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滑稽列传》是司马迁为下层士林所写的传记之一。本文对司马迁作《滑稽列传》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战国士林的价值观”影响了司马迁的平等观,同时也提出了滑稽人物“谈言微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史记·滑稽列传》是司马迁为下层士林所写的传记之一,它最能体现司马迁在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卓异见识,其中闪耀着某种程度的民主与平等的思想光辉。但是这篇人物传记长期以来却遭到人们的种种误解,因此有必要予以认真的辨析。本文拟讨论四个问题:一、《滑稽列传》是不是一篇滑稽或游戏文字?二、《滑稽列传》是不是一篇谏书?三、《滑稽列传》与司马迁的宫刑身世有没有关系?四、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滑稽列传》?一《史记·滑稽列传》历来被人们视为游戏文字。例如清人倪思、刘长翁在《班马异同》一书中说:“滑稽者至鄙亵,乃且从六艺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司马迁的《滑稽列传》为依据,深入挖掘司马迁深埋在文章中的深沉的自身悲剧命运感以及他对所谓的"明君圣主"的辛辣讽刺。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纪传中,使用了类传方式写人叙事,但《史记》中到底哪些传纪属于类传,至今人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史记》中的类传共有《外戚世家》《刺客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等11篇。《史记》中的人物类传具有先议后叙、详略结合两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录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同时,司马迁也关注下层士林的生活。《滑稽列传》是描写下层士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以淳于髨、优孟、优旃三个身份卑微、行为搞笑的滑稽之人为例展示出其能言巧辩,劝君进言且有功于国的道德型喜剧人格,在七十二列传,甚至《史记》全书中是独特的一篇。司马迁为其立传,一方面从滑稽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中感受到滑稽人物"言谈微中"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是在对滑稽人物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深重的身世之感,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史记》以《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为提纲,司马迁有意考辨学术源流、师承家法。家学传统及博览群书之便,使其较他人更有全瞻性的文化学术史观。以《儒林列传》所录“六艺”突破,能够对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有助于了解西汉前期儒学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魏公子列传》是《史记》的名篇,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147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滑稽",现通指言语、动作或情状令人发笑。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指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然而,"滑稽"一词的词义在历史中是怎样演变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旨在追寻"滑稽"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理清词义演变脉络。得出以下结论:"滑稽"本义为流酒器,后逐渐有引申义"能言善道,辩才无疑""语言行为另类"等。"滑稽"一词经历了"器物滑稽""人物滑稽"和"调侃滑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货殖传》作了比较分析,指出把班固的《货殖传》说成是“剽窃”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的传统说法是错误的,认为司马迁是以人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作为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出发点,而从历史的、现实的关系中寻找“通古今之变”的归缩。班固是以“贵谊而贱利”作为出发点和归缩。《货殖列传》是一篇经济名著。《货殖传》是一篇“安贫乐道”的教材。作者认为,班《传》符合中国封建政治经济的需要;但如果循着史迁的理论走去,中国古代经济史将不是长期停滞的历史。本文还列举大量史料说明《史记·货殖列传》并非司马迁原题。“货殖”一词是班固强加给《史记》的。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20,(4):51-59
《史记·滑稽列传》是一篇为滑稽人物立名的类传。司马迁从特定的选录标准出发,舍弃了与他同时期的著名滑稽人物东方朔的事迹材料,而别出心裁地选录三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滑稽人物——淳于髡、优孟、优旃,记叙他们形式多样而旨意深刻的讽谏言行,以此表达对正直、善良的讽谏之士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喜剧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笑话便是绽放在喜剧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书面笑话远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的笑话当为更早。最早以专章记述“笑话艺人”事迹的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最早的笑话专集为三国邯郸淳的《笑林》。尽管笑话历来被视为“末流”、“小道”,尤其是民间笑话更受到统治阶级的轻视和摧残,然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史记选读》之《管仲列传》有三处令人费解的谜团,似乎与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相悖。事实上,这三个谜团背后隐藏着太史公的大智慧,即以重“实录”亦“爱奇”、持“秉笔”不避爱憎、为立传更为立言的方式写一部他心中的“春秋”。  相似文献   

14.
一鸣惊人 成语。 据《成语大辞典》转引片《史记》“滑稽列传”的一段文字云:“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这句话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这句话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不必深求”(杨伯峻《论语译注》第87页)。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陶礼天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被视为奠定《史记》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其“千汇万状,震荡六合”,①“将天时、地理、人事、物情,历历如指诸掌”,②学人眼其识见,作手慕其文才。至近现代论者,多认为《...  相似文献   

1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名句,至今仍为我们所习用。但笔者在翻阅司马迁《史记》时发现,此中的“良药”原作“毒药”.如《淮南衡山列传》中“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曰‘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看来这一名言在秦汉时已是相当流行。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独创民族史传,在《史记》中开创性地专为少数民族立传,还记载了邻国的历史。从《匈奴列传》到《西南夷列传》,写了四篇当时“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史传,并将与这些地区、民族有关的人物传记附列于后,如闹马相如列传》等。司马迁之所以为这些周边少数民族立传,直接原因是: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当时或奉藩贡职;或漠守封昌为巨;或保塞为外臣;或清为内臣,这些边疆地区在当时已成为汉封建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那里的人民可以看成当时的边疆少数民族了。因此,司马迁称之为“东越”“西南夷”等。司马迁在这些少数民族列传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以“夜郎自大”来讽喻狭小的地域观念。这句成语来源于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究竟在何处呢? 根据历史考证,夜郎大约建国于战国时期,至秦汉时,与一些有亲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三家注·酷吏列传》于“在彼不在此”一句之后注云“在道德,不在严酷”,奠定了后世对酷吏严刑峻法的批评,但是忽略了司马迁为酷吏及循吏这两类官吏作传的目的。太史公以史家之笔直述酷吏的言行,并非为简单揭露吏治的黑暗。结合《循吏列传》以及《太史公自序》可知,太史公所云“在彼不在此”应理解为强调吏治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而非前人所云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