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曹七巧是《金锁记》中的主要人物,是张爱玲笔下的“英雄”;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性恶和“极端病态”;她出身卑微却生性要强,生活的磨难和情感的折磨使她心理严重的扭曲和变态;围绕着对金钱的贪欲和占有,她丧失了正常的人性;通过细致而深刻的心理分析,刻画出一个被黄金腐蚀了灵魂的悲剧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刘迎晓 《中国教师》2013,(Z1):288-288
张爱玲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描写了女子曹七巧,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金钱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下面我将从性别、人性及社会几个方面解读曹七巧的形象。张爱玲,原名张瑛,她的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家道已大不如前。显赫但又日渐败落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人间冷暖。父母的长期不合以至  相似文献   

3.
曹七巧这一文学形象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贡献。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十里洋场是曹七巧悲剧形成的肥沃土壤。金钱与门第观念的迫害,使她从一个具有青春温情回忆的可爱姑娘变成一个阴鸷毒辣凶狠残酷的老太婆。在潜意识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有意识寡居者护犊心理的驱使下,她反过来“食”了自己亲生子女的幸福,使她从一个“被食者”沦为“食人者”,成为一个“彻底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历来被人们看作一个利欲熏心和人性泯灭的“恶”女人,她的乖戾、阴鸷让人不寒而栗.殊不知她只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被戕害者,是被封建势力摧残以致灵魂扭曲的可悲者.文章从女性畸形的生存状态、女性自身的心理弱点以及无法挣脱的封建礼教等诸多因素来探析曹七巧疯狂变态的深层原因,以悲悯之心解读中国传统女性的凄怆人生.  相似文献   

5.
曹七巧是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的主人公,她是现代文学史上被欲望以及金钱给毁灭的典型形象。身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里,在金钱枷锁的压迫下,她的人性逐渐变得扭曲,心理逐渐变得病态。本文试着从婚姻、情欲和金钱三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蕴含着的女性意识,以及对男权文化的深思,悲悯和苍凉感下更渗透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度挖掘。  相似文献   

6.
曹七巧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一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形象是立体的,发展的。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作者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可谓是淋漓尽致,丝丝入扣,充分展现了一个弱者、一个女性在追求金钱、权利、爱情方面所做的无望的挣扎,最终成为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的一个过程。通过曹七巧人性的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描写,张爱玲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  相似文献   

7.
曹七巧是张爱玲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多被认为是人性泯灭的旧式女人形象。虽然也有论者分析过曹七巧变态的原因.但并不彻底。若以弗洛伊德精神学说为解剖刀对曹七巧变态原因及变态行为的发生机制作一探讨。可以看出除客观的社会因素外,“力比多”也是曹七巧人生悲剧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而且是经过能量移置才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金锁记》有“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之称。《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由特定社会背景、周围环境塑造培育出来,心理和灵魂都具有独特性乃至某种典型性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她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和主要表现,以及造成她这种心理特征的原因,可以更加形象地把握曹七巧是怎样逐渐走向变态的。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她对女性的书写。在作品《金锁记》中确立了曹七巧的疯女形象。通过曹七巧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反叛,张爱玲强调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历程。通过压抑处境的书写,张爱玲叙述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权体制下所承载的性别、经济、人格上的剥削和压制。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家长身份在男性家长缺席的情况下得到了确认,张爱玲把处于从属压抑位置上的女性纳入叙述主体。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艺术魅力在于她鲜明的性格特征,病态的精神世界和女性性别的悲剧。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情欲与钱欲的不可调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对情爱的渴念的激烈冲突,最终在“金的枷锁”下,情欲与钱欲一起耗尽人的生命。《金锁记》中鲜活的“七巧”形象,源于人性自我的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11.
曹七巧论     
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奇特的作家。四十年代,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震惊文坛,被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海外,张爱玲的知名皮较高,被称为中国文坛的“怪才”,备受青眯,有人称赞《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为此,在海外读者中拥有一批崇拜她的“张迷”。 《金锁记》这“最美的收获”在于塑造了曹七巧的形象。典型形象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形象所显示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作为金钱和门第观念的受害者,七巧既没有近代先进妇女的文化教养和觉醒意识,也无老一代妇女逆来顺受的传统性格。天赋、人性及叛逆性格,  相似文献   

12.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悲剧形象。她的悲剧在于为了守住黄金,锁住自己的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苦苦折磨了她一生,以至于她的人性渐渐被扭曲,最后连宝贵的母性也失去。本文就造成这一人物的悲剧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祝福》中的祥林嫂与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两位女性生活的年代大约相似,同为寡妇形象,祥林嫂的形象更多的体现出中国宗法制度给她带来的种种磨难,虽然如此,这个形象给人以善良、勤劳和忍耐的认识,曹七巧的形象虽然也是受着封建礼教种种压迫的形象,但更多的体现出人性的邪恶。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极富个性的悲剧形象。她的悲剧在于为了守住黄金,锁住自己的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欲苦苦折磨了她一生,以至于她的人性渐渐被扭曲,最后连宝贵的母性也失去。本文就造成这一人物的悲剧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被誉为张爱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中曹七巧这个人物被张爱玲认为是"最彻底的人物"。本文试从少女时代、嫁入姜家后、守寡后的七巧三个阶段来剖析金钱对她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6.
婵的形象让我们极易联想到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同是在封建礼俗制度下被压抑了人性,两人选择的抗争道路却截然不同。曹七巧采取的是报复,疯狂地向所有人,甚至于向自己的儿女报复。她的目的在于破坏,在破坏中得到一种快慰以麻木自己受伤的灵魂;而婵更多的是一种顺从,甚至自觉地维护,对于自己正常人性的渴求,首先感到不应该的恰恰是她本人。她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难道仅仅是由于所要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吗?我想原因不在这里。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对于文学的态度。施蛰存对文学取一种欣赏的玩味的姿态,即便在后期加了些许社会的内容,他的本意也只在文学本身。张爱玲却不,她想告诉人们更多超越文学本身的东西,为了加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力度,曹七巧的行为越激烈越好,题目“金锁记”那充满象征的寓意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而施蛰存纯文学的态度与眼光,让他有时拒绝关注更多社会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认为是“人性恶”的集大成者 ,是一个不被世俗所容的“异类” ,作者赋予其较其他女性人物形象更为完整的生命意义 ,在这个人物身上首先奠定并完成了作者对女性悲剧生命观的认识。在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女性七巧的女儿长安形象上又寄予着作者对人生带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思考。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上反射出的女性命运的生存本相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张爱玲的生命悲剧意识正可视为《金锁记》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荒凉美学”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她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众多的父亲、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9.
曹七巧被评论者定性为一个人性被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代表。然而,曹七巧在自己悲剧的一生中,有着对自己命运的思索和认识,显示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曹七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她的颠覆性行为也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女主人公曹七巧是直接受宗法封建势力迫害的典型。黄金的枷锁压得她扭曲了人性,是她的人生的三个转折点形成了她的变态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