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慧  曾超 《东南传播》2022,(6):24-26
电影《长津湖》通过典型人物刻画与双向融合叙事的艺术手法建构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集体记忆,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畏美国霸权主义、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现实主义的影像特征催化了受众情感共鸣和集体共情,使电影散发出人文关怀的意义内蕴。浸润文化自觉的导演思维投影了“抗争美学”的影像风格,提升了受众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电影对长津湖战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延续,将助推青少年受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苏米尔 《现代传播》2022,(6):158-164
媒介融合正在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趋势。“全息”的一个重要表征即VR(虚拟现实)影像的虚拟时空重塑。VR影像的媒介语言具有交互性、镜语性以及VR影像独有的复眼性。其中,VR影像交互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不同“梯度”,具体表现为视觉交互、听觉交互与躯体交互。VR影像镜语性呈现出典型的“共时化”特征,并由“共时性镜头”衍化出“共时性景深”与“共时性蒙太奇”。VR影像的复眼性体现了VR体验者作为主体的物理中心感与心理中心感,VR影像创作者通过空间位移、角色行动、镜头运动、自主运动的多重举措强化了主体的复眼性。此三种媒介语言特性相辅相成,生成“VR影像全息融合坐标系”。这一坐标系是媒介融合全息化进程中的一方景观,也是一座“驿站”。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影坛新的一代导演即第六代导演在刚登场之初就表现出叛逆的姿态,其影像选择迥异于前代导演,本文先简单追溯了百年中国影坛中导演的代际谱系,然后从人物选择的标举边缘,空间选择的碎片化都市,影像风格的摇滚特色几个方面对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选择风格与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5.
2015年9月25日全国公映的《港囧》刚上映便席卷整个国产票房市场.作为徐峥创造的“囧途系列”第三部,《港囧》在延续公路喜剧类型片套路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奏,全片更像是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影像建构与空间表达.导演刻意营造的港式情结与岁月积淀下引发的集体“怀旧”热潮成为票房制胜的法宝.但值得注意的是,怀旧影像狂欢下的实质却是消费主义的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6.
从严格意义上讲人为“制造”、“摆拍”或“导演”的结果而不是自然发生的真实的新闻影像,都应该在禁止之列  相似文献   

7.
王晶晶 《视听》2023,(3):82-85
《波比的工厂》以一位在华工作的非洲裔小工厂老板的工作生活为切入点,展现了后疫情背景下小工厂老板与员工们的生活生产状态。该纪录片用精准与独到的选题赋予了跨文化影像更宽、更深的意蕴延展空间,展现出不同种族间生而为人所面对的共同社会生存议题。导演以静观默察的“直接电影”手法给予影像最大程度的“留白”般召唤结构,产生了别样的影像艺术美学意蕴。此外,该纪录片也为文化碰撞主题类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民进党再次上台而波澜不断。新媒体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虚拟交往平台。这个平台是杂音不断的现实交往的有益补充,但也存在交往理性不足等问题。随着影像传输技术的不断升级,影像符号逐步成为新媒体交往的主流符号。两岸新媒体空间正在形成一个众声喧嚣的影像公共领域。在这里,两岸艺人借助影像符号影响两岸青年,两岸青年使用影像符号表达诉求。影像公共领域内的话语,融合进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元素,是一种多模态话语。影像多模话语是两岸青年交往的创新话语,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的交往理性。新时期,我们应该加强两岸青年影像文化交往,建构影像公共领域多模话语,增进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9.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0.
冉炎星 《东南传播》2022,(4):137-139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3D影像已逐渐进入影像艺术的主流,用好莱坞明星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话说,3D将大大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观众将自己带入情景,不仅仅作为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虚拟角色和视觉特效的盛行,正引领影像观赏者进入更贴近真实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中的‘虚拟'这个词所指的是一种不是正式的、真正的存在.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称为虚拟空间时,我们的意思不是说这不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空间,而是某种与真实硬件空间相对比而存在的东西,但其运作则好像是真实空间似的."  相似文献   

