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94):33-34
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言语的建构,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写景文,文质兼美,于写景状物中,表达对景物的赞美以及抒发自身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本。教学中通过反复涵咏赏读,培养语感;披文入情,揣摩表达;创设情境,扎实语言训练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本文提出了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可行方法:在读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涵咏品味,借助想象、比较并联系生活经验,还要把听感、说感、写感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诗歌教学中的“涵咏成趣”就是让学生沉浸在诗歌文体中,仔细体味,反复吟咏,自然成趣——自古诗歌就是吟咏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情感,直至现在我们仍然离不开这种方法。涵咏就是通过积淀,然后再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就是摄取;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就是消化;而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我们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诗感上及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全面素养。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想象、对话、争鸣中涵咏语言,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条理性和深刻性,从而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形象思维是中学生理性精神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之一。而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维最重要的思维品质。古诗教学中,通过诵读涵咏、迁移拓展以及读写结合等一系列可触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活动,可以强化对中学生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读点托物手法,便是使文章清新脱俗之法;便是使文章韵味绵长,彰显诗意之法。意象,诗歌艺术的重要元素。"象者,诗之貌也;意者,诗之魂也。"意之濡染于象,象便具有令人玩味涵咏的情感特质与生命  相似文献   

7.
诗歌教学中的“涵咏成趣”就是让学生沉浸在诗歌文体中,仔细体味,反复吟咏,自然成趣——自古诗歌就是吟咏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情感,直至现在我们仍然离不开这种方法.涵咏就是通过积淀,然后再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就是摄取;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就是消化;而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我们把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诗感上及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全面素养.  相似文献   

8.
孙忠娴 《现代语文》2011,(11):113-114
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涵咏文字、创设形象、置身情景、独立思考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阶雷 《文教资料》2010,(28):49-50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对高中生而言,无疑具有开拓文化视野、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功用。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古典诗文的涵咏与感悟,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由疑生思,解放学生的脑和嘴,让他们敢于想象,乐于表达。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潜心会文,虚心涵咏,多元解读,让学生充分发表新颖的见解,读出古诗新味,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如何才能优化古典诗词教学一向备受关注,在高校倡导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大学语文更要不断地探索古典诗词所承载的精神文化的深层底蕴,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从诗词的意象中去挖掘诗词的内在意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像力,培养其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并通过知人处世、意象品味、朗读涵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张振峰 《陕西教育》2011,(1):103-103
乡土地理是中学阶段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它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乡土地理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并为校本教材的研发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探索之法。  相似文献   

13.
潘涛 《学语文》2010,(4):22-22
传统语文教育在遵循汉语言文字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如诵读、涵咏、体味、积累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感悟方式.这些方式以学生主体的生命体验为主。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青文字的同时,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开拓学生的精神文化空间。在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肓应用能力上,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学是体验语言、欣赏形象、涵咏意义的一种重要审美教育方式。对话教学是在新教学环境下比较适宜于文学类课程教师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打破了各教学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它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间的自动化的反应。培养语感正是把握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诵读涵咏,整体把握。这种方法不在于分析语言的构成方式、搭配规则等等,而注重从整体  相似文献   

16.
姚琦男 《学语文》2011,(2):25-27
1.以诵读欣赏文本为主,让学生在吟诵涵咏中感知意象,了解思路,品味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理解作品的寓意;突出个性化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聚焦语言现象、悦读语言文本、涵咏语言韵味、展开语言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近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思维,即所谓“悟”。最早的例证大约可以追溯到孔子《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近来语文界不少同仁也纷纷作文,提倡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直觉感悟能力。 “悟”顾名思义,即明白,领会。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悟”,往往与自得联系在一起,“事事都用你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咏,”(《朱子语类辑略》)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古人也总结出了许多培养学生“悟”性的方法。首先,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必须“熟读”、“涵咏”。“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朱熹《语录·读书》卷十)第二,要求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历去体会。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同上》)因此语文教学也提倡学习“多闻”,“多见”孔子《论语·述而》中就/说:“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第三,为了达到“悟”的目的,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还十分强调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修养。“学者大要立志”《朱子语类辑略》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整日通过课堂这个"信息交换区"与学生接触、对话。于是,上课也就成了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情感的涵咏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若干个40分钟的普通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涵咏文本的价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本领,发展学生潜能;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境界。引领学生真正地亲历文本细读的有效与精彩,让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让课堂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