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2.
很久以来,语文教学尤其在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诵读教学严重不良的状况。其实,诵读,就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诵读与朗读、朗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周礼·大司乐》郑注上说以声节之曰诵,可见诵略似今日吟唱,是出声读。诵读更侧重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诵读教学法。必须指出的是,诵读与感悟、理解、创造力的培养并行不悖。我们不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诵读要求。那么 ,什么是诵读 ?为什么要重视诵读和怎样加强诵读的教学呢 ?“诵”,最早是指照着书本抑扬顿挫的念读 ,秦汉以后也指背读。东流的郑玄在为《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里的“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育、言语”作注时曾指出 :“倍 (背 )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 ,“讽”是指忆读 ,而“诵”则是指照着书本有节律的念读。从“诵”的字形来看 ,按照《说文解字》上的说法 ,它“从言 ,甬声”。而从“甬”得声的字又多有跳动的意思。比如…  相似文献   

4.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6.
诵读法,是我国语文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几乎无人不重视诵读,他们都把诵读视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三国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理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的“熟读而精思”,都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  相似文献   

7.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惰,因声会意。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从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相似文献   

9.
“诵读”这个词,也许你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的准确含义,恐怕就不一定了然了。先说“诵”。《周礼·大司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前人注释说:“以声节之曰诵。”由此可知,诵是有节奏的朗读。我们今天所说的诵,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熟读或背诵, 一是指吟诵。背诵,又叫“背书”。为什么叫背书呢?据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回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每  相似文献   

10.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11.
<正>宋代大学者朱熹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可见,读书必须细嚼慢咽,这样才能体会其中滋味。而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需要"咬文嚼字",带领学生潜入文字深处,仔细品味,不断推敲,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语文之味。一、以小见大,品语文之妙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体验,联系上下文领会相关词语的表达效果。这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识字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又以朗读、默读和背诵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指导得法,学生就会喜欢上语文课。诵读法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诵”能增强阅读的刺激量,“读”能加深阅读的理解力。作为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不只是简单的“读”,还侧重以声传情的朗读和深入细致的理解。“诵”“读”结合,相得益彰。诵读法运用得好,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因为,诵读法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和言语技能,有利于体验和理解文本材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但耗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笔者认为 ,根据汉语言的特点 ,学习语文 ,必须摈弃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提问 ,以读为本 ,引导学生多诵读 ,多感悟 ,多品味 ,多练笔。以读为本 ,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 ,做到熟读成诵。他指出 :“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读熟了 ,自精熟 ;精熟后 ,理自见得。”并强调读书要“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累。”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十分强调读书训练。他说 :“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14.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 ,潜心钻研 ,更要以多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近些年来 ,我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尝试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一、在诵读中激起兴趣《说文解字》中写道 :“诵 ,讽也。”“诵非直背文 ,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而“吟咏”是一种有情态 ,而又寓情于声 ,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至于“读” ,《说文解字》段注解释为 :“抽绎其义 ,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把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有机联系起来时,就可以自如地凭借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诵读式教学法——本色之美诵读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诵”,熟读成诵,出口即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学诗讲究熟读,传统蒙学也推崇记诵,可见,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最本色、最传统的一种方法。阅读一些经典的、精辟  相似文献   

16.
情绪与诵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学者朱熹《朱子童蒙须知》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清朝孙洙《唐诗三百首序》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种主张实际上与朱氏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今人徐世荣亦说:诵读“是运用语言补充文字表达之不足”,它“如同黑白的摄影涂染了色彩,如同给静物注入生命素而成为动物。”由此看来,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研究诵读,无疑应当把诵读“本身”作为第一  相似文献   

17.
谈职校语文课诵读教学的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其鲜明的特色、突出的效果,历来备受重视.清代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做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先生指出:"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读法初探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删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说自晓其义也。”他十分强调“读”的重要性,认为熟读是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只要诵读到十分精熟,定能达到“自晓其义”的目的。其实,熟练地诵读,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良好途径。把文章中的语句熟读成诵,“久远不忘”,以后自己提起笔来,就有了达意的基本词汇和语句。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学生读得少,因此,必须重视“读”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