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嵇康一生有不少矛盾的表现,他本质上是一位养生主义者。追求思想和人身的自由,以及健康和长寿,因此他不肯当官,也不愿意出事其他政治活动;他两次拒绝司马氏的征召,并非政治上的表态,而是为了养生。了解嵇康其人最重要的文献是他的《养生论》,其养生长寿之道归纳为一个字,就是"和"。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再"和"又"从语义上看都可以表示动作的重复,但是"又"的语义远比"再"丰富。文章分别从语义、词性、句法、语用等方面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胡志军 《考试周刊》2012,(26):34-35
"特点"、"特色"和"特征"都可以指"特殊的不同于一般的性质",是一组同义词,但是"同义"并不是"等义"。本文旨在从语义、句法搭配、语用三方面对三者进行辨析,找出三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表面的洒脱不羁与内心的执着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魏晋文学内在的美学深刻。"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就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嵇康的文学风格和他的思想性格、处事方略是密不可分的,其性格刚直,直言不讳,嫉恶如仇,因此他的诗文清峻通脱,本文分别对嵇康的诗和文论展开分析,并进而论述"言必尽意"之"美"在嵇康诗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开放运动的流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开始兴起,并逐渐引起教育界学者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和思考。为了更明确理解"慕课"是什么、能做什么、改变了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中追问"慕课"的存在,从其发展过程中探寻"慕课"的本质,重点探讨了"慕课"的本质就是在线教育,其核心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四要素。在此基础上,从"四因说"视角阐述"慕课"形成的原因以及从技术负荷教育的预测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四机制"系统论述"慕课"的价值问题,从而深入地探讨了"慕课"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生存写作     
胡芳华 《考试周刊》2011,(69):53-54
作者从对生存写作的剖析中提出了生命写作的概念,并就如何进行生命写作的问题,从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在熟悉学生写作状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等三个方面作出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将"别+V+了"与"别+V"、"V+了"等进行比较,且结合图标观察等方法,对"了""V"以及"别+V+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思想与道家有着很深的渊源,尤其是庄子的自然哲学和叛逆精神,表现在他的生命观、人性论和理想社会论上。老庄思想对嵇康诗歌艺术风格的影响很大,文章主要从嵇康诗歌的创作入手,以意象、意境、嘲讽与浪漫主义手法为切入点,分析"道"的艺术风格在他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陈敬学 《文教资料》2010,(18):111-11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副词"很"+"NA"式状态形容词中"N"的非范畴化、"很"的非梯度表达等加以阐述,既能将"很"+"NA"式状态形容词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又能更好的解释"很"+"NA"式状态形容词以及"很"+性质形容词后缀重叠可接受度低的原因,进而为从表达角度对"很"、"非常"等程度副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2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章士钊、梁漱溟等人从反省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力主"以农立国",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而孙倬章、吴景超等人则从爱国救亡的思路出发,认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力主"以工立国"。这场争论,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认识,对于探索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2.
冀宣明是清代康乾时期商洛籍重要诗人,其诗作一直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其诗作进行穷尽性地考辨,给出了:冀宣明诗现存总计85首,用韵涉及22部,除少数几首有出韵、换韵以及元部、先部偶有通押现象之外,其诗作用韵较为精审,以求为深入研究商洛文化及冀宣明诗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辉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105-107
南归不久的辛弃疾有两段宦游建康的经历,期间存有十多首词作,通过对这些词作的考查可以发现,辛弃疾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与淳熙元年(1174)的建康词在风格上有两处明显变化,后者多怀古与自我形象的抒写。从辛弃疾的金陵怀古词中,可以发现其由青年步入壮年之际心路历程的变化。由此,怀古名作《水龙吟.登金陵赏心亭》创作时间之争议,亦可作一合理推断。  相似文献   

14.
在中古玄学清谈的热门话题中,“养生”与“声无哀乐”这两个题目是由嵇康率先提出来的。《养生论》全面论述了嵇康的人生哲学,其不过问政治、坚决不肯出仕等可以由此得到解释,此论中关于养生长寿之道的意见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声无哀乐论》高度重视欣赏者的主体性,将传统观念加在纯音乐上的教化负担予以剥离,批评前人有关音声接受方面的某些记载乃是故神其说,并明确指出讨论问题应当首先明其“自然之理”,对经典中的“俗儒妄记”应当用清明的理性加以分析而不能迷信,表现了一位大思想家的丰采。  相似文献   

15.
嵇康的忠君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嵇康的关注焦点多放在他"越名任心",蔑视礼教的思想旨趣方面,进而认为他非但不忠君,简直就是无君论的开创者。然而,深入分析嵇康的为文和为人,其确属"虽宗自然而未忘名教"者。不仅如此,他还是儒家忠君观念的维护者和实践者,他的忠君观念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底蕴,而孔孟的"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等思想正是其忠君观念的思想源流和主旨。  相似文献   

16.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竹林派玄学家中的首要人物,他的"越名任心"、指斥礼教、托好老庄和崇尚自然的玄学思想旨趣一直成为学者们注意的焦点.然而嵇康实际是儒玄兼综,且具有深厚的儒家素养,其深厚的儒家素养主要体现在"修己"、"正身"的个人修为、"入则孝,出则悌"的伦理道德观、"以道事君"、"从道不从君"的忠君观和修齐治平的教子观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诗文创作大都与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紧密相联。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思想特色,往往会在其诗文创作中表现出来。作为处于玄风盛行时期的文学家,嵇康的诗文创作中具有着强烈的玄学个性,在一定层面上显现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嵇康的生命观入手,认为嵇康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由于现实斗争的残酷,使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超脱生命的忧患。于是岙康借游仙诗来抒来他的生命情感,把隐逸体玄融入游仙之中,使他的游仙诗与曹氏父子不同,不在于长生之想,而在于免祸全身,不在于享乐自由的追求,而在于获得一种泯灭是非善恶与造化同体、与自然合一的怡静状态。  相似文献   

19.
嵇康四言诗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以三国魏朝时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明显地受到?诗经?风雅精神的泽溉与当时兴起的玄学思想的影响。二者的融合有着独特的路径。嵇康依据自己的人生哲学与人格精神,对于传统的?诗经?风雅精神与玄学思想作了自然天成的融合,其中蕴含着许多深沉的人文意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是介绍嵇康“诗意的栖息”,追寻嵇康“游心太玄”的理想之路,探索向死而生——嵇康人格的哲学韵味。以为世人点燃心中的明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