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试图通过比较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对于不同类别词的判断情况,分析弱智儿童在词的语义提取方面与正常儿童的异同。研究对象为49名轻度弱智儿童和48名智龄匹配的正常儿童,以及22名实龄匹配的中度弱智儿童。结果显示两类儿童在词的类别判断上,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对于干扰词的判断反应,弱智儿童表现出速度慢、得分低的特点,表明其对于词的语义特征分辨能力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弱智儿童语义范畴的特异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图片命名任务,以实龄相同的智力正常儿童为参照,考察弱智儿童语义损伤的模式和语义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和正常儿童比,弱智儿童无论是生物范畴还是非生物范畴均表现出语义知识损伤,即出现双重损伤,但损伤程度轻于脑损伤患者.同非生物范畴比,弱智儿童的生物范畴损伤更为严重.弱智儿童生物和非生物的语义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其中非生物的语义在高年级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两个实验采用联结学习范式,分别探讨知觉类别和语义类别材料中,类别感知对特征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即使是在联结学习范式中,当学习者感知学习材料存在类别时,不仅关注可以有效预测结果的特征,也会关注类别中的其他特征.同时,在知觉类别和语义类别材科中都发现了相同的结果.本实验结果说明,当学习者感知学习材料中存在类别时,即使是在联结学习范式中,学习者也会像类别学习范式中一样,学习额外特征,支持对存在类别的感知,是影响学习者特征学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词位做了多视角界定。论述了多义词语义场的联想性、结构性和整体性。三种结构模型及连锁型的六种梯度。词汇语义变体束反映出多义词的整体性,而各变体间又依靠多种语义桥连接成整体,文章较详细地总结出语义桥的类别,同时说明了多义词的次要属性:词位语义的非结构性和非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环境中,背景往往对识别环境中的物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物体与背景的语义一致性会影响对物体和背景的知觉。研究引入物理性质的一致性(旋转角度)这一变量,采用二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和直接命名法考察物理性质的一致性和语义一致性对物体和背景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语义一致性主效应显著,在物体与背景语义一致性条件下对其进行识别的正确率高于语义不一致性条件下的识别正确率;物理性质一致性主效应也显著,物理性质一致条件下对物体和背景识别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性条件下的,而且,识别的正确率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而降低;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物理性质一致性与语义一致性是独立影响真实场景中物体识别和背景识别过程的。  相似文献   

6.
陶静 《新疆教育》2012,(19):24-24
聋生感知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听觉发生障碍,这使聋生反映外部世界的渠道减少,缩小了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范围和质量,限制了通过语言获得间接知识的可能性。所以,从损失了听觉的角度看,聋生对外部世界信息传入的途径有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感知觉贫乏,不完善,听觉产生了障碍,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就成了反映外部世界的主要手段,聋生的视知觉可以起到以目代耳的作用。他们的视知觉,由于生活需要,经常训练,视觉表象更清晰、完整。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的显示出来,充分调动了聋生的视觉感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聋生的听觉缺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瞬息万变,呈现出非语义性、非视觉性的特征,由此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与语言信息。但由于联觉的中介作用,使人们在欣赏《月光》时引起听觉之外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8.
论弱智儿童的保健工作周国芳与正常儿童相比,弱智儿童不仅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而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依据智力商数与社会适应行为缺陷的程度。我国把弱智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尽管各级弱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行为特...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定义任务,探讨了弱智儿童对动物类、水果类、工具类实体名词感觉和功能语义特征的组织情况。结果发现,弱智儿童感觉特征表征贫乏,而功能特征表征相对完好。结论:弱化的感觉特征使弱智儿童在动物类和水果类的语义组织上表现出非典型性,表明这一人群更易发生生物范畴损伤,而相对完好的功能特征使弱智儿童工具类名词的语义组织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度弱智儿童语言能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研究从中度弱智儿童的自然言语和测试言语中提取研究样本,从汉语语法功能角度对样本进行了言语能力、语法偏误以及言语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初步分析,提出中度弱智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即中度弱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与正常儿童大致相同,他们具有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和语言能力.造成中度弱智者语言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刺激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语言训练和认知补偿对于中度弱智儿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