12.
罗振豪 《视听》2022,(3):73-76
2021年,爱奇艺"迷雾剧场"首部悬疑剧《八角亭谜雾》热播.该剧借助反类型的"慢"悬疑特色,以城市空间和边缘人物为剧作核心,在沉郁神秘的影像美学下开拓了悬疑剧的文艺新范式.但该剧加入大量的视觉符号与密集的人物副线来弥补在推理逻辑上的缺失,这种做法违背了传统悬疑剧本身的创作理念.悬疑类影视剧导演在追求视觉个性化的同时,应...  相似文献   

13.
法国的巴赞曾经说过,人类几千年来有一种“木乃伊情节”,希望通过保存影像来保存生命和人们的精神存在。纪实语言,是纪录片中影像文化的承载基础和表达元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纪实语言在纪录片中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运用处理变化,来对纪录片的类别和走向进行一个粗浅的归类和判别。不同的纪录片对纪实语言的运用手法和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把它分为三类:表现、表述、表达。  相似文献   

14.
常颖 《河北广播》2010,(1):64-64
导演变身“广东老板” 广播剧《谁说我不行》的导演是曾经获得过中国广播剧最佳导演单项奖的著名导演王锐。风趣幽默、侃侃而谈的王导,不仅精于导,还善于演,经常是亲自“披挂上阵”在剧中客串一把角色。  相似文献   

15.
延婿在2011年第23期《新闻爱好者》中刊文认为,摄影记者要在多重竞争中求得生存.让自己的新闻图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信息含量的大小。利用新闻现场与画面主旨相关的一切视觉元素,可以使画面的影像结构变得丰厚。这就要求摄影者在事发地冷静地审视各种影像符号.用“时空选择”和“视角选择”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获得“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热映让编剧、导演薛晓路大放异彩,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晋青年导演。在此之前她早已是一位优秀的影视编剧,并成功执导过电影处女作《海洋天堂》。她的作品充满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并善于将社会敏感话题巧妙编织到故事之中。她的新作《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剧本创作和视听构成上都极具浪漫爱情喜剧类型的特质,对国产电影的类型化创作不无指导意义。“沉住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真正的表达者”是她对自己的规范,也是她作为大学教师对学生有感而发的鼓励和祝愿。  相似文献   

17.
《陕西档案》2012,(3):20-20
上海音像资料馆于5月21日发布了一批拍摄于抗战时期延安的新闻影片与珍贵影像素材,其中不少影像资料是首次公布。 此次发布的延安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拍摄于1936年至1945年问,是从60多分钟的素材中精选而成的,拍摄者包括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青年摄影师哈利·邓汉姆、瑞士记者博斯哈、前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及延安电影团、香港“青年摄影团”、“美国军事观察组”等个人与团体。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三重勾连”理论,从媒介技术、文本内容、社会空间场景三个角度对青年群体的睡前数字阅读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阅读行为呈现出社会共读和个人浸读两方面特征:社会共读方式催生出青年社群式阅读方式,也深入反映其社会交互的需求;个人浸读的转向源于睡前场景构建的“卧室文化”浸读空间,同时受到青年网络文化和工作倦怠心理因素影响,青年群体的阅读内容偏向浅层娱乐性内容。  相似文献   

19.
媒体脸谱     
民营君士传媒携手中国电影集团共同开发中国青年导演“新电影”工程公话广告青岛市民可免费用公用电话查询报纸广告路演  相似文献   

20.
麦茨结合精神分析学与符号学,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移置”与“凝缩”概念按照拉康的理念“投射”到修辞学所言的“隐喻”“换喻”的对立结构上,从而论证隐喻之于电影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直接影响到了导演钟孟宏的多部创作。钟孟宏在作品中按意识逻辑比对物质世界中相关要素,创造符合物质现实的影像外形,寻求影像与物像的相似性。其新作《瀑布》将意指设置于类梦化编码、符号性隐喻以及视觉化表征三方面,建构起一部含混多义的台湾地区现实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