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孙子4岁了,正是爱说爱动的时候,每天一起床,就又蹦又跳地闲不住:一会儿当“黑猫警长”,一会儿当“金刚葫芦娃”,一会儿当“孙悟空”,各种各样的“武器”不离手;玩到高兴时,还要爷爷、奶奶陪着他一起玩。然而,他最喜欢做的还是给爷爷、奶奶帮忙。有时,看见奶...  相似文献   

2.
1 大多数孩子除了入园时哭一会儿,其余时间都能比较高兴地参加活动。可每天由奶奶送来的林林小朋友却是个例外。奶奶一走,他就哭着要奶奶,而且几乎天天如此。原来孩子自6个月起就一直由奶奶带,奶奶十分疼爱小孙子:不让小孙子跟小朋友玩,怕受到伤害;也不情愿让孙子的父母照顾,怕他们毛手毛脚弄不好;甚至不让其父母批评小孙子,说孩子小,不能受委屈,等等。因此,孩子在奶奶的过度保护下,形成了对奶奶的特别依恋。  相似文献   

3.
聪明的小羊     
<正>森林里一年一度的广场舞大赛即将开始,羊奶奶作为领舞,每天都带领队员们排练到很晚。这天,小羊放学回到家,看到奶奶背了一个大袋子回来。小羊好奇地问:“奶奶,您买的什么呀?”羊奶奶说:“这是表演用的扇子。”小羊继续问:“奶奶,您买了多少把扇子呀?”羊奶奶笑着说:“你来数一数吧!”  相似文献   

4.
(三) 有一个六岁的女孩,每天都要妈妈提醒才去整理自己的床铺,如果不提醒她,她就不去整理。一天,妈妈看女儿又没整理床铺,就批评她说:“我给你讲了多少次啦!你为什么就记不住要整理床铺呢?”女儿回答说:“妈妈,你没有告诉我要记住嘛!”奶奶走去把床铺整理好了。妈妈对女儿说:“你看你不整理,却让奶奶来整理。”女儿说:“我和奶奶不一样嘛!奶奶退休了,没有事情做。”  相似文献   

5.
听人说在网上买东西又方便又便宜,奶奶也去农业银行申请开通了网上银行。很快,奶奶的第一次网购就开始了。奶奶在网上选中了一件羽绒服,标价200元。可到了付款的时候,奶奶却拿着支付卡犯难了。我凑了过去:“奶奶,怎么了?”奶奶说:“快帮我看一看,哪个密码呀!”我一看,网页上跳出一个弹窗,要奶奶输入P5和A6。我拿起支付卡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题1 四岁的男孩向爸爸要象火柴棒那样的小木棒,他知道火柴是不好玩的。爸爸就从盒子里拿出火柴,把火柴头削掉后给了儿子。奶奶批评爸爸说:“你怎么能损坏火柴呢?”妈妈听到了,又批评奶奶:“你怎么这样说呢!一盒火柴不过值一个戈比,算得了什么!”奶奶反驳说:“这决不是一个戈比的问题,而是怎祥爱惜东西的问题,火柴不是给孩子玩的,不能降低它的使用价值。”男孩听了奶奶的话,把火柴棒放在一边,对奶奶说:“奶奶,您给我买小棒,好吗?”奶奶答应了。第二天,奶奶把买来的小捧给了孩子,男孩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7.
春天姓名风波阳春三月,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接下来有了一场姓名风波。我是由奶奶接生的,按我们那里农村的习俗,得由接生婆来取名字。我出生的时候,房梁上的燕窝里,恰好也出生了几只小燕。奶奶就给我取了“春燕”这个名字。可爷爷说得按族谱取,该轮到文字辈了,便给爸去了信,让他另取一个名。取名这事被耽搁了好几天,他们只能用“喂,喂”来唤我。几天后,爸给我取了“文杰”这个名字,奶奶又说“文杰”这个名字太男生气,用作正名,平时就唤“春燕”吧。于是大家一声声“春燕、春燕”地把我逗笑了。从那一刻开始…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对一位老年人骂脏话。于是,我上前责问:“学生骂长辈,是不文明的!”他说:“那我妈妈每天骂我奶奶呢?”说得似乎很理直气壮。又有一次,看到几位小朋友在玩纸牌,还押上几角钱。我说:“老师不是说过赌博是不允许的吗?”其中一位满不在...  相似文献   

9.
感受压力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这样一个节目,主持人请大家就“感受压力”发表自己的感想,一位中年人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因为受到“孔融让梨”的启发,吃水果的时候就拣了最大的一个梨让给大家,递给奶奶,奶奶说:“乖孙子,你吃。”给爷爷,爷爷说:“好孩子,你自己吃吧!”给妈妈、姑姑,她们非但不吃,还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孩子很是得意。到这位父亲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咬了一大口,看着被咬掉一半的梨,孩子愣了一下,然后伤心地大哭起来。最后,这位父亲又说,“以后他再让梨的时候,是绝对不会给我的!我觉得,这就是压力,让他们…  相似文献   

10.
杨登荣  吴琼华 《红领巾》2009,(6):I0004-I0004
奶奶从外面打工回来了,我发现她那张憔悴的脸上又长出了几条深深的皱纹。我心里一痛,脑海里浮现出奶奶拼命工作、拼命挣钱的样子,我好想对奶奶说:“谢谢您,奶奶,您辛苦了!”可是,我总是说不出口。  相似文献   

