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按:黄伊先后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文学编辑.<编辑的故事>写的就是他几十年间的所见所闻.该书在金城出版社出版以后,许多总编主编、作家翻译家纷纷给黄伊写信,畅谈他们读了该书的一些感受.现摘要发表其中几篇.  相似文献   

2.
黄伊编《周振甫文集》的时候,同我打过一次交道。周振甫先生是我们很尊敬、很熟悉的编辑家和作家,在“五七”干校时我们还一同放过牛。1996年,黄伊和一些老朋友商议,要帮周先生出文集。黄伊就忙开了,  相似文献   

3.
作家写编辑,在我国还是新鲜事。青海作协副主席、作家王立道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黄伊曾在一起共事,对黄伊40余年来所作出的无私奉献极为赞赏。黄伊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主编《文学故事报》,仍在为他人作嫁衣裳。他为人正直、热情、豪放,富同情心,与他打过交道的作家不下数百人,无不留  相似文献   

4.
在我面前摆着三册大红缎子封衬的“荣誉证书”:第一册,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为表彰黄伊同志为我国青少年出版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而于1986年5月4日颁发给他的;第二册,是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市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为黄伊同志在北京市职工“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于  相似文献   

5.
编辑黄伊     
黄伊是出版社的一名普通编辑。他出生于1929年,广西人,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曾在中国青年和人民文学两家出版社当过文学编辑,已从事编辑工作40余年。他为人淡泊名利,不计职位高低,正直豪爽,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这些都在出版界受人称道。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本叙说编辑工作的故事,讲故事的人,是一位做了半个世纪编辑工作的老人。他的故事极为平淡,都是些“稗官野史、逸文趣事”,却折射出一位可敬的编辑的精神世界。作者黄伊以“敬业和奉献,开拓与创新,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为题开篇,是耐人寻味的。作者在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大中文系的一位应届毕业生来出版社实习,编辑室主任委托他接待。此时的黄伊,已是从业四十多年的资深编辑,有着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但是,他没有向大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却对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讲述自己用半生心血换得的深切体会:当编辑最要紧的一条,是要…  相似文献   

7.
话说20世纪50年代初,青年出版社和开明书店合并,成立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原青年出版社的年轻编辑中,有一位刚从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的黄伊,同开明的老编辑周振甫先生一起被分配在二编室.黄伊当时年仅24岁,年少气盛,性格开朗,讲起话来满口广东味:"那个那个";周先生长他18岁,当时已学富五车,当年"开明"出版的钱锺书先生名著<谈艺录>,周先生是责编.  相似文献   

8.
出于巧合,本刊同时得到了两篇题旨相同的文章:黄伊的《金子一般的心——和大学生谈编辑》和王建辉的《关于“编辑是什么”的讲演》。两篇文章都以亲身感受,给大学生谈“编辑应有的素质”;文章的作者都是活跃在出版界的知名编辑。两个答案中相通的“英雄所见”,足以说明编辑的某些本质特征;两种视角里反映出来的不尽相同的感受和风格,也许正反映出两代编辑家对当今编辑文化的互补性追求。因此,我们将两篇文章一起发表出来,很希望读者细读。  相似文献   

9.
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王立道著19.9万字大32开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定价11.5元本书以老编辑黄伊的活动为轴线,辐射当代一批著名作家与作品,记述了建国以来文学发展中编辑与作家的合作历程。黄伊从50年代至今埋头于编辑工作,他的活动与《红岩...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作协组联科审读作家作品时,就知道了参与编辑“三红”(即《红日》、《红岩》和《红旗谱》)的黄伊,可直到198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来自地狱的报告》讨论会上,我才认识了他.并知道了他是广西钦州的壮族人。此时,由于我已调到广西工作,双方便有一种亲近感。1995年他和卢万成创作的写爱国老将冯子材抗法侵略的长篇小说《南疆血》问世后,他让我写篇评论,以表示对壮乡的热爱,于是我不辞重托,写了篇《爱国精神的赞歌——读长篇历史小说〈南疆血〉》,在广西日报发表。  相似文献   

