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物理讲述透镜成象,主要指靠近主光灿的物点发出光线通过透镜成象的情况,也就是这些成象物体是小于镜面的。学生往往会问当实际物体大于镜面时,怎么办?这时非  相似文献   

2.
阿贝二次成象理论指出,在相干光照明情况下物体的成象分两步完成。首先是照明光经物面形成夫琅和费衍射,在透镜的后焦面——即频谱面上形成一衍射花样,然后以其为中间象出射的次波在象面处相干迭加形成物的象。与几何光学成象的讨论相比较,二次衍射成象理论给处理光学成象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而且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物面与象面信息分布的内在联系。由于物总可等效地看成众多光栅迭加构成,因此这里以一个黑白光栅为物.对其衍射成象过程做详细的分析,着重阐述频谱面上物信息分布的一般规律。设物是一个光栅常数为d,缝宽为d/…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信息光学中关于薄透镜成象的两种理论——阿贝成象成象原理和光学传递函数成象理论进行具体分析讨论,指出这两种理论在讨论透镜成象时是等价的,但各有优点。  相似文献   

4.
在几何光学中,用透镜对垂直于光轴的平面物体成象时,如果限定为理想成象的条件,成象位置可用高斯成象公式1/f=1/u 1/v进行准确地计算,其中f为透镜焦距,u和v分别表示物距和象距。并且象和物的形状几何相似而不失真,象的大小用垂轴(横向)放大率m=v/u确定。但如计及实际物体的纵向(沿光轴方向)长度,象是否仍向与物几何一致呢?或当物体以某一速率沿光轴移动时,象又应如何移动?象的移动速率和物的移动速率有何关系?本文将给予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在透镜成象问题中,由于透镜的凸凹、成象的虚实、共轭成象等造成双解问题,致使学生不能全面分析问题从而上当、漏解。下面就透镜成象的一些双解问题举例并简析:  相似文献   

6.
对于透镜成象问题,或者用公式解,或者用作图解. 关于透镜公式:1/u+1/v=1/f 其中一切有关的名词——光心、焦点、焦距、物距、象距,无一不是以透镜的主轴为“依托”. 关于透镜成象作图,人们总是选择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二条来完成.三条特殊光线是:①跟主轴平行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跟主轴平行;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这三条特殊光线所依附的“根”,也是透镜的主轴. 我们所说的透镜成象,其限定条件是近轴光线.“近轴”就是以透镜的主轴为标准参考线.因此,透镜的主轴是透镜成象公式解和作图解的根本所在.忽视了透镜的主轴,有些问题将无法求解;而抓住了透镜的主轴,有些似乎无法求解的问题将能得到巧解. 例1.设法求出在凸透镜光轴上焦距以外的A点  相似文献   

7.
在几何光学中有关物、象运动问题,是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感到棘手.根据现行中学物理课本的要求.笔者想就关于平面镜成象和透镜成象系统,对放大率与物、象运动速度的关系,并通过一些习题作一肤浅的讨论. 一、放大率与物、象运动速度的关系根据薄透镜成象公式:1/s+1/s′=1/f (1)结合线度放大率:β=s′/s (2)当物点沿主轴方向由距光心s_1、放大率为β_1处,移动到距光心s_2、放大率为β_2处,物点所移动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正单薄透镜为例,系统地讨论了光学变换函数的各种性质及其与高斯物方焦距之间的关系;指出,几何光学近轴成象理论仅仅是高斯光束变换成象理论在Z(?)∞或者W_0(?)O或者λ_0→∞等条件下的极限。  相似文献   

9.
从物象之间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进一步认识薄透镜成象的规律性,给出了L-S曲线和对应的成象规律表。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解透镜成象问题时,对公式前的符号往往易于混淆.能否规定一套易懂好记的符号法则,把透镜公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统一起来呢?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一个透镜成象时透镜公式的符号法则.  相似文献   

