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抗洪救灾之际,首都报纸同力唱响了一曲抗洪救灾的“壮歌”。人民日报在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发挥言论优势、版面优势和深度报道优势,及时、准确、生动地报道抗洪抢险消息。从7月1日到8月20日,共刊登抗洪抢险报道文字稿482篇,照片105幅,仅从8月13日到18日,就拿出21.5个版面,刊登消息198条,通讯22篇,评论7篇,照  相似文献   

2.
8月6日,浙江省上虞市委宣传部公布了100条获奖手机短信"红段子",这意味着历时三个月的面向全国征集短信"红段子"活动暂告一个段落.<天天商报>从6月10日独家首先刊登关于红段子的第一条消息,到8月6日报道公布获奖情况,自始至终关注这次活动,先后组织报道十余篇,成为推动红段子创作活动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新华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迅速部署,认真落实.8月下旬"走转改"活动启动后,新华日报和新华报业集团各报积极行动,全身心投入.《新华日报》结合正在进行的2011年第五轮记者基层联系点报道,及时对"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进行了改造;9月16日起又在头版推出新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目击、体验、记录、对话、调查".载至11月25日,上述两个专栏共见报稿件162篇.《扬子晚报》开设了大型"走转改"专栏"走基层看民生",刊发专题报道20多组,同时加大了已有品牌栏目和热点活动的工作力度.中国江苏网推出大型综合专题"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在行动",发布各类稿件200多篇,其中原创稿件30多篇.《南京晨报》开设了"晨报记者走基层"专栏,刊发报道52篇(组),加上"民生工程·民声记录"等相关栏目,共刊发"走转改"稿件60多篇(组).  相似文献   

4.
百年奥运,举世瞩目。从8月6日到8月25日,新华日报除在要闻版突出报道之外,还刊出20期《奥林匹克风》特刊,124个专版(其中6个影像版)。一篇篇精彩飞扬的报道,一张张鲜活动感的图  相似文献   

5.
最近,工人日报编委会总结了群英会的宣传工作。这次报道在报纸上集中地表扬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宣扬了人物思想。从8月3日到11月16日止,受到表扬的先进人物共一千四百六十九人,占出席这次群英会的正式代表总人数的百分之八点零五强。在大会前后和大会期间,工人日报一共发表评论二十篇,介绍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文章三百六十九篇  相似文献   

6.
陈醒哲 《新闻三昧》2007,(12):20-21
2005年8月10日起,《辽河石油报》在《辽河晚讯》头版开设了"和谐矿区社区采风"专栏,截至2007年8月底,共刊登稿件139篇,全面报道了辽河油田域内矿区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人物及事迹,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广泛重视。在组织这个专栏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党中央关  相似文献   

7.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报道,从8月28日到10月16日,前后历时五十天,发稿达五十篇以上(其中有近十篇是总社和广东、广西分社发的)。这是新华社湖北分社近几年来所担负的较繁重的战役性报道之一。 (一)从报道的部署谈起分社编委会正式部署这次报道是在8月26日。在这以前,我们也曾经粗略地谈过大桥建成通车的报道问题,但未最后定案。26日的编委会作出了大桥建成通车的基本报道规划,并且对参加报道的力量也作了部署。  相似文献   

8.
1999年8月初,当我拿到《人民日报》有关国庆50周年报道的计划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看看给我分到了什么题目。 果然有。我和另一位记者要合写一篇关于“两个50年”的报道,要求8月15日前文稿。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多。 8月22日,有关新中国50年的报道在各新闻媒体同时展开。到10月1日,共有近40天的时间。这就是说,有关新中国50  相似文献   

9.
<参考消息>8月21日译载英国<卫报>8月15日题为<"人民的力量"是美国的全球品牌>的文章.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它以美国新闻报道的现实材料生动、有力地告诉我们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朝日新闻>在北京奥运期间对奥运和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并开设了由本报编辑委员和专栏作家撰写的栏目"看看北京","看看北京"栏目中的"北京"的含义并不单单指中国首都,也用来指称"北京政府"和"中国",该栏目在奥运期间一共有13篇报道(时间为2008年8月11日-25日,其中17日和24日没有),几乎每天一篇,从多个角度描述了中国的奥运和奥运的中国,这一系列报道为日本读者塑造了一个既充满活力又问题百出的"北京形象",这种描述本身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研究文本,本文以<朝日新闻>"看看北京"栏目为例,借用叙述学中的叙述语态理论对该文本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日本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倾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1982年8月,我和李锐前同志合写了一篇反映咸阳城市建设的报道,登在8月22日的陕西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哪知稿件见报后,咸阳市机关内外议论纷纷,说报道失实,又莫名其妙地把报道拉入复杂的人际关系纠葛中,搞得我们十分被动。  相似文献   

