华·索亚等相关"空间"理论对小说空间进行分类,着重解读小说艺术的空间形式以及文本作品的空间叙事结构。还包括对小说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的研究,以及小说空间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出现,开创了说唱选秀类节目"真人秀+选秀"叙事模式的先河,说唱音乐也因此在中国掀起热潮。中国近几年的说唱选秀类节目主要的叙事者为选手和导师,选手互动形成对叙事主线的建构,导师在叙事中起辅助作用;叙事主题以内容表达为主,"隐含作者"和叙事主体起到了重要的建构作用;叙事结构为真人秀节目。素人化的叙事主体、内容化的叙事主题及"真人秀"的叙事结构等创新设计,对"以选秀为故事主线的剧情式真人秀"模式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节目中叙事场景建构生活化、规则制定情景化、叙事话语人情化三方面的创新,为剧情式真人秀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刀会》第一折"鲁肃求谋"在不同戏曲选本中曲词说白的增删变化可以看出,关汉卿原作曲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说白的变化则较大,一方面随着演唱者对曲词的不同理解而有变化;另一方面,也随着演出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使得曲词的衔接更为符合逻辑,更通情理。由此更加证实:明刊本的说白不能用来作为分析元曲的依据。同时,戏曲的演唱还随着《三国演义》小说的广为流传,而相应地增添了一些情节内容。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策略具有单纯和重复的特点,却也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是其叙事时序虽整体上以倒叙为主,但不乏插叙及预叙的手法作品,往往是几种叙事顺序之间穿插交替地进行,展现了东北民间故事多样的行文方式。这些叙事顺序的交错使用影响到了东北民间故事的叙事速度,使得叙事丰满而又富于变化,故事的发展脉络明晰,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独具特色的叙事时序特征以及微观叙事节奏,突出表现了长期以来广大的东北民众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下形成的特定情感表达方式。借此我们可以多层面地理解和把握作为文学文本的东北民间故事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雄叙事,作为一种原型叙事模式,与地域文化有密切关系。山东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英雄叙事,既有特定的时代与历史内涵,也有变化很小的地域特色。而山东地域英雄原型的伦理性、民间性、正义性,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此文将之分为五个阶段,并试图从中找出山东文化对英雄叙事的影响。首先是传统英雄叙事阶段;第二是乡土启蒙英雄阶段;第三是战争文学下的红色英雄阶段;第四是知识分子启蒙英雄阶段;第五是"反英雄"的英雄叙事。  相似文献   

9.
提起空城计,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诸葛亮和《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实在是太绝妙、太精彩了!受此影响,不仅京剧里的折子戏《空城计》多少年来盛演不衰,而且川剧、汉剧、徽剧、滇剧、湘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里...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秦代已设置乐府官署,且具有一定数量的诗歌创作。但传世的秦代诗歌却屈指可数,可信的仅有秦始皇刻石颂诗七篇和民间歌谣数首。通过考察,秦代诗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无论是刻石颂诗的溢美之词,还是民间歌谣的批判之音,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使得刻石颂诗的官方叙事和歌谣的民间叙事,带有浓重的政治叙事色彩。同时,由于叙事主体的身份、立场和遭际的迥异,又表现出判然不同的叙事态度和叙事风格:刻石颂诗作为一组"颂秦德"的政治叙事诗,其叙事内容、叙事结构与秦帝国的政治文化需求密切相关;而歌谣的民间叙事则真实地再现了秦帝国的民意民情,具有突出的历史评判功能。二者既各有特色,亦相映成趣,使得秦代诗歌作为历史记录的一部分,承担着以诗为史的叙事功能,通过诗歌叙事鲜明地反映出秦帝国的政治特质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魔幻电影的叙事母体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原初记忆和文化积淀,保留了民族集体情感的体验和历史叙事,其中呈现出人与妖鬼仙神、幽灵与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本质是对宇宙及人自身的认知与理解。魔幻电影过于倚重对景观与奇观世界的营造,会导致电影艺术韵味不断被消解,无法真正满足观众内心寻求慰籍与启迪的期望,更无法产生真正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鸣。要深挖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借助魔幻电影中的超自然影像传递古老的东方智慧,重新建构天下观、系统思维、天人关系、阴阳和谐等理念,较好地实现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融合。魔幻电影需要张扬自身关于幻想的理想主义气质,真正参与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与心灵重建。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20,(4)
正苗族作为无文字民族,长期通过古歌、仪式、苗绣、器物等方式传承族群的历史记忆。古歌的讲唱作为口传叙事、仪式的展演作为仪式叙事、刺绣的图案作为图像叙事、圣物的传承作为物的叙事,共同叙说着苗族的族群历史,而苗族的文字叙事在这一过程中长期"缺席"。在苗族文字缺席的过程中,苗族的文字神话却一直保持着"在场"状态。神话观念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神话是  相似文献   

