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境界是什么,什么样的境界才是教育的境界?从初涉教坛至今,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从估代文学作品选》里读到庄子的《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段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不禁被鹏那一种高远的理想、磅礴的气势、无畏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我想,这就是境界。那么,教育的境界亦应如是:志当高远、丢弃羁绊、踏实践行、追求永恒。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其中的“扶摇”,从陆德明到成玄英都认为是旋风。  相似文献   

4.
对《北冥有鱼》的文本误读,通常是因为将解读止于略读感受,而要对其进行深入地解读,就一定要找准解读关键点,抓住《北冥有鱼》中鹏的“形象”和“寓意”,再透过关键词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从而解读出鹏“大”“力”“神”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通过鹏所表达的对绝对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马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01-103,107
以如何在现实的人间世之中达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庄子将“逍遥”引入了人间世。同时,庄子的《逍遥游》也是一种给予重重束缚下人生以一种自由的希望,因此,本文即从郭注成玄英疏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及意义,从“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途”阐述对庄子的思想世界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马叙伦先生《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诗句充分肯定了《逍遥游》在《庄子》(道家称《南华经》)全书中的地位。逍遥游者,自由精神之遨游也。篇首即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冥徙于南冥的壮观图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极言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窃以为,这正是庄子本人追高骛远的精神向往。晋代支遁《逍遥论》说“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安鸟”,乃探心之论。庄子之“人道”并不垂意世俗的功利,而是注重于自由精神的张扬。或云,鹏飞九…  相似文献   

7.
《北冥有鱼》中的"野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指野生的马,有人认为指像野生的马一样的事物,如"游气""尘埃""海市蜃楼"。这些观点都不能使"野马"所在的句子、段落的文脉贯通。梳理《北冥有鱼》的文脉发现,把"野马"理解为"大鹏远逝时我们看见的‘像’"更恰当。  相似文献   

8.
李先华 《学语文》2002,(4):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收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节选)。《逍遥游》开头有一段话描写鲲鹏之巨大,其文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何谓“垂天之云”?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人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近人蒋锡昌《(逍遥游)校释》云:“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睡’。《广韵》:‘唾,边  相似文献   

9.
逍遥之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动人心魄的诗章,而其中又分明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哲学的《庄子》和学的《庄子》,都是将《庄子》当做介绍对象时必须涉及的内容。庄子首先是思想家,《庄子》的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思  相似文献   

10.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11.
?司有祥斥晏鸟笑鹏【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①,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②扶摇羊角③而上者九万里,绝④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⑤也。斥晏鸟⑥笑之曰:“彼且⑦奚适⑧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⑨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注释】①鹏:传说中最大的鸟。②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③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羊角:指弯曲而上的旋风。④绝:凌越,指在云层之上。⑤南冥:南海。冥:通“溟”。⑥斥晏鸟:即“鹌(ān)”,生活于湖泽之间的一种小雀。晏鸟:(yàn)⑦且:将。…  相似文献   

12.
刘越 《文教资料》2011,(29):5-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逍遥游》代表了其思想所推崇的“自由”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束缚追求绝对的精神逍遥,即“游”。作者对《逍遥游》着重从审美的情趣上领略庄子的精神美,作品的文字美。从三个方面探究:波澜壮阔的宇宙美、无羁无绊的人生美、怪生笔端的作品美.解读庄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和灿烂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在《逍遥游》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之游。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的。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文章后,和学生有了下面关于‘销遥游”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鲲鹏,和"决起而飞""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两者谁更逍遥?读过《逍遥游》的朋友,也许会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因为庄子对"逍遥游"给出的定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所待",而无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与"御风而行"的列子一样,它们的飞行至少都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风,所以它们都称不上真正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15.
《成语》一书(《汉语知识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洁修,对“初生之犊不怕虎”这个成语的语源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知北游》之‘新生之犊’作为‘初生之犊’的出处则可,作为‘初生之犊不怕虎’的语源则不可.”他提出:此语之源当另外寻求,其意盖本《淮南子·说林训》:  相似文献   

16.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8.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中国哲学史老师正在讲台上安然白若地讲着庄子的《逍遥游》:初次见到这位给我们上培训课的老师,自然想起鲁迅笔下那个因衣冠不整而存火车上被警察疑为扒手的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9.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吕卫芳  童燕 《学语文》2009,(4):33-33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引用庄子的“死生亦大矣”,继而抒发了”岂不痛哉”的感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师参考资料如此解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就彻底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而树立了自己的自命意识——‘死生亦大矣’。“对此我们以为有牵强附会之嫌,”死生亦大矣”原本出自《庄子·德充符》,是阐述庄子生死观的,那么怎能否定庄子齐生死的观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