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师《文选》教材《苏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北海”今在何处?文下注解日:“北海,即今苏联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为匈奴的北境。”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似乎有点望文生义,不能把它解作湖泊,解作“荒晦绝远”的草地  相似文献   

2.
张天云 《语文知识》2000,(10):66-67
中师《课外阅读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第一册编选的《苏武传》中有这样一句:“(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对句中的“北海”一词,教材注曰:“在匈奴的边境,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这个注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苏武传》这个具体的环境,说“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就不一定正确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海”一词的含义是因时而异的。在春秋  相似文献   

3.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注释】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②羝(d~):公羊。【文学常识积累】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  相似文献   

4.
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相似文献   

5.
[原文]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③。单于愈益欲降④之,乃幽⑤武置⑥大窖中,绝不饮食⑦。天雨雪⑧,武卧啮⑨雪,与旃⑩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徒⑾武北海⑿上无人处,使牧羝⒀;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⒁常惠⒂等,各置他所⒃。武既到海上,廪食⒄不至,掘野鼠去⒅草实⒆而食之。杖⒇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21)尽落。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 10 5页 :“和卫青大破匈奴的同时 ,霍去病追击匈奴 2 0 0 0余里 ,杀敌 7万余人 ,北抵瀚海而还。”下面注 :“瀚海 ,今呼伦湖和贝尔湖。”查《辞源》和《辞海》 ,皆有此说法 ,但语气都不十分肯定 ,唐代以前也有人将瀚海 (即翰海 )解释为北海 ,即今贝加尔湖。查《汉书·霍去病传》 :“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 ,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 ,禅于姑衍 ,登临翰海……。若翰海就是北海 (今贝加尔湖 ) ,班固为何在《苏建传》(苏建即苏武 )写道“…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而不写翰海呢 ?若同是今贝加尔湖 ,为何《汉书》…  相似文献   

7.
两注质疑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秋水》中的“至于北海”中“北海”解释为“北方的  相似文献   

8.
庄子三说     
一一说“河伯之游”“河伯之游”见于《庄子·秋水》。在“河伯之游”中,庄子没有严格的理论探索,只是作了不少文学描绘,把一切自然事物具体化、人格化罢了。但是,他通过寓言的形式进行设喻,体现出来的对自然、人生的认识,却能激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河伯初见黄河“两縵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狂妄自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及至顺流来到北海,见北海“不见水端”,乃望洋兴叹,向海神作自我批评,认为自己若非“睹子之难穷”,一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在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得知了“道”的真理:要见大,就要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去见世面…  相似文献   

9.
许慎《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文选》李善注引蔡邕《独断》曰:“诸侯言曰教。”《太平御览》文部九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释名·释言语》曰:“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文心雕龙·诏策篇》也说:“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文选》卷三十六有三种自上对下的文体,其中“教”收录了傅亮所作的两篇,…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五湖” ,说法不一。北魏时期的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氵鬲湖”。唐代司马贞认为“五湖”指“具区(太湖)、洮氵鬲、彭蠡、青草、洞庭”等五个湖。近代则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四海”一词 ,最早出现于《尚书》 ,书中的《大禹谟》中曾有“文命敷于四海”的话。古代以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所以把中国叫作 :“海内” ,外国叫“海外”。至于这四海叫什么名称 ,具体地点在哪里 ,《礼记·祭义》说四海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 ,但没有明确海域。…  相似文献   

11.
一、高中语文第六册 1、还穿着破棉袄的他,觉得浑身躁热起来了。(《春蚕》) 句中“躁热”一词用字有误,遍查辞书,“躁”字均无“躁热”词条。细索句意,“躁”应该为“燥”,取“干燥”意,而非“性急,不冷静”之意。查《国语小辞典》,有“燥热”一词,释为“热而干躁”,根据文意,此句正应该用“燥热”一词,“躁”为“燥”的别字当无疑义。 2、只有浆声欵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西湖漫笔》) 句中“欵乃”之“欵”是错别字。因为“欵”是“款”的异体字,“欵乃”应作“欵乃”。“欵乃”才为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或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柳宗元《渔翁》诗中有“欵乃一声山水绿”的名句,唐元结亦有《欵乃曲》行世。“欵”与“欵”因字形相近而混,从《康熙字典》中引有“欵”(欵)字条释曰:“按旧注,引‘款’乃橹声。不知欵乃之欵本从矣,从欠,音倚亥切,乃相应之声,与款无取义,乃俗误书耳。”这段话很透彻地说明了“欵乃”实为“欵乃”之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13.
“欸乃”≠“啊哎”─—与罗鑫老师商榷云南勐腊县勐醒农场中学王录生初中语文第四册柳宗元《渔翁》诗有“乃一声山水绿”一句,课本注解为:“在绿水青山之中听见摇橹声。乃,摇橹声。”为此,罗鑫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乃”释意辨》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15.
庄子《秋水》一文,有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其中“北海”一词书下注释为:“(河东端)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对照地图,参阅史料,联系文境,不难发现,此注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6.
“风马牛不相及”一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逐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何谓“风马牛不相及”?据《辞海》、《辞源》、《古文观止》等书记述,至少有以下四种解释。一说“风”是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甚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一说“风”乃行走之意,在起风的时候,马总是逆风而走,而牛却是顺风而行的。通过这种有趣的现象,民间产生出“风马牛不相及”一说。第三种解释是,兽类雌雄相诱叫做“风”,马与牛不同类,故不致相诱,以喻事物之间的毫不相干。最后一种解释看来最全面…  相似文献   

17.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唐代柳宗元的诗作《渔翁》,其三四句为“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其中“欸乃”注为“ǎi nǎi,摇橹声”。过去“乃”字的读音常被人忽略,词典注音也不统一。我们的看法是应读“ǎi”,依据如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外研社和语文出版社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新华字典》(2004年版)都收“欸乃”词条,并注音为ǎi nǎi。《辞海》收词而未注音,在“乃”字条目下只收nǎi一个读音。古汉语学习的权威词典《辞源》却有一个不小的疏忽:“乃”字只收一个读音,而“欸乃”词目…  相似文献   

19.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的《九章算术》上,有道著名的“凫(fú,小野鸭)雁相逢题”。题目原文是: “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 题目意思是:小野鸭从南海飞至北海需要7天,大雁从北海飞至南海需要9天。现在它们分别从南海北海同时起飞,几日可以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