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正> 翻开有关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文章、著作,人们几乎千篇一律把按劳分配当作马克思的思想。在我国和苏联把按劳分配作为经济规律来阐述。马克思没有按劳分配这个提法。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阐述的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原则,即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能否把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与按劳分配等同?本文将对此做一些探讨,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是容易和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相混淆的。当前,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弄清二者的区别。(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按劳分配的思想。其中,关于这一分配中体现等量劳动交换原则的观点,我理解,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与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关系: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生产者凭着劳动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份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这里,由于商品  相似文献   

3.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它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是: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不得。但是,这种传统涵义的按劳分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赋予按劳分配以新的涵义,即把按劳分配的“劳”理解为劳动力价格。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应该是按劳动力价格分配。  相似文献   

5.
1.按劳分配(按语部分,1页)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每个劳动者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而社会则按照各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实现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为亿万劳动人民带来了“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平等权利。这同资本主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分配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按劳分配并不是共产主义的东西,它体现的“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  相似文献   

6.
现在,人们大都将按劳分配的含义理解为:以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等量劳动在怎样的范围内领取等量报酬。以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商品经济按劳分配现实特征为依据,笔者以为,在按劳分配的场合,等量劳动只能在实施按劳分配的一个具体单位内领取等量报酬。如果实施分配的一个具体单位是全社会,那么等量劳动就在全社会范围内领取等量报酬;如果这个具体单位是全国的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那么等量劳动就在这样的企事业单位范围内领取等量报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即等量劳动相交换,或如列宁所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的这种本质规定是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密切相关的。按劳分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内的实现。2.按劳分配的实现形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与借贷关系和股份制有关的利息、股息,巳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引人注目的问题。过去人们把利息和股息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一概予以排斥,现在有些人却把它们当作按劳分配的一种方式,并提出“按资分配是按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分配”的观点。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是《经济学文摘》1986年第二期,摘登的郭世辉同志的观点。本文主要就郭文的有关观点进行商榷。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是巳有正确解释的两种不同的分配制度。但是,郭文为了证明它们是同一种分配制度,特意作一番新的解释。他说:“按资分配跟按劳分配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社会总产值(或企业总收入)由三部分构成:C+V+M,通常所讲的按劳分配是指以工资奖金形式对V即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这部分价值的分配。因此,劳动者将自己工资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一谈起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总是归结为按劳分配,并把它作为唯一的原则。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毕竟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就不能不具有与马克思设想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所不同的特点;而且,按劳分配也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资金分配,在我国现阶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和按劳分配并不矛盾、同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历史考察时 ,便会联系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劳动者是“最强大的生产力”“首要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说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说 :“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同志也有同样的论断 :“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那么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劳动者第一”的思想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第一”的论断是否矛盾 ?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 ,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 ,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较多或较少…  相似文献   

11.
3.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形式不可能按照马克思曾经设想的那样,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根据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其特点:第一,还不能由社会直接向劳动者个人进行分配。第二,还不能直接实行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而按劳分配的“劳”字是指什么呢?现在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即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主要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论述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的情况,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而不再表现为价值,因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已经消失。他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没有必然联系;按劳分配的具体依据和对象是由劳动者投入的不同性质的劳动决定的,劳动的资本性决定劳动者必然要参与新创造价值(v+m)中的m的分配;就资本化的劳动力而言,按劳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动力资本分配,它是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笔者随教研员到市区听了几节公开课,其中两位教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非常精彩,获得了一致好评。 教学片断一:某教师在教学“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时,有学生说:“个体劳动者以自己或家庭成员劳动为主,其收入也应属于按劳分配,为什么要把它另外作为一种方式呢?”从学生的疑问中可以看出,他对“按劳分配”理解得还不透彻,把“按劳分配”等同于“按劳动分配”,因而不能把“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区分开来,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还会把这两种分配方式与后面将要学习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相混淆。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内涵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在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其实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劳动成果的占有现象.它是人类分配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很明显,它是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中的.而按劳分配则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很明显,按劳分配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因此两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根本不同的,不能等同.相同道理,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也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7.
浮动工资是一种新的工资形式,是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原则的补充和发展。实行浮动工资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物质利益,进一步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首先阐明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按劳分配的决定条件.接着论述了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是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才进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是按劳分配的核心,由于劳动差别而形成的收入差别是按劳分配的客观要求,并且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动力.最后指出,按劳分配不会产生两极分化,更不是产生个人主义和雇佣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1 根据马克思列宁的论述,“按劳分配”可以概括为:社会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以后分配给个人的消费品: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但是,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还不具备直接实现的条件,理由如下: 首先,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以三个既定前提为出发点的。其一,是生产资料的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其二,是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其三,是商品经济的消亡。但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践却证明:上述三个前提并不完全具备,除第二个前提外,其它两个已被实践所突破。既然前提不具备,那么,实现全社会范围所统一的“按劳分配”条件当然也就不完备。其次,从分配过程看,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就是有些同志概括的“两级分配”,即从马克思设想的单一的个人劳动直接参与消费品分配,变为先由企业集体劳动参与社会分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一直认为,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有范畴,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是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就会得出社会主义工资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结论,“就会否定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我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商品,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不是等量劳动相交换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按劳分配时指出,每一个生产者,“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