11.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2.
编后     
本刊这一期上发表的林穗芳先生的书评《一部献给所有编辑的佳作:<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很值得读者关注、阅读。书评介绍的《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是为当代编辑家黄伊写的传记,读来亲切感人,催人奋进。林先生的书评在扼要介绍传记生动内容的时候,又朴实地提出一些发人思索的问题。例如,在讨论编辑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新情况的时候,常听到有些同志说,传统的编辑工作经验已经过时,但林先生的书评指出,在黄伊的传统的编辑工作里,人们却看得到竞争观念和策划意识对编辑创造的显著作用;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黄伊能作出卓越的贡献,靠  相似文献   

13.
黄伊性格开朗,胸无城府,亲和力强,活动能量大。他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不久,就同这个新环境里方方面面的同事“混”熟了。在广泛交往中,他知道了这个人们戏称之为“皇家出版社”的许多有趣的掌故,许多  相似文献   

14.
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编辑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者个体的钻研和思考。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图书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都要靠一个个编辑人员勤奋努力的个体劳动,才能取得成功;编辑劳动成绩的大小、创造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编辑个体的智能和劳动态度。正是这种个体劳动的特点,才会使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可能成为编辑家,并在自己的劳动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编辑业绩和编辑风格。不过,编辑劳动的个体性与其他脑力劳动的个体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方式主要是个体的;他们的社会角色(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又要求他们这种脑力劳动突出自己的个性,个性特色越是鲜明,其精神产品就越能显示出独特的创造风格。因而他们的劳动个体性特别强烈;而编辑的劳动方式并不全是个体的;编辑的社会角色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组织调节者、精神作品文本的制作者、传播者。这种社会角色对编辑劳动的要求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高度结合;编辑创造的业绩与风格也不能离开这种结合表现出来。所以,编辑劳动的个体性就与群体性很难完全分开。最近,有位作家给编辑家黄伊写了一本传记:《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编辑黄伊和作者柯兰、文秋关于长篇小说《风满潇湘》的一次谈话.他们从编辑和创作的不同角度,介绍了《风满潇湘》的写作与编辑过程,并谈了各自的经验及体会,对于我们从事编辑工作与创作活动都有借鉴作用,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为知名作家编书立传不是新闻,知名作家为当代普通编辑立传出书是新闻,是在出版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新闻。青海作协副主席、散文家王立道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一问世,十几家报刊和广播电台纷纷作了报道,有的还发表了部分章节,说明大众传媒对这部专著的重视。一位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老朋友得到此书的当天才读了两章就急忙打来电话,问我看过了没有。他说内容实在感人,干编辑这一行的奉献精神和事迹外界知道得太少了,应当广为宣传介绍。 由谁来宣传介绍好呢?编辑写自己未尝不可,但不免有局限性,许多事情不便由自己说,看问题也往往不如旁观者清。由作家来写编辑,效果显然比编辑写自己好。编辑活动主要涉及作者及其作品,一部部作品从孕育到诞生,编辑起了多大作用,功过如何,作者最清楚。这部以黄伊为主轴的当代文学编辑家传记写得很成功,感人至深,读后得益良多。本书有三大特色给我印象最深。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曾说: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作为一名职业编辑,尤其需要在勤学苦练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编辑三功     
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刊行过的书籍,堪称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在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文化建设方面,必将出现一个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喜人前景。当前,我国每天要出版几百种报纸,每月要出版几千种期刊,每年要出版几万种图书。这些出版物,其中的一字一句、一章一节,都要经过编辑之手,琢磨推敲,进行整理加工。编辑  相似文献   

19.
编辑絮语     
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很有性格的业内人士。她的率真,她的无忌,总让我在瞠目的同时又心生几分羡  相似文献   

20.
编辑大人     
过去的编辑都是"大人",至少有些镇人,职业里带着一种天生的傲然.看稿不叫"看",而叫"审",这么一审二审三审,作者造化如何、书稿的高下,非得一一现出原形.好的编辑,仿佛是眼睛里带尺子的人,这尺子容不得半点伪饰和肤浅. 听说更有编辑中的高人,只消将书稿前后翻动几页,便能品鉴出等级. 回想当年往<文学青年>投稿时,是很怵编辑的,往往把稿子装在信封中,搁放在门房间,拔腿就走.有一次撞到编辑就在门房间,他当着众人拿过稿子当场就"审"起来,上几行,下几行,来来回回翻动,偶尔还投来那么"意味深长"的一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