11.
一般说来,透镜成象规律的研究和表述有两种方法、一是作图法,又叫几何法.它是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来确定物和象的位置及大小关系的,二是公式法,又叫解析法.它是用公式1/u+1/v=l/f确定物象位置.再由m=l′/l=v/u确定物象大小关系的. 为了对两种透镜成象规律更好的掌握,我们常常是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对物象的区域对应及性质对应关系进行分区域讨论、并归纳列表.然而,为了简捷和直观,且便于记忆,不妨将上述情况绘制成图便于对照.这里故且称之为“透镜成象规律图”.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理想光具组可以保持光束的单心性以及象和物在几何上的相似,在理想光具组里,物方的任一点都和象方的一点共轭。根据这个理论,在近轴条件下,以单薄透镜成象为例,应用薄透镜的作图求象法可以确定:位于其物方焦平面上任一点P发出的光,经薄透镜折射后,将成为一束与主轴成一定倾角的平行光,而一束与主轴成一定倾角的平行  相似文献   

13.
如图1所示,凸透镜L成实象时,如果紧贴透镜处有一半被黑纸遮住,仍能形成物体完整的象。因为物体AB上各点发出的光线均有一半进入凸透镜,只是成象的亮度变暗些。但如图2所示,在凸透镜前相距为d的地方,用黑纸遮住透镜的一部份,从图2不难看出,物体上A点发出的光,完全不能进入透镜,无法成象。而物体上A_1点发出的成象光束中,有一部份仍能进入透镜,成实象点A_1,故成象范围仅为A_1B_1,越靠近  相似文献   

14.
1.任意发光点(物点~S)总要发出无数条光线,而通过透镜的仅是其中的一束(无数条),若可成象,此光束必会聚于一点(象点)。因此,按上述规则仅画出其中的两条即可。 2.所谓“虚物点~S”是当移去透镜后,光线的实际会聚点,但光线却不是从该点发出。(点物发出光线经一透镜后,在会聚前又遇到另一透镜时即属这种情况) 3.只有图中第一条光线是直线,且物点、光心、象点均在此直线上。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透镜”一节的教学,通常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的成象规。但由于有一部分学生看不见光屏上所成的象、更看不到光具座上刻度尺的刻度而搞不清物距、象距,再接触不等式的应用又是学生比较生疏的,因此凸透镜成象规律成了教学上的难点。为此我采用了边教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念,认清所成象的特点,掌握成象的规律。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四个基本前提,利用几何光学的近轴成象公式,首先导出高斯激光束经单薄透镜变换成象时,其基本变换方程的普遍形式。引入高斯物方焦距,赋予“焦散”概念以全新的物理图景和物理意义。引入光学变换函数,从此限定了高斯光束变换成象理论与几何光学近轴成象理论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其次,应用真空(或空气)中的基本变换方程,对柯克三片式照相物镜进行分析。最后,导出了真空(或空气)中柯克照相光学系统的变换方程和偏离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从物象之间的距离随物距的变化进一步认识薄透镜成象的规律性 ,给出了L—S曲线和对应的成象规律表  相似文献   

18.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若干道直接或间接取材于课本的题目。在当前物理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高考命题继续执行“稳中有降”原则的形势下,这类试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 命题途径 1.1 以课本中关于定理、定律、公式的论证、推导为素材编拟试题。例如,1980年高考题:在薄透镜成象中,设u表示物距,v表示象距,f表示透镜的焦距,试证明薄透镜成象公式为:1/u+1/v=1/f(可只证明成实象的情况)。再根据上式找出象距v为负值的条件,并指出它跟象的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他们对于凸透镜和有关的光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刻,并且掌握一般光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跟这个实验有关的光学知识主要是透镜成象的原理。当物距大于凸透镜的焦距,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反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各光线成为会聚光束,并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上某一点的实象。若物距小于凸透镜的焦距,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各光线成为发散光束。所有发散光束反方向的延长线仍会聚在一点。这一点是物体上某一点的虚象。当学生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他们就能理解:作图成象时只要应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在各种光学仪器上,若透镜的焦距一定,则透镜的直径愈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透镜成象的规律,课本在“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章中通过实验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但是,在实验中所成实象的位置及象的放大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借助光屏来观察得出,而所成虚象的范围及象的放大率的变化情况却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得出。因此,课本所总结得出的透镜成象规律中,对透镜所成虚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