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条新闻,一见人家已经抢到手甚至见了报,有的通讯员同志便埋怨自己抢得慢了,再采访下去成了马后炮,“烫剩饭”没意思。我说,有些“剩饭”不仅可“烫”,而且大有“烫头”。有无“烫头”?一看“剩饭”本身的价值,二看“烫者”手段高低,更重要的是下功夫的深度。马后炮如能将住军,不失为有力的一招。  相似文献   

2.
新闻五个W,时间是一大要系。不论你写什么都要问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某月某日,今天、昨天等。在表达这些时间概念的吋候,常见用词概念含混的情况。在这方面,就是“……以来”的用法。“……以来”的本意,是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候到现在。这个句式,在各类文章中用得很普遍。因此,一些表意含混的句式,也以讹传讹了,在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河南农民报》10月8日一版《情系良种》一文,说“一个多月来……”。“一个多月”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还要加上“来”呢?去掉“来”字,不是更简明了吗?这  相似文献   

3.
元月11日下午,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邀请《长江航运报》《武钢工人报》《桥工报》《先锋报》《人民长江报》和《湖北邮电报》的负责同志,就企业报的新闻改革问题进行了座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和湖北省记协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座谈。企业报姓什么?多数同志认为,从宏观上讲,企业报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报纸,应该姓“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它姓不了“企”,现在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对于企业报的转轨问题,企业报的同志早有议论。现在,《新  相似文献   

4.
孙冬生同志,你前段报道工作搞得好,荣获了郑州铁路分局月山机务段通讯报道一等奖,特向你表示祝贺。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向学员发的《新闻采访概论》、《新闻学原理》、《新闻写作》等7本教材和有关参考材料,想已认真阅读了.你急于提高写作能力的愿望是好的,干什么事情,特别是搞新闻报道,应该有紧迫感。你来信问:“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我认为,要想学习得好,提高得快,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你已经搞新闻报道几年了,而且搞得不错,在此基础上,参加新闻理论业务函授班学习,是进一步提高的极好机会。你可以运用新学到的新闻理论和新闻采写知识,回顾检查以往的通讯报道工作,看看哪些报道抓得好,经验在哪里?哪些报  相似文献   

5.
有前辈说,新闻是脚板“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要多跑,多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新闻更是用眼睛“写”出来的。用眼睛“写”新闻,不是一览无余地看到什么报什么。而是要把你在现场的亲眼所见,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画面展示给读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新闻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气的。在人民日报社领导、总编室和记者部的支持下,三峡工程135米蓄水给了我一个尝试用眼睛“写”新闻的机会。6月1日起,在二版《来自三峡的报道》专栏连续刊用的12篇现场特写或通讯,是一次用眼睛“写”新闻的实践。1.用眼睛“写”新闻,精…  相似文献   

6.
为了办出地方小报的特色,去年我们专辟了《比一比、看一看》专栏。一年来,我们先后围绕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连续刊登了一些“集纳对比”报道:《开门后、关门前你在干什么?想什么?》《同志,在办好职工食堂上你抓了哪些工作?》《怎样把我市早点供应搞得更好?》《保证酱油醋质量,维护千家万户利益》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读者称赞这个专栏是我报的“报中报”,读后感到亲切、实在。  相似文献   

7.
为了办出地方小报的特色,去年我们专辟了《比一比、看一看》专栏。一年来,我们先后围绕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连续刊登了一些“集纳对比”报道:《开门后、关门前你在干什么?想什么?》《同志,在办好职工食堂上你抓了哪些工作?》《怎样把我市早点供应搞得更好?》《保证酱油醋质量,维护千家万户利益》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读者称赞这个专栏是我报的“报中报”,读后感到亲切、实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我们平时大都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但因宣传效果不佳,还得记者重来。对这类新闻的采写,我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炮”也能打响。 1992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一条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新闻,封江农民承包大型国营水库养鱼开全国先河。当时由于信息不畅,待通讯员一小稿到我们《随州报》后,距签合同之日十余天,《随州报》只好发了一条短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均发一简讯。这条“活鱼”就这样了事,确实可惜。我们一边收集封江农民承包水库的有关材料,一边与封江乡政府和封江水管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11月初,我和本报一记者于首网鲜鱼起网之时赶赴现场,写出了消息《封江农民承包国营水库养鱼尝到甜头》,获  相似文献   

