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的“臣请为王言乐”一句,教材译作“请您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很显然,教材里将“乐”字释为“音乐”,我以为值得商榷。这是一个承接句。承上,孟子就齐宣王“好乐”一事展开对话,以作  相似文献   

2.
《庄暴见孟子》节迭自《孟子·梁惠王》,题目是抽取了原文第一句。通过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反映了孟子“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文章开头先用庄暴见孟子一事作为引子。齐王向庄暴  相似文献   

3.
孟子的《庄暴见孟子》章,论述了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抓住齐宣王爱好音乐的话题,借题发挥,趁机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以实现他“施行仁政”的主张。该章谈话颇  相似文献   

4.
高三册讲读课文《〈孟子〉两章》的《庄暴见孟子》里有一句: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1990年新版教材注释;“[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lè)]一个人欣赏音乐,欢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欢乐,哪一种更欢乐呢?”教材注释认为,“乐乐”前面的“乐”念“yuè”,意为“欣赏音乐”;后面的“乐”念“lè”,意为“欢乐”。笔者认为,这种训释是不妥当的。首先,如果照教材理解为“乐(yuè)乐(lè)——欣赏音乐,快乐,那么,两个“乐”构成的就不是动宾或动补关系,而是承接关系。但汉语构成承接关系是有条件的,一般在两个动词(或动词与形容词)之间需要有其它成分,至少  相似文献   

5.
《庄暴见孟子》中,孟子两次强调“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为什么说既然国王喜欢音乐,那么国家政治就近于清明了呢?这里必然要涉及到儒家的诗乐理论,看看儒家眼中的音乐与政治有着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 ,提倡“王道” ,反对“霸道”。他对统治者之间的争战尤其深恶痛绝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于死。”(《离娄上》)。然而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 ,他却给我们演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战例。《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 ,施行仁政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当中 ,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 ,借题发挥…  相似文献   

7.
《庄暴见孟子》一文,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孟子的治国之道,“与民同乐”才能治天下的仁政思想,然而,此文还有另一个闪光点———孟子的论辩艺术。从这一角度出发,更能发掘出诸多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极有帮助的论辩技巧:一、循循善诱。即先将对话主题从对方喜好的角度逐步引向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上。如《庄》文中孟子由“齐宣王好乐”引到治国的“同乐”上来。二、连续发问。此处以气势压人,在激烈的争论中可使自己更处主动地位,如《庄》文中连续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次发问,使孟子占…  相似文献   

8.
齐王为什么“变乎色”?天津一中刘耀祥《庄暴见孟子》一文中说:齐王接见庄暴时,说自己好乐,问“好乐何如”,庄暴“未有以对”,退而问孟子。后来,孟子被齐王接见时,提起对庄暴说过的话。并问是否有这回事。接着写道:“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  相似文献   

9.
《庄暴见孟子》记叙了孟子拿为王者要能够与民同乐的道理来开导齐宣王一事。是孟子宣扬其“仁政”的文章.即统治者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能与民同乐。文章是对话体议论文,充分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一句,课本注释“其庶几乎”为“该差不多了吧”。并将此句意译为“政治该会相当清明了吧”。这样一来,就等于在“庶几”一词的后面补充了“政治清明”这个被省略了的意思。这样的补充,是否与上下文意相符呢?我们认为是不符合的,倒不如理解为“齐国的政局该会相当危险了吧”,更恰当些。从行文来看,尽管孟子说了这样一句模棱两可、能进能退、十分圆通的话,然而他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的。先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春秋时期,帝王好于声色犬马,已经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齐宣王在这方面是决不亚于别的君王的。他不但好乐,而且好勇、好货、好猎、好色,简直称得上是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有几处涉及到“今”字:“今王鼓乐于此……”;“今王田猎于此……”;“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对于这几个“今”字,人们在理解上向来有分歧,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未作明确解释。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径取“今”的本义:“现在”。这样解释,从行文看似乎并无不顺,但却经不住仔细推敲。“现在”是此刻、目前之意。如果把上引几处的“今”字译为“现在”,则就肯定了说的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但《庄暴见孟子》是孟子通过设喻的方法,从“齐王好乐”这个基点出发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  相似文献   

12.
说话要讲究艺术 ,根据不同的需要 ,或锋芒毕露 ,直指对方 ,造成咄咄逼人之势 ,达到震慑对方的目的 ;或委婉曲折 ,循序渐进 ,达到使对方心悦诚服的目的。众所周知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他曾多次向国君进言 ,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孟子说服别人为什么能如同顺水推舟呢 ?就是凭说话的艺术。《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与民同乐的一次谈话。孟子的目的是为了说服齐宣王要以民为贵 ,与民同乐 ,使齐宣王明白施仁政方能得天下的道理。孟子借“乐”(齐宣王好乐 [yu埁])发挥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他首先只…  相似文献   

13.
《齐桓晋文之事》和《庄暴见孟子》两篇文章都涉及了一个历史人物齐宣王,我们对其了解多仅限于“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实际上,齐宣王是一个非常丰满的霸主人物。 齐宣王是战国初期非常有名的齐国国君,这时是各诸侯国攻伐非常激烈的时期,各国为了确立、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把攻伐作为当时主要的外交手  相似文献   

14.
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  相似文献   

15.
李留庄 《教师》2011,(29):27-27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玩味。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由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1998年12月第1版)《庄暴见孟子》一文,对“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中的“乐”字的注释,在文理科教材和教参中有很大的差异。文科教材教参中, “独乐①乐②,与人乐③乐④”“与少乐⑤乐⑥,与众乐⑦乐⑧”的注释,分别为①③⑤⑦处“yue”“奏乐”;  相似文献   

17.
胜利的果实只有大家一同分享,味道才会更加甜美。孟子见齐宣王时,知道齐宣王好音乐,便问他:“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意思是听音乐的时候是自己听快乐呢,还是与众人一块儿听快乐?宣王曰:“不若与人。”意思是自己听不如与大家共同欣赏来得快乐。孟子便由此推及国家治理方面,认为君王要对百姓仁爱,与百姓同乐,才能受人拥戴,使国家和谐,君王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在这一点上,治国与做人是同一个道理:当一个人与另一人分享快乐时,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两个人的快乐。现代社会正大力提倡双赢,能与人分享成  相似文献   

18.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19.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20.
“臣请为王言乐”是《庄暴见孟子》中很关键的一句话。教材中对这句话的注释是这样的:“请您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显然,是将“乐”读作yu(?)音。这是不妥当的。首先,本文的中心是谈“与民同乐”问题, “臣请为王言乐”一句,正是向直接论述这个中心问题过渡的关键语句,可以看作是提出了中心论题。下文就是从一反一正两个方面来谈“不与民同乐”的害处和“与民同乐”的好处,是谈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快乐的问题,而不是谈“欣赏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