11.
星星 (化名 )是中班的小女孩,自去年父母离异之后,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她妈妈由于工作原因,每月只能来接她一次。由于奶奶不让星星跟妈妈走,有时妈妈来接她时,碰上她奶奶,婆媳还会为接孩子发生争执,星星常因此会一整天闷闷不乐。   事件一:到底跟谁走。早晨奶奶来送星星,再三叮嘱老师,不要让星星妈妈接走星星。我们也不知其中的原因,到了离园的时候,星星妈妈来接星星时,我如实对她说:“她奶奶说星星不能跟你走。”她妈妈立刻沉下脸说:“我是她妈妈。”说着快步走到星星面前,硬拉着星星往外走。我跟她们走出教室,只见…  相似文献   

12.
唠叨的奶奶     
我的奶奶已经60多岁了,她的头发全都变白了,皮肤都起皱了。奶奶很瘦,经常生病,可每天都笑眯眯的,我最喜欢她了。我觉得奶奶什么都好,就是太爱唠叨了。每天早上,我还在甜蜜的梦中,奶奶就像闹钟一样说:“斌斌,快起床,已经6:40了,再不起来就要迟到了。”我只好揉揉眼睛,不情愿地爬起来。每次我背着书包要出门的时候,奶奶总是说:“上课要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老师提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每次吃饭的时候,奶奶又说:“要多吃点菜,不要光吃饭。”她一边说还一边往我碗里夹菜,把我的碗里堆得像小山一样,我吃饭都吃不到了。每天晚上9点钟的时候,我还…  相似文献   

13.
奶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她仍像个孩子似的有一颗童心。每当电视里唱起儿童歌曲,奶奶的步子就会随节奏变得轻快起来,还有几分舞蹈演员的姿态呢!看起来真像个孩子。有一天,奶奶做花卷和糖三角。做花卷的时候,奶奶忘了怎样卷,她想了想,便把面缠在了手指上,绕几圈后就放在面板上。看着奶奶做的花卷,我不禁大笑起来,奶奶也笑了。在做糖三角时,奶奶从厨柜里拿出红糖,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现在,我来做新式糖三角,让你们瞧瞧我的手艺!”说着把红糖放了进去……不知怎么搞的,蒸出的糖三角红不红,黄不黄。可奶奶风趣地说:“嗯!还不…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奶奶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前几年待在家里,整天与锅碗瓢盆打交道,忙得不亦乐乎。可这两年,家里添了微波炉、煤气灶……奶奶只好从厨房“下岗”了。闲来无事,几个老人便约奶奶打麻将,可几天下来,奶奶不乐意了。原来,输了钱奶奶心疼;赢了钱,奶奶一激动,血压又升高了。看来,奶奶注定与麻将无缘。看到奶奶无精打采的,我不禁想到让奶奶学会上网,交到更多的朋友,这样,她就不会觉得无聊了。星期天,我把奶奶拉到电脑前,准备教奶奶上网。开始奶奶怎么也不肯,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玩这新潮干吗。”“亏您平时还教我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15.
我想飞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指着天上的小鸟问爸爸:“我长大了能不能飞呀?”爸爸总是说:“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后来我上了学前班。那一天。我兴冲冲地回到家,一进门,就大喊:“我能飞了,我能飞了!”姐姐、奶奶、爷爷、叔叔都围上来,奶奶说:“那你就给我们飞一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告别欺辱     
我是一个跟着奶奶一起长大的女孩。我的父母在我一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就留下我和奶奶在家里。我和奶奶在一起,每天都有说有笑。但当我说到爸爸妈妈时,奶奶的眼里总是出现一种期盼的眼神。而我呢,泪水也一滴一滴地掉下  相似文献   

17.
雷英 《辅导员》2010,(18):45-45
学校大队部曾做过一份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学生认为不讲诚信的同学占33%,不讲诚信的教师占20%,而不讲诚信的父母则高达46%。一位当教师的奶奶在看自己孙子的作文时,没看几行就气晕了过去。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我从来就没见过奶奶,她早早地离我而去了……”当奶奶把作文摔在孙子的面前时,孙子竞理直气壮地说:“这样写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8.
善意的谎言     
很小的时候,我就被大人们看成是一个古怪的孩子:老成、安静,有时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有一次妈妈悄悄地对爸爸说:“真怪,她像我们中的哪个呢?” 父母调走后,我被送到年迈的奶奶身边。远离了熟悉的城市和父母,刚回老家,接触那些陌生古怪的方言,我感到异样的窘迫。就读的班里就我一个插班生,我便成为大家指点的对象。每当我鼓足勇气与同学们交谈时,他们突然间爆发的叽里呱啦的方言总会让我难堪。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写作文提倡实话实说,但有时也不妨实话巧说,借用词语,使文章妙趣顿生,就是“巧说”的一种好方式。如写奶奶,“我的奶奶可能干了,她不仅是家里的‘财政部长’、‘后勤部长’,最近还担任了‘通讯部长’。所谓‘通讯部长’,就是每天把来电话的内容记录下来,等家里人回来后向他们汇报”。———刘焱《奶奶的“象形文字”》这段话中,作者借用“财政部长”、“后勤部长”、“通讯部长”等表示政府官员职务的词语,巧妙地说出了奶奶在家里主要从事理财、做家务、接电话等事情,读来显得生动有趣。又如写炒菜,“大约过了30秒钟,…  相似文献   

20.
徐岫茹 《宁夏教育》2006,(7):138-138
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