9.
张晋 《当代传播》2004,(4):103-105
新闻报道竞争中除抓独家新闻,“先发制人”之外,抓好深度报道,“后发制人”,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深圳特区报》是地方报纸,其所开辟的“南粤新闻”版对广东新闻的报道,有时在时效上不及兄弟媒体,深度报道乃是它弥补自己先天不足的一个重要策略。一、勇于出新,开掘“后发制人”的深度1997年,在被舆论界称作“第三次思想  相似文献   

10.
这一两年来,我写的一些新闻作品如《与雷宇对话》、《一位国家级专家竟去读硕士研究生——程抱垒的选择发人深思》、《“孟维娜’行为”追踪》等,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或引起反响,或引来争议,不论誉毁,身边的好友也罢,同学也罢,有一种评价倒是相同:“你写的东西有嚼头,不会看了就忘”。于是有人奇怪:你是正在读书的研究生,哪来的这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作答:我写的这些东西,充其量只是几发“马后炮”。这不是假谦虚,发现并率先报道这些新闻的都是别人,我不能掠美;在别人报道过的领域继续开掘,犹如“马后炮”,这才是我的实绩。如果说要我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的日渐增多,并连续被《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工人报》等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因而,有的同行间我:你是凭“关系”还是凭“功夫”?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13.
与综合性报纸相比,行业报的价值和优势在于它的新闻报道角度更专业,内容更具深度。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报业竞争的结果,一个是行业报特性所决定。如今,报业竞争非常激烈,各报抢新闻的势头也愈演愈烈,不仅有日报、晚报,还出现了午报、晨报,可以说新闻时时在发生,报纸时效性也在步步提高。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后,读者可以从多个新闻渠道了解新闻事件的进程,于是,有人说,行业报在时效性上与日报、晚报相差甚远。还有什么必要放“马后炮”呢?  相似文献   

14.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  相似文献   

15.
我参加了今年全国企业报好新闻评选,感受颇深。走出企业小天地在宏大的背景下思考问题有人说,企业报姓企,写本企业事,报本企业人。一个企业的天地就这么点大,哪有重大题材?有什么好新闻?其实不然。请看《上海海港报》的消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慎重地审理受到各界关注的“新闻官司”,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闻纠纷审判合议庭。这个合议庭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法官们是怎样办案的?《发生在新闻官司背后的故事》一文将告诉你个中详情。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记者、通讯员常常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又要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因宣传效果不理想,还得重来。对这类新闻,我们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  相似文献   

18.
吴大永 《军事记者》2004,(12):64-64
去年,我还是个新兵,总是喜欢涂涂写写,又看到别的许多人都报了军报的新闻函授,又在《解放军报》、《前卫报》发表了不少章,心里羡慕得不得了。正当我盘算着去报名学习时,不知怎的后来我心里就冒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平常训练那么紧,哪有时间去学习?并且,身在基层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一些小琐事,又有什么可写的?因为这个问题作怪,到底是没报成军报的新闻函授。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深度报道?各家立论不一。正因为如此,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它进行研究。刘玉普、戴玉亮《到底什么是深度报道?》一文(载本刊1995年第2期),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但文中认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一个‘新’的概念,即:只有新才有深,新=深”,笔者不敢苟同,特撰拙文求教于刘、戴两位及新闻界同仁。新,是一切新闻体裁的基本要求之一。新闻的“新”,不仅要求时间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有新意。天地宇宙间许多事情都在重复发生,但不能重复报道。新意从何而来呢?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存在着共性和个性。把事物独县个性的东西,把新情况、新问题、新办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曾与一些记者们进行过抓新闻的竞争。1989年9月,我部“猫耳洞函授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11家报社的记者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想,在这种场合,我这个无名小卒,还是躲得远一点;可又一想,搞新闻就要“抢”,即使见不了报,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于是,我从7所大学派教师专程到前线辅导战士学习的角度下笔,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很快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教育报》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