12.
西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历来十分注意插入必要的背景材料,并且注意将背景材料与新闻报道巧妙地结合成一体,报道因此生色不少,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如《纽约时报》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消息时,其导语是:"埃及与以色列两国领导人今夜在以色列国土上会晤,这两个国家在二十年内打过了四次仗."这后一句话一下子就把萨达特访以的非同寻常突出了.在这篇报道中这种简洁而又说明问题的背景介绍很多,下面再举几个例子:"下午八时零三分,埃及总统萨达特抵达木古里安国际机场,成为自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国以来中东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领导人.""……萨达特问阿利尔·沙龙是否在场,听说他在,萨达特便与他热烈握手.  相似文献   

13.
为及时报道今年全国"两会"的盛况和温州代表委员的风采,温州日报特派两名记者赴京采访,并在一版开设了<感受两会>和<京城传真>两个专栏,刊发了30篇新闻稿件和新闻图片,为地市级媒体主动参与全国"两会"报道作了新的尝试.作为赴京采访的记者,我深切地体会到,在报道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新闻中,虽然我们地方媒体有先天不足、条件有限的一面,但只要组织得当,善于创新,同样可以在这样的新闻盛宴中抢得一杯羹.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最近新湖南报的社论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认为这个报纸的社论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社论和新闻配合得好,很多重要的新闻都配发了社论。如二月十九日头版报道了“道县大种南瓜”的新闻,反映了道县种南瓜的群众运动,介绍了种南瓜的经验。新闻旁边就是题为“多种南瓜”的社论。社论热情地赞扬了道县人民的做法,指出种南瓜的经济意义,号召大家多种南瓜。从二月二十日到二十九日九天中,报纸共发表了十五篇社论,每篇都和新闻紧密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中国新闻社2008年5月19日播发的<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一文,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之所以能受到受众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喜爱,我想主要在于这篇报道成功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新闻道德伦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爱丁堡艺术节采访活动,大众网搭建了新闻传输平台,还做了专题报道。新闻传输平台为各报纸传输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成为大众网专题报道的稿件库。8月4日之前,我们在专题报道里就发布了关于爱丁堡艺术节的背景材料。从8月4日到10月4日,大众网专题里共发布新闻报道37篇、  相似文献   

17.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怎样很好地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作用,却需要我们认真地探索。今年4月份,我们记者写了一篇批评报道,题目是《这条柏油路为何如此短命?》邯郸地区邱县陈村回族乡在通往县级公路之间有一条2.5公里的乡间公路。这条路铺修成柏油路后,使用仅四个多月,就坑坑洼洼不象样了,行人怨声载道。记者写的这篇批评稿子,在批评施工单位不顾信誉、不求质量的同时,也针砭了一些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对这篇批评报道如何处理?有的同志认为,这篇稿子切中时弊,应作为头版头条刊发。社长、几位总编和多数同志主张慎重一些,因这篇批评稿件涉及到县、乡两级领导,决定先打出小样听听县政府的意见。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我们才清楚,修陈村乡这条公路是很费周折的。它要经过两个汉民村,涉及到回汉关系,1986年地区民委就拨了修路专款,但  相似文献   

18.
河北日报6月2日一篇关于模范典型的报道<庞建英:"小巷总理"五十年>,事迹感人,是一篇好文章.在当天的评报中,我们给予了肯定.但报道的最后一部分"对不起家人",有点落俗套,因而笔者有所思考,就此谈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众多新闻媒体都把目光集中到改革开放二十年上,围绕这一重大题材,各家的报道均有特色,使有关这一题材的报道异彩纷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深圳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百集系列报道《回首改革路》,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这一系列节目分为事件篇、人物篇和自述篇,主要反映一些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有影响的事件;报道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影响较大的人物等;让听众来讲述这二十年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回首改革路》从这三条脉络来梳理这段既有一定历史跨度,我们同时又生活在其中的岁月,既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深邃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伤痕》发表前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青年作者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者对外报道说:"文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文革'罪恶的'伤痕文学'。"一篇短篇小说,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当时我是文汇报的总编辑,发表这篇小说的前前后后,勾起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