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的礼乐文化发展到周代,达到了鼎盛。周续殷礼,祭祀在礼乐文化中有重要地位。祭祀活动不断发展,逐渐程式化、秩序化,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具有象征性。这在周代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2.
唐代舞蹈序列,可简略分述为: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及同类、宗教祭祀舞、健舞与软舞和歌舞戏.唐代舞蹈是在雄厚的民间舞蹈基础之上,在充分吸纳古今中外舞蹈艺术精髓之中,加以艺术凝练创新而成就的盛世舞蹈.雄浑庄严的早唐舞蹈,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灵动飘逸的盛唐舞蹈,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繁华似锦的中晚唐乐舞,回归现实主义.回溯唐代舞蹈世界,展望新时期中华民族舞蹈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艺术生产是一种符号形式生产。艺术媒介由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艺术符号由物象、语像、发展到影像。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是主体主体性的体现。由于主体主体性的表现是矛盾的,因此,作为主体的异质同构的艺术及其生产方式也显示出一种悖论性存在:当艺术媒介及符号趋向精神化、群体化、纯形式时,主体的精神取向却趋向欲望化、个体化、物质化。人类艺术生产方式历史型态也由象征型生产方式到古典型生产方式发展为浪漫型生产方式。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创作主体的价值倾向由实用价值发展为交流价值最后上升为文化结构价值,价值实现了历史的多维嬗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典型的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学科特性应是鲜明的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和科学性。即是说,人文性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基本精神原则,它不仅要体现在技法、技能的训练中,而且还应渗透于艺术教育的全部课程中;不仅艺术教育的课程性质要归结于人文性,而且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传授艺术文化方式方法方面都要体现出至为鲜明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5.
接龙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祭祀风俗舞蹈,由于其保存完整,因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理论的研究视野、理论范式以及研究方法,对于高速变迁、消亡的各少数民族民间乐舞文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以艺术人类学为学理基础,以哈尼族、彝族乐作舞为研究个案,在深入民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整合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乐舞的普遍现象,记录个案的文化变迁现状,探索民间乐舞与周遭文化因子的内在关联,多视角剖析民间乐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龚鹏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98-101
北方草原岩画从内容上分为生产生活岩画、舞蹈岩画、宗教祭祀岩画、生育岩画、符号岩画、征战岩画等,每一类岩画都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岩画是通过岩石这一物质载体,经过刻、凿、划、画等技法,来反映人们生活生产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观念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8.
临沂出土的汉代乐舞类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流行的盘鼓舞、长袖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代临沂地区的乐舞艺术呈现出世俗性、伴奏乐队多样性、以及美学上的技艺精湛、婉转优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祭祀作为周代礼乐制度最主要的活动,随着西周宗法继承制的强化,逐步呈现出礼仪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祭祀天地、丧葬与祭祖、祭祀社稷等方面。周代祭天的仪式主要有四种:报祭、明堂祭、郊祀、封禅。《礼记》中详细记载各种仪式,社与稷是两种不同的祭祀内容。明堂制度起源于一种有盖无墙的建筑,后演化为标志尊卑秩序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0.
“高禖”祭祀是一种祈孕子嗣的祭祀形式。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有祭祀“高”的神话传说。“高”祭祀在周代正式成为国家祭祀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仪式、膜拜对象等方面更为成熟。这种祭祀活动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传统的生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即“重生”“重男”思想。  相似文献   

11.
铭文是西周礼制的载录,更担负着礼乐精神的确证,铭文所担负起的礼乐精神早已是作器者自觉的赋予.青铜器用于西周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它所载录的铭文或记录册命,或叙述战争,或呈现诚心,或宣誓盟约,这些铭文侧重点虽然有别,但都在强调一种神圣的权力.青铜铭文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精神,它是神权的象征、西周礼制的固定化和符号化,体现着家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2.
辽代是我国历史上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统一政权,辽代散乐乐舞作为辽代最常见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辽代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辽代散乐乐舞在辽代具有酬神祭祀功能。从众多考古散乐墓葬壁画还可以看出,墓葬壁画乐舞图与宗教礼仪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辽墓中之所以有大量散乐乐舞壁画出现,应当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用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周初制礼作乐,出于礼治文化的需要,对前代礼乐多所损益。用于宗社祭祀的六代乐舞,所益《大武》,是周人尊礼文化的标志,兼容了周王朝封建制度的内涵;对其余五大舞的整理,也完成了从原始巫乐到封建礼乐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唐人文精神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的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步生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后,到汉唐时代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在这一时期,人文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教化,始终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文野之分,而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原始的圆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以其"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审美与艺术价值,而且还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文章从传统音乐、传统文学、传统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传统戏曲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周原卜辞“来即”“更某服(司)”等词与周金文相似,为周人习语,所记祭天为周人习俗,说明卜辞中“王”指周王。四条册命卜辞记述周王在受封方伯典礼中祭天、祭殷先王及其配偶等。据楚简《容成氏》等文献,周受封为方伯与商后期国力衰退有关,商后期无法平定西方叛乱,不能对广大的外服地区实施有效统治.须依赖方伯势力维持旧有的政治秩序。在周由伯而王的过程中,除了武力,支持其建立新的政治秩序的还有日常政治活动中所建立的新话语体系.主要包括天命说及“文王之典”等。  相似文献   

17.
“伴嫁歌”是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世代沿袭、代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反映了农村妇女的日常劳动与爱情婚姻生活。作为一种民俗民间音乐文化,它以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处处显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不但表现在了内容与形式上,也体现在衬词衬腔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18.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9.
唐代西域乐舞诗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时,以西域乐舞为主体的“胡乐”在中原风靡一时。领导时代新潮流的唐代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西域乐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貌、异域情调,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呈现出了具有浓郁西域文化气息的具态的西域乐舞,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精彩绝伦的西域乐舞诗既体现出了唐人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唐诗刚健开放、自由爽朗的气质,从而成为独具情韵的诗苑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