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走进课堂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为了不影响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些教师不愿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不犯错误,急于给足条件、点明思路、唠叨引导;总想把问题当时解决,不想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去探究.这些观念和行为是对学生学习体验权的削弱.因此,科学地设置“生本时间”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给学生减负,教师必须加压",这是普遍流行的观点。但我认为,给学生减负,教师首先应给自己减负。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总想把语文越教越好,让学生在我的指点下有所受益;总想在抓好繁杂行政工作的同时,不算太辛苦地育好学子。  相似文献   

3.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退让",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1.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思考;2.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4.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5.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评价.归还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提倡和践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一.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二.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三.给学生一些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四.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五、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相似文献   

5.
万花筒似的因特网,当同时放于教学、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时,总是那么的不协调,可是又怎能视而不见!面对网络,教师总想让学生少一点"自由的空间",理由是网络很美……学生总想让老师多给他们一点"自由的空间",理由是网络很美……对于教学,网络的存在显得很矛盾,因为网络很美,美得总是"喧宾夺主"!  相似文献   

6.
我的小树林     
几年前,我购买了一片小树林——里面树不多,并且被一条人行道分割成两半。一些人总想占点便宜,这是正常现象;然而,时间久了,小树林给我带来的烦恼,让我发现一个问题:财产对人的性格会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7.
戴晓庆 《考试周刊》2014,(27):32-32
<正>小时候听《西游记》总想做孙悟空,上学了便做了班干;高中时,喜欢上了唐僧,因为他有紧箍咒,没曾想现在就做了学生的师傅。唐僧有口头禅,一句叫"赶路要紧"——这是对所有徒弟说的;还有一句叫"悟空,你在哪里?"——这是遇难时说的。当了几年小学语文老师,有学生私下就叫我唐僧——他们说我唠叨,心软。慢慢我也认同了,只是认同之外,又多了一些认识:"赶路要紧"和"悟空,你在哪里"的心态常在心中打着小鼓点。常态课,总想快点儿完成教学任务,"赶路要紧";公开课,总想体现以生为主的理念,遇到疑难,教师想直接告知,又怕有灌输的嫌疑,让学生来解,又放慢了课堂节奏,这时心中便在想  相似文献   

8.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位网友"我思故我在"在"第一线网站班主任论坛"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很有趣:为什么我们总想教育学生?现摘录一部分给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要对一些物理问题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获得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权利,并给予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针对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策略,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转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12版数学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笔者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有疑"是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搭建支架,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善于发现、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老师主讲丰子恺的《渐》。他首先以丰子恺先生富有童趣的漫画入手,接着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如文章每段与"渐"有关的关键句、文章的结构、文章的中心论点等,二十分钟完成文本的教学任务。之后是展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句名言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举一些关于"渐"的其它例子;再下来就是拓展,分析《渐》与《匆匆》在写作目的、风格和切入角度方面有何异同,学  相似文献   

14.
<正>以人为本的现代数学课堂应当少一点禁锢,多一点自由和自主,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留自主的空间。一、在课始导入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活动的空间,多给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解题思路受阻时,引导学生用图解法寻求  相似文献   

15.
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这里,我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尝试,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  相似文献   

16.
张元成 《中小学电教》2007,(12):102-102
<正>在一些观摩公开课上,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的问题一出口,甚至话还没说完,学生即"举手如林,对答如流",一堂课从头到尾轰轰烈烈,有如一张绷紧的弓弦,这样很少甚至不给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往往给人一种课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一直是教师探究的问题。课堂低效,某些环节甚至无效,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教师一心想表现自身才艺,总想给学生难忘的"艺术享受";有些教师倾心于教材的深度挖掘,显现自身的深厚底蕴……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会在观赏教师的艺术表演中得以培养,  相似文献   

18.
创新始于问题,实施创新教育,重要的切入点是让学生的问题多起来,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问题多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提供“有问题”的环境给学生多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每节课至少留5分钟~10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发言,这短短的5分钟~10分钟是学生提问的黄金时间;其次,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避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大搞“题海战术”,限制学生的多向思维,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和设计性的作业,较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营造民主…  相似文献   

19.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展示。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努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关注每一个孩子,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缺少规范与步骤意识,总想直奔问题的结果,缺乏阅读的过程意识,基本上没有传统的标划环节;或者阅读时浮于表层,缺少注意力与持久力,一会儿就进入睡眠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有一定的深度呢?我觉得把大问题化小,从小处设置一些"障碍",引导学生在跨越障碍中走向深度阅读。一、字词障碍,引导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