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个人信用教育以及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着手,探讨降低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论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规避的原则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助学贷款属信用贷款,在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尚不健全以及学生信用意识相对淡漠情形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势必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本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存在的原因,以及风险规避原则,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信用约束机制的缺失是我国助学贷款走入困境的最大“瓶颈”,极大的信用风险造成了各相关单位的不热心.建立大学生的信用评级体系,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同时还要辅以配套措施,是化解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惟有如此,助学贷款才能走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4.
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个人信用教育以及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着手,探讨降低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个人信用教育以及助学贷款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着手,探讨降低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高玲  罗珺  别如娥 《考试周刊》2012,(60):149-150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能力的环境变化.进而在降低贷款学生还款负担、完善信用风险约束机制、设立多元化还款模式、设立特殊条款保障特殊人群利益等方面探讨了创新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的改革方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家助学贷款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的一项扶助政策,以此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是,从高校视角来看,在国家助学贷款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弊端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针对高校视角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高校视角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无担保信用贷款,成为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子上学的"绿色通道"。通过对广西5所医科院校进行实证数据分析,发现由于银行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简单化、学生还贷意识及能力薄弱的原因,广西医科院校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信用风险、还贷能力风险、管理风险三种主要风险。因此,健全国家助学政策法律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及建立和完善多元资助体系,从体制上、源头上、主体上防范与控制风险,这才能让国家助学贷款真正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违约风险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处于起步阶段,违约风险过高阻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行.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经验,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防范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程振 《华章》2013,(13)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发放的财政贴息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风险明显高于一般商业性贷款.本文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风险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体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现实的运行情况来看,信用风险依然是生源地贷款制度运行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贷款对象的资格审查、贷款后的管理工作、个人信用法规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四方面提出防范生源地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众多助学体系中的一种有偿救助制度,救助资金可以循环使用,这种可持续性可以使救助资金得到高效使用.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风险防范方面的欠缺.美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具有相时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灵活的运行机制;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等等.借鉴美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维持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信用缺失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发展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只是从道德层面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规范,并以此唤醒他们的诚信意识,缺乏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约束。通过分析助学贷款失信的原因,提出构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诚信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探索出一种新的助学贷款模式——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并将其作为校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有效补充和完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在身份认定、手续办理、信用约束等方面优势突出,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但这项政策在推广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安排贴息和风险补偿金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广东省四所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当事人(贷款学生)开展了较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力图揭示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成因,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的控制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完全学分制下助学贷款制度面临的问题,从助学贷款制度与完全学分制之间的关系、助学贷款的贷款期限、利息补偿、风险化解、贷款申请、发放及偿还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思考,并从助学贷款制度宏观设计、运行机制、风险化解、资金募集、助学贷款立法五个层面提出了完全学分制下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的机制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冰 《现代企业教育》2007,(22):123-124
近几年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问题很快凸现出来,这项业务的开展在部分地区陷入困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于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严重滞后。本文基于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角度,分析当前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进一步推进当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为目的,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几经变革,曾出现了四种模式:信用(无担保)助学贷款模式、监管式助学贷款模式、国家助学贷款信用保险模式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模式。比较四种助学贷款模式可以发现,被认为是最传统的信用约束机制——人际约束(关系约束)机制效果反而是最好的,而被认为是最适应现代社会的信用约束机制——制度约束机制效力却很不理想。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信用约束机制的约束效力能否发挥与社会结构条件相关,换言之,在一个"适当"的社会环境中,一种约束机制可能发挥其巨大的约束效力,而换了一个环境,其约束效力可能就大大削弱。因此,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不仅应强调相关制度的完善,还应重视与该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职工教育》2014,(22):94-95
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着一定的违约风险,降低贷款违约风险的根本在于控制借贷学生的还款情况。督促借贷学生按时还款,将违约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助学贷款业务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降低助学贷款违约风险措施应该贯彻整个助学贷款的三个阶段:贷前风险防范、贷中风险管理、贷后风险控制。只有分别在这三个阶段做好助学贷款的风险应对工作,建立起强而有力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充分降低国学助学贷款的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银行停贷风波之后,2004年9月新学期开学伊始,国家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政策。与原来的助学贷款政策相比,新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国家对助学贷款银行实行招标;改变整个贷款合同期间对贷款利息给予50%财政补助的做法,改为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开始计付全部利息;还款年限由原来的4年改为6年;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国家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加强贷后跟踪管理,借款学生将受到更为严格的还款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