13.
<正>《史记》开创了"因人叙事"的纪传体撰史法,叙事逻辑清晰,人物点评精准,着重突出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太史公曰"中既有肯定的正面人物评价,也有否定的负面评价,深刻体现出中国史官治学、著史的精髓——"不为尊者讳"。众所周知,正、反面人物都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二者不可或缺,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研究《史记》中的负面人物评价对建立中国史实事求是的研究传统具有重大意义。在《史记》所载的诸多负面评价中,最高级别、最典型的莫过于"为天下笑"。在这一部书内,光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千七百多个,单独立传的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墓葬戏曲图像雕刻源起四川地区戏曲图像雕刻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百戏乐舞雕刻。在该地区汉代的石棺上我们可以看到,棺身和墓室两侧都有简单的雕刻,剔地浅浮雕与阴线刻结合的方式最为常见,人物服饰较为简单,有的在演奏乐器,有的在进行乐舞表演。这些雕刻图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生平生活,或者也可将其理解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再  相似文献   

15.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①军事自古就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现代的军事,有人给出了以下的定义:军事是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它包括武装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等内容②。战争是军事的核心内容。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普鲁士杰出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名的《战争论》中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③,军事不是孤立的活动,它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既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又对他们发生不同程度的作用。总之,军事与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不可不察也。"④  相似文献   

16.
<正>"麦格芬"(MacGuffin)是电影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冒险片、悬疑片中更是必不可少,有时甚至会成为电影中解决终极问题的武器。"麦格芬"虽非希区柯克(1899—1980)首创,这个概念却是通过他才得以确立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不仅如此,作为电影界的悬念大师,他更是将这种叙事元素运用到极致,创造出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7.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之于中国现代小说生长所发生的作用,是既调整了中国作家看取"现代"的视角,也丰富了小说叙事的方式,小说的诗性品格在这种小说体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调。在文体意识上,李劼人的小说无论是体裁、语体还是风格,都在艺术创作的中西融汇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此同时,李劼人从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尊重出发,致力于发掘文学叙事中的人性存在和文体深层的诗性向度,他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现代审美精神,无疑是其从理念到实践的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7,(2)
正作为表演才艺的职业戏曲演员——"戏子",在中国古代被贴上特殊标签,其身份地位下贱,被世人轻薄贬损。多少年来,"戏子"被压在社会阶层的最下层,只能强颜欢笑地挣扎在舞台上,供权贵们取乐。"戏子"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旧时称职业的戏曲演员(含轻视意)。"查《辞海》语  相似文献   

19.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20.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如今也遭遇了传播困境。电视戏曲真人秀节目给电视戏曲乃至中国戏曲注入了一股创新的清流。但电视戏曲真人秀节目也存在偏离主题、坚守与创新脱节等问题。只有做到雅俗共赏、坚守与创新相统一才是中国戏曲未来发展之路。为此,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戏曲主题和节目包装形式统一、电视戏曲和多媒体融合的立体传播统一、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统一、普及与提高和普及与观赏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