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歌行是介于七言乐府和七言古诗之间的一种流动性较强的诗歌体裁,其最主要的一个特征便是"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章法结构。歌行创作的高潮出现在盛唐,岑参是歌行创作的名家,他的歌行章法井然,层意分明,下笔通透,让人一目了然。文章以其歌行的复沓表现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望进一步加深对歌行这一诗歌体裁的主要特质以及岑参独特诗风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乐府歌行,《将进酒》和李白的其它歌行体诗作一样,代表着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及放浪形骸的不甘。  相似文献   

3.
张籍对诗坛的贡献主要有两点:第一,他的乐府歌行贴近现实,其创作意图及实际内容,都是对大历诗风的纠正,是向杜甫创作精神的回归;第二,他的乐府歌行上承杜甫的写实精神,下启白居易讽喻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是杜甫与白居易之间的一个链接,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乐府歌行之外,张籍的格律诗也深受好评.  相似文献   

4.
作为乐府歌行,《将进酒》和李白的其它歌行体诗作一样,代表着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及放浪形骸的不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题材和内容上对初唐七言歌行进行了分析,初唐七言歌行虽摆脱了毫无创新的刻意模仿的阶段,但它尚未能够对以往的题材进行灵活自由的运用,难以达到融他于我而不着痕迹的艺术境界;就创新而言。初唐七言歌行又难以摆脱以往题材的羁绊,多立足于已有的题材,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发挥总难摆脱已有的题材模式。初唐七言歌行具有题材的因袭性和内容的创新性并存的特征,这正是七言歌行这一体裁在初唐发展的过渡性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歌行体研究     
歌行之名自汉代产生,其体兴于盛唐。但至今为止,其定义仍呈现某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搞清楚歌行的含义及其发展的来龙去脉,是研究歌行体诗歌的前提。本文认为,歌行是具备起调高昂,一唱三叹、层叠复沓、余音不绝的特点的七言古诗。  相似文献   

7.
李白接受与模拟汉魏六朝古诗而创作的大量七言歌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也创作出了许多七言歌行,一般认为在题材与风格上他是受了杜甫的影响,其实,从题材、语言、艺术手法三个方面考察,他更多地是接受与取法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 ,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9.
梅村体     
<正>"梅村体"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极富个性的七言歌行体诗歌的名称。"梅村体"来源于六朝时形成的七言歌行体,初唐时它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表现形式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清初时吴伟业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此体,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吴伟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沉吟不断,今存诗作一千余首。吴伟业早年春风得意,故多风华绮  相似文献   

10.
唐朝诗人高适写的《燕歌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很强的艺术魅力。高适在唐代诗人中,还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对边塞战争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塞外风沙,军中笳鼓磨炼了他的诗笔,因而他的边塞诗就具有一般诗人所不能及的深度和广度。《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前人同题作品多数用来描写妇女对出征丈夫的怀念。高适虽然也沿袭了旧题,但丰富了它的表现范围,深刻地反映了塞外战争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和同光派的诗人们都在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出路,同光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诗界革命派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异国。前者所创作的诗歌虽有异于前人,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古典的,不能给人以新的惊奇和感受;后者所创作的诗歌,内容是新的,语言是新的,创作出了新奇的效果,但它的形式是旧的。他们的探索都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是外交官、政治家兼诗人的一生。黄遵宪一生创作了 10 0 0多首诗 ,《人境庐诗草》是其代表作。该诗集取材广博 ,内涵丰富 ,格调高雅 ,凸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黄遵宪主张诗人要关注现实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 ,并且极力倡导以口语入诗 ;其艺术见解和创新精神在晚清诗坛上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来说 ,依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14.
七言诗在走上成熟的过程中,鲍照七言歌行功不可没。从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始,其后作者寥寥,直到刘宋时代鲍照七言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七言歌行率先在七言诗苑囿中开出绚丽花朵,从而使七言诗在五言诗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八代诗史中异军突起。鲍照借鉴汉魏乐府,吸纳民间歌谣,探索七言歌行语言形式,在以传承求新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实践,为其后特别是唐朝七言歌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与他长期的职业外交官经历有密切关系。研究黄遵宪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黄遵宪教育思想的内涵、分析他的教育实践过程及其对区域教育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对研究客家梅州地区教育发展历史,促进区域教育文化的和谐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南开大学吴振清、徐勇等先生编校整理的《黄遵宪集》,是目前收录黄遵宪诗文最全面的集子,编者尽了最大努力广搜博采,采择的范围遍及海内外,但还是不免遗珠之憾。对个别散佚的黄遵宪作品,编者未能参校更好的版本出处,也未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成果,因此而造成参校有所疏误。通过对《黄遵宪集》的补遗与正误,以方便同道更全面了解至目前为止黄遵宪诗文的存佚情况。  相似文献   

17.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晚年诗歌以律体诗为主,诗人充分利用律体诗含蓄凝练的特点,表达在险恶政局中对国家民族危难的忧伤悲愤,体现诗人对于传统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而诗人晚年还写下“军歌”、“校歌”这样一些通俗的口语体作品.与古奥的律体共同构成其晚年诗歌体式的两个极端倾向.从中可以看到黄遵宪在诗艺追求上徘徊于继承与创新之间。口语体诗是突破诗歌凝定模式的尝试,但仅着眼于外在鼓动性,而把诗人自我淡化于诗外;律体诗含蓄难懂,却是自我感情真挚的倾诉,深沉动人。诗人偏爱后。这种新旧交错的班驳色彩正是近代诗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从未中断过,其中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出现过两次研究高潮,研究者有中国大陆人,也有台湾、香港人,不少外国学者也参与其间。黄遵宪研究,前50年偏重生平与诗歌;后50年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期望今后的研究在“新”与“深”上下功夫,出版雅俗共赏的《黄遵宪诗选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