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典”的肆虐,让更多人注意到了肌体免疫力的重要性。一时间,各种提高免疫力的药品成为抢手货。那么,什么是免疫?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异己物质的机能,主要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人体的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特异性免疫是专门针对某一种病原体的,它必须在机体与该病原体接触以后才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新编高中《生物》(选修)课本第193页有如下叙述:“特异性免疫是指人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感染或预防接种等,受到有关病原体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专门对这种病原体起作用的防御功能。”、“人在患过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叫做自然免疫。”那么,“自然免疫”一词是否专用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也称自然免疫,两者如何区分?特异性免疫是否都是在人出生后通过感染或预防接种获得的?对这类问题,在教学中极易造成误解。下面就如何理解有关概念,谈谈笔者的学习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免疫是抗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这在人体和动物方面已进行过深入研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植物体是否也具有免疫功能?是否也能产生抗体来,抵抗病原体侵袭呢?植物与其它动物一样,同样具有一整套抵御不良环境的机制.在抵御病原体侵害的过程中,植物的免疫机制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大量病原体的侵袭下,迫使植物在偶然的突变和重组中产生一系列抗病物质与抗病机制.另一方面,在长期进化中,有的病原体通过自身的变异也会适应植物的这一变化.两者互相适应、协同进化,其结果是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分散了,多种病原体侵害同一植物的压力也分散了.也正是由于寄主植物与病原体之间这种互相适应、分化和演变,才使植物面对病原体巨大的侵袭压力而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4.
马念胜 《生物学教学》2006,31(12):62-63
活疫苗是将活的病原体弱化后制成。弱化后的病原体可以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同种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使机体致病。与死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有优点也有缺点。由于活疫苗与真正的病原体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移情现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外物,改变了物象的色彩和情调;另一方面,外物移易了主体的情感。而且,在某个人的某一艺术思维过程中,“移入”和“移易”两种移情可以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07,32(5):78-79
据2006年26日《新民晚报》首家报道,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院士和安华章副教授等,在细胞层面的研究中发现了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刹车”分子——SHP2。专家介绍,若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等反应过激,反而会伤及自身;若是反应适可而止,及时“刹车”,则可免受关节炎、哮喘、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困扰。上海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不仅让科学家对抗病毒免疫反应的“调度机制”多了几分了解,而且对抗病毒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靶点。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刊物《免疫》发表了上海科学家在国内独立完成的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疫苗是通过使用病原体的一部分刺激机体来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因而它不像抗生素那样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和致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疫苗也不像DDT一类的杀虫剂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从而破坏环境和造成生态链的断裂.因此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为有效的但又最为温和的抗击疾病的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8.
《外物》篇是庄子后学发挥道家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就是理解庄子相对主义理论的重要论述;再如战国时代“复古”思潮浓厚的情况下,《外物》篇提出“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FDDE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彼教不学,承意不彼”,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学派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一种“病”正在侵蚀着日本社会,它是一种“发达国家病”,正悄悄地侵入我们机体的内部,若不预防,很可能致我们于死地。可以说,这种病是我们的心腹之患。 我们把这种病叫做“日本病”。它的病原体伺机从表入里,在机体内部不知不觉地发展蔓延,进而侵入机体的功能中枢,夺取机体的生命。它既不  相似文献   

10.
文学就是塑造形象的艺术,即作家借助客观外物来体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志趣,使外物“人化”,使人的主观世界“物化”,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的和谐统一。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狂狷人格归结为对个体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只有纯任自然、心无毁誉、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才会身无所累.达到人格自由的境界。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必须实现两种超越:一是超越外物.摆脱束缚,恢复自然的人性;二是超越生命,悟透生死,进入达观的精神境界。实现超越,必须通过悟“道”来完成。悟道,即内心对道的体悟.方式就是“心斋”与“坐忘”。  相似文献   

12.
1非特异性免疫怎样识别抗原? 当病原体突破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后,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会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对它所遇到的所有细胞表面都进行识别性检查。  相似文献   

13.
释“攀”     
是会意字,且 子为“攀”之本字。 的本义应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后来, 的本义,渐渐扩大化为“两只手向上借助外物”或“两只手向前借助外物(即‘拉,牵’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以直说的方式,而是以对外物形象(意象)描绘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是借外物形象隐喻和暗示思想感情,这外物形象便自然成为思想感情的象征。因而,诗人诗歌创作的秘密说到底,就是为他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找到一种最恰切、最形象、最典型的外物形象,也就是说,要为他表现的思想感情创造一种最合适的象征。所谓最合适的象征就是,诗人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外物形象“的同构”性的表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结构”形式与外物形象的“结构”形式获得了“同构”性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得到了隐喻和暗示性的表达,诗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的时间“流淌性”最适宜再现人的内心。音乐是抒情的艺术,音乐与文学联姻,主要是在这个“情”的层面上进行的。这在艺术美学中叫“移情”,即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战国时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中离不开测试。测试是为了学习后的成功。成功是什么?高分数?名牌大学?诱人的职业?其实浮华外物过眼之后,成功更应是心灵的满足与自怡。在备战高考的日日夜夜中,学生体味了奋斗者的辛酸、汗水、尊严和“破釜沉舟”的气势。成功者,或欢呼“苦尽甘来”或高歌“自信永存”;失败者,或呼天抢地寻死觅活或跌撞爬起继续前行。人常言“重在参与”,但很多人却并未能真正豁然。只欣喜赞赏参与后的成果,却耻于谈起参与后失败前的英勇奋战。这便是“一叶障目”了。测试有两种结果等待着,两类目标在招手———为分数而战亦或为进步而战?…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心理定势,必然赋予客观外物丰富多彩的文化含义。人们通过对客体的观照,不仅认识了观照对象,同时也认识了实践认识的主体——人类自身。此即所谓“善言天者,必须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N]的文化认同。《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横绝”,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这虽说是在宫体诗中的超越,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早已超出了宫体诗的范畴。通过张若虚的这一次崭新的观照和认同,升华了人类精神,拓展了人类的宇宙意识,完成了一次文化史上的、愉悦的,带终极性意义的与“月”的晤谈和对话。把…  相似文献   

18.
余寅  顾军 《生物学教学》2001,26(1):34-34
巨噬细胞是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防御性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的吞噬功能。当机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侵入时,巨噬细胞将向病原体或异物运动,接触到病原体或异物时,伸出伪足将其包围并进行内吞作用,形成吞噬泡,进而初级溶酶体与吞噬泡发生融合,将异物消化分解掉。作者经过探索,将鸡红细胞注入到小鼠腹腔内,吸取腹腔液,成功地观察到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活动过程。现介绍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固有免疫记忆是指固有免疫细胞在遭受病原体或病原体产物的刺激后,建立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在第二次同源或异源分子刺激时产生更强的应答。这个过程是由代谢及表观遗传重编程所介导的,其中组蛋白的修饰关乎着记忆的开启或关闭,进而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或疾病。本文综述了固有免疫记忆的定义、形成和生理作用,讨论了不同组蛋白修饰对固有免疫记忆的影响,并且对组蛋白修饰调节固有免